简而不凡 卓尔不群
2020-09-10孙红燕
孙红燕
孙老师: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一种专门记述人物言行和传闻逸事的志人小说。在这类作品中,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全书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往往通过只言片语就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先生将《世说新语》称为“名士底教科书”,可见这本书价值之高。
同学们阅读了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下面请畅所欲言,分享你的阅读所得。
赵小正:我认为《世说新语》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里面记录了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一群很酷的人。能被写进《世说新语》的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我们熟知的王羲之、孔融、曹丕等等。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但就在乱世中,这些名士们依然活出了最美的姿态,着实令人敬佩!
王一伟:《世说新语》中的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呈现出来,难怪鲁迅先生评价这部作品“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张文卓:《世说新语》不仅故事吸引人,它还是很多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余”“望梅止渴”等,都出自这部作品里的一个个小故事。
苏晓铭: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借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孙老师:《世说新语》中有一千多则小故事,每篇都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让人读完不禁掩卷深思。在这些小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李智祥:我最喜欢的一则小故事是《道旁苦李》。7岁的王戎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那李子多得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而王戎却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长在路边的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摘到李子的孩子忙去品尝,果然是苦的。这个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减少错误,少走弯路。
薛青:我很喜欢《庾公乘马有的卢》这个小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传说它的主人会因它而得祸,所以有人劝他卖掉。庾亮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就会伤害它的买主了,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利,就可以转嫁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保护他人而打死了长着两个头的蛇,被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故事中庚亮的做法值得称赞,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品德令人佩服。
苏文雅: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以船宽敞为由,同意那人搭乘。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不管,华歆却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乘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关照那个人。王朗表面上大方,可一旦事情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一面。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诺言,而且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的启示是:做人要守信用、讲道义。
徐雪如:读《世说新语》,令我感触最深的故事是《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不再等他而先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当时陈太丘7岁的大儿子陈元方正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约定的时间到了,您还没有来,他就离开了。”朋友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而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这则小故事原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孙老师:《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著名学者、诗人胡应麟曾评价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簡约玄澹,真致不穷。”希望同学们深入阅读这本书,去感受这些小故事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