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话消暑
2020-09-10大鱼
大鱼
酷暑难耐,似乎窗外的知了都在抗议没有空调。好在现在我们有空调,开了冷气,就再也不想出屋。如果还是热,可以吃一杯冰淇淋,这样的夏日,似乎就不那么难熬了。但是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只有皇宫贵族可以用上冰窖里储存的冰块来消暑。那么,普通人如何消暑,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呢?
有的同学说,现在全球变暖了,是不是古代的夏天不像现在这么热啊?也许吧,不过古代的夏天也是很热、很难捱的!有一句小古文为证:“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头两个字就把大多数同学难住了。“溽暑”是什么意思呢?“溽暑”是夏天最热的一段日子。“溽”字有三点水,一定是和水有关,联系后面的“蒸”,我们可以猜出,这“溽暑”不光是热,而且潮湿。所以“溽暑”应该指的是潮湿闷热的天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桑拿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桑拿天啊,暑气逼人,就像在大火炉旁锻造刀剑,谁又能逃脱天地这充满暑气的大熔炉呢?
看来古代的夏天一定也很热,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是肉体凡胎,不可能有寒暑不侵的神功护体,他们也热啊!那么,在这样的酷暑中,吹不上空调、吃不上冰淇淋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的呢?先看一看我们的诗仙李白是怎么消暑的: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仙李白果然出人意表,这也太直接啦!李白消暑的方法就是解开衣襟,袒露着身体,脱下头巾、帽子,披散着头发,悠然自得地待在山林中。嗯,终于知道谪仙人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原因了!好了,仙人的方法没有普适性,我们还是看看凡人吧!
纳 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看来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树荫永远是避暑第一胜地!浓密的柳荫为秦少游遮住了骄阳的炙烤。在画桥之畔,倚坐在胡床之上,一直纳凉到月上中天。看那满池塘摇曳的莲花,不时有幽香袭来;听那船上缥缈的笛声,偶尔有微风吹过,可谓暑气尽消。
也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把家里的床搬出来,是不是太过折腾?其实诗人自己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这里的玄妙就出在“胡床”上。你看,“床”前带一个“胡”字,就证明它的原产地不是中国。比方说“胡马大宛名”,就把这种产自“大宛国”的马,称为“胡马”。现在仍有以“胡”为前缀来称呼的东西,比如“胡椒”“胡麻”等,它们都是舶来品。所以这里的“胡床”可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用的床,而是一种舶来品,其实就是一种进口的座椅。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提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所以呢,秦少游用的,应该就是这种重不过几斤的折叠椅。
言归正传,咱们接着说古人消暑。除了找个树荫坐着吹风,还有更高级的。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这样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古人可以找一处水源,泛舟荷花深处。宋代梅尧臣则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这两位的行为,换成我们现在的说法,应该叫做“消暑旅游”。而与旅游密不可分的就是美食啦!曹植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就有一句,回忆他游玩消暑时的美食——“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这句话到现在已经演变为“浮瓜沉李”这个成语,说的是把瓜果放在冷冽的清泉中冰镇一下,然后再吃,这也是古人消暑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古时候天气同样炎热,而古人也各有各的消暑方式。现在,我们将本文开篇提到的小古文完整地學习一遍吧,看看古时的夏:
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崖积雪,空中楼阁,四面青山,镜里亭台,两行画鶾,湘帘竹簟,藤枕石床:栩栩然,蝶欤周欤,吾不得而知也。
——《明文精选·闲赏》
简单翻译一下:夏日酷暑,热气中还夹杂着湿润的水汽。人难受得就像在大火炉中蒸烤一般,怎么能够逃脱呢?要想得到清凉,得有这样的地方——有数不清的汩汩清泉,有浓密的参天大树,丝丝凉风从深邃的山洞中扑面而来,层层积雪在面北的悬崖上叠加高耸;或者在空中建一个楼阁,四面青山环抱,只要把门窗打开,就有青山绿水美景;或是在波光潾潾的湖面搭一个亭台,上面盖上幔子,四周挂上竹帘,里面放张石床,床上铺着竹席,席上有个藤枕。然后,夏日炎炎正好眠,睡上一觉。好像古时候的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那蝴蝶飞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睡醒之后,到底是蝶还是他,谁知道呢!
看来酷暑来临谁都不能改变,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在暑气之中,觅得一丝清凉,也是人生之乐!还有,老师想起了一句老话——“扇子不如自来风”,我们应该保护好绿水青山,真正的消暑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