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外译传播研究
2020-09-10张欲晓江文君范旖旎
张欲晓 江文君 范旖旎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儒家经典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儒家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通过探讨儒家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策略,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翻译;传播
从古至今,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美丽瑰宝,它所蕴含的哲理影响着世世代代。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生活,从个人的价值观的修养到国家的强大复兴,无时无处不在使用和彰显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儒家经典外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17世纪西方传教士翻译家开始翻译儒家经典开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经典儒家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我们翻译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四个典型的问题:1. 为什么要翻译?分析翻译家选题动机。2. 翻译的是什么?要恰如其分地介绍和分析翻译的对象文本,即原作。3. 翻译的怎么样?要对译本进行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分析判断。4. 译本有何影响?翻译文学的读者、研究家、评论家等的反应。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翻译呢?相互了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其实翻译不仅仅指把中文翻译成外文,亦或者把外文翻译成中文。在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古人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对比儒家经典的英译也是一样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得准确、生动、优美,这样才能更加快速而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响应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提出的“中国人要培养文化自信,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念。第二个问题,我们翻译的是什么?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称为“经”,受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我们从小接触的最多的也是儒家思想,让我们懂得忠孝、廉耻、上进、好学,一切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美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并一起传承中国文化。第三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翻译好儒家经典作品?常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是归化和异化。所谓归化是对原作中的“异质成分”进行处理,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原作向读者靠拢,归化派以奈达为典型代表。所谓异化是尽可能不去打扰原作,让读者向原作靠拢,使原作中的“异质成分”得以保存,实现文化传真的目的,异化派以韦努蒂为典型代表。第四个问题,儒家经典外译有什么影响?儒家经典作品的外译对西方的文学、文化、社会发展及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欧洲的孔夫子”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通过利玛窦的翻译第一次读到儒家经典,他非常崇拜孔子,以至于把孔子的思想作为楷模。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能发现孔子的影子,比如在他改编的“孔子道德五幕剧”《中国孤儿》中宣扬了儒家精神。
国内早起翻译家辜鸿铭是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被称为“清末怪杰”。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他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并且在处理《论语》中的大量的人名、地名时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觉得有距离感,因此翻译时他删除了原文中大量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纵观全部的论语译文,辜鸿铭几乎删除了所有孔子弟子的名字,只保留了颜渊和子路,至于其他弟子则译作“孔子的一个弟子(a disciple of Confucius)”或者“孔子的另一个弟子(another disciple of Confucius)”,或者直接译为“一个弟子(a disciple)”。还有很多人名都模糊化了,比如,把“李氏”翻译成“The head of a powerful family of nobles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把“孟懿子”译成“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翻译地名时,把“鲁”译为“孔子的祖国(Confucius’ native State)”,把齐国译为“另一个国家(another state)”。辜鸿铭始终强调读者意识,也就是对原作中的“异质成分”进行处理,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原作向读者靠拢,这样使读者更能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他在语篇结构方面也非常严谨,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辜鸿铭使用了比较和转折结构,翻译准确恰当。除此之外,他还以诗译诗,即把《论语》中出现的诗歌片段同样用诗歌的方式翻译。如:“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为“O Phoenix bird! O Phoenix bird, Where is the glory of your prime? The past, it is useless now to change, Care for the future yet is time. Renounce! Give up your chase in vain; For those who serve in Court and State, Dire peril followers in their train.” 译文完美阐释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文学外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受到译者、读者、编辑、源语、译语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将自己国家的作品传入西方世界。儒家经典作品外译目前遇到一定的困难:一是西方文学的自给自足。如今西方社会的文化系统已处于稳定的自给自足状态,对外来文化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抵触和反感。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并且长久以来一直是西方文化向外扩散传播,外来弱势文化难以打入强势的西方文化体系。二是輸入目标的考察缺失。当我们进行著作翻译时,需要考虑所传播的文学作品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或者被什么样的人所喜爱,是不是会引起别人的兴趣。由于西方中心主义因素,增大了中国文化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三是翻译作品的单一化。在儒家作品外译中,存在很严重的重复现象,单是《论语》就有很多个译本。大家都想通过《论语》来输出儒家的仁、礼、道思想,却忽略了一味地翻译熟为人知的作品对于文化输出意义并不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推进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500余个孔子学院,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筛选出外国人易懂的文学作品,考虑他们能接收、理解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经济、贸易、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将其纳入世界文化的主流,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儒家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把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弘扬及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鹏. 辜鸿铭的儒教观及对其儒经翻译的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2009 (7)
[2]王东波.《论语》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 孔子研究,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