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宗教艺术比较研究

2020-09-10柳燕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门徒耶稣晚餐

柳燕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甘肃郭煌莫高窟的唐代所绘第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与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绘制的基督教壁画《最后的晚餐》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學研究方法,从作品的基本情况,作品题材,艺术语言,人文观念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阐述,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壁画

一、作品的基本情况概述

《劳度叉斗圣变》基本概述佛弟子舍利弗坐仰莲坛座上,威仪严整,座后有四高僧坐于椅上,天王及天龙八部立于座坛的云端。所画细节风趣劳度叉坐帐中,被大风吹得两眼呆直、惊骇恐惧,手足无措,十分狼狈。帐下有三位魔女,被风吹得以袖捂脸、裙袍乱飞。其余皆为斗法场面,生动逼真。

《劳度叉斗圣变》

晚唐佛教经变题材壁画中,莫高窟的《劳度叉斗圣变》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五代.宋代的劳度叉斗圣变基本上沿袭晚唐。其第196窟和第9窟的两幅最为完整。这种经变画是以《贤愚经》第十卷中的《须达起精舍品》为主要依据绘制而成的。须达用足以铺满园地的黄金购买祇陀园。祇陀太子见须达心诚,愿赠祇园之树与须达共建精舍。与释迦牟尼不同道的六派代表人物闻讯后,奏启国王要与佛门弟子斗法,若佛门弟子得胜,方可起精舍。

《最后的晚餐》基本概述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兴盛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二、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差别

《劳度叉斗圣变》壁画运用散点透视原理,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形成对比。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佛教的法力无边

《最后的晚餐》画面利用焦点透视关系,焦点就在耶稣基督所在的位置,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人物形象造型从《劳度叉斗圣中》可以看出画面中人物的表现手法是简练概括夸张的,与现实中人的形象有一定的区别,列如图中通过圆润的脸庞、流畅的眉毛、修长的眼睛、略翘的嘴等这些微妙变化,来体现舍利佛的庄严与慈祥。用劳度叉狰狞面孔中瞪的极其大的眼睛来表现恐惧。

《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形象是细腻写实的,与现实中人的形象相似。图中耶稣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共同点:虽然两幅画中的人物形象表象形式极其不同,但是都运用了人物形像以及神情的对比,使画面语言增强。

画面表现手法

《劳度叉斗圣变》中线条的表现除了勾勒外形外,作为艺术形象的组织内容,不仅具有装饰意味,还融合了书法的自然流畅。其颜色大多为平涂,不区分明暗关系,但是画面却非常的和谐舒服。《最后的晚餐》中线条的运用在屋顶,墙面,窗户,人物上面是符合透视关系,使视觉延伸到主体,突出主题。同时也有较强的装饰性,着力于造型的准确和体积感的塑造。其着色根据光影,体积和透视关系加以强调。着重素描关系。

共同点:虽然说表现手法不同,画面都栩栩如生,都分别适应其画面,题材,历史风俗等都给于人美的视觉感受。

三、作品中显现的中西壁画人文观念的差别

从宗教文化来讲,佛教教人忍耐,向善,积极生活,传递爱心,特别适合守成的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可以补充法律所约束不到的部分,所以封建统治者特别推崇佛教,老百姓也崇仰佛教,认为佛法力无边,信佛教而生活有希望。 从理念上讲,中国画家向来感性,历来主张寄托情思,以意向思维为主,画面追求统一的平衡美,体现出中国绘画要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谓的反对宗教,反对教会,其实并不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主要是反对那些死死抱住信仰维系方式不放,而不知道理性维系方式时代已经到来的旧势力。西画注重科学与真理,突破“圣像图”的画法,通过写实的手法组织画面,强调人性的重要性。注重对形的把握,“形似”与否是关系到画面的成败的,同时重视对内在结构的描绘,着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运用点线面结合的使用方法来刻画对象。

共同点:都属于宗教题材,体现了对美好的追求。

四、结语

一、题材内容不同。我国古代较为出名的壁画,大多为故事画和经变画(这是因为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画、人文画,以及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画。西方壁画也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题材大多取材《圣经》,比如耶稣、圣母。很少有山水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

二、创作材料不同。我国大多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质朴和简单中表现出美仑美奂。西方大多用彩色大理石等为材料镶嵌,场面粗犷,但人物表情僵硬。

三、构图法不同。我国大多讲究直列式、穿插式,而西方大多讲究几何统一性。

四、创作手法不同。我国的壁画大多与“人”有关,结合时代美感,比如唐代壁画,人物大多丰腴。而西方壁画很少表现人物,大多是表现宗教神灵。

五、给人的感受不同。我国的壁画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给人一种立体的空灵感,比如飞天,给人飘逸、飞动的感觉。而西方的壁画,主要是运用色彩,给人一种宗教的庄严感。

六、二者各有所长,都是世界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达芬奇(意).达·芬奇笔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韩晓.文艺复兴时期圣餐题材绘画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5]蒋跃.绘画构图与创作[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72.

山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门徒耶稣晚餐
“斑点”狗的晚餐
兔子的晚餐
两双鞋子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你看见的瞬间都将成为历史
你看见的瞬间都将成为历史
偷吃大象晚餐的兔子
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