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
2020-09-10曾华彭效华
曾华 彭效华
【摘 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体质逐渐下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全民健身意识,许多大学生因此缺乏锻炼,不愿主动锻炼,这不仅对大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造成严重影响,还不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全民健康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全民健身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121
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鼓励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青年大学生自然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对象之一。本文浅谈高校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从高校培养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以供参考。
一、培养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各地加大体育健身器材的投入,要求循序渐进地完善人们的体育锻炼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并且要将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之,全民健身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都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全面提升国民身体健康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响应国家政策,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重大责任。
其次,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过去大学生缺乏营养补充、锻炼环境和体育器材,虽然现在这些传统的阻碍大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客观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状况仍然没有按照人们理想的状态进行,大学生的体质水平还是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不愿参加军训、大学生害怕每学年的体测、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宅男”“宅女”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肥胖率不断提升、大学生忽视身体健康問题、大学生缺乏健康常识、大学生的生活作息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体质水平……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社会新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亟须提升。
第三,培育全民健身意识是执行全民健身战略的基础层面,如果全民健身的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就无法全面调动锻炼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全民健身理念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观点——终身锻炼提醒我们,一时的锻炼取得一时的效果,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人们时时注意、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理想的锻炼模式。对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高校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满怀激情,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不少大学生缺乏耐力,不善于坚持,而这也正是体育锻炼的培养目标,是全民健身战略强调的内容。
高校在践行全民健身战略、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我国各个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大对体育器材的投资力度、将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毕业证相联系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长期依靠强制性的措施来解决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问题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却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体育锻炼,而且无法产生持续的作用,一旦缺乏实时监督,就无法保证教育成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如果这些措施在执行时的力度不当,如对学生的体育考核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等,还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在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完备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将大学生视作能动的个体,按照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实际身体素质水平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认知模式的构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简单任务,学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多种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提升教学实效性,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全民健身意识和不断强化学生的全民健身意识,关键要持之以恒,这和体育锻炼的精神也是相互呼应的。
二、培养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从培养学生全民健身意识开始做起,从认知层面帮助学生搭建起完善的认知框架,发挥学生的能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对全民健身这一战略的正确认识,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作用,真正培育出具备全民健身意识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高校教师仔细斟酌,规避教学陷阱、解决教育问题。
首先,教师要以生为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全民健身意识培育教学,注意不要用思想灌输的方式而是要使用平等对话的策略。因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片面、单调且单向的知识灌输往往比较反感,体育锻炼又是动态的、活跃的和变化的,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真正关心的体育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展开教学。如不少大学生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但就是无法坚持锻炼,教师可以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分析一下自己不能坚持锻炼的原因,列举一下自己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简单表达自己对班级内现行体育锻炼制度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一定的补充,发现并纠正学生对体育的一些认知偏差,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对学生进行认知层面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民健身意识。
其次,要完善高校学生的体育考试考核制度和高校大学生的体测制度。体测成绩往往在学生体育考试的综合成绩中占据了较大比重,高校要对体测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规范,而对于学生的体育考试考核制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灵活的标准,关注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变化和学生参与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民健身意识。
总之,高校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围绕和针对自己教学群体中的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采取和高校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全民健身意识,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不断强化这一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康中国视阈下云南全民健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理念与路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2018069)】
参考文献
[1]庞宇波.新传媒时代大学生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意识的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203-204.
[2]王雅慧.试论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00(0S1):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