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布林卡形成历史和宫殿园林文化

2020-09-10普智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摘要】 本文围绕“罗布林卡形成历史和宫殿园林文化”进行研究,通过对罗布林卡建筑形成过程考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源远流长的汉藏关系,充分展现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 罗布林卡;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78-02

在西藏,人们把自然的山河、水泉、草地、林木及鸟兽群集之地作为游乐的场所,称其为“林卡”。这样的地方遍布西藏各处,每到夏季人们纷纷到林卡里嬉戏野宴。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约一公里处,“罗布”意为“宝贝”,“林卡”意为“园林”。它从一个人们夏季游乐的地方,成了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自七世开始的历代达赖喇嘛二百余年的发展,至20世纪中叶形成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大型藏式园林。

一、历史沿革

罗布林卡所在地古称“拉瓦采”(灌木林),原是一片柳棘飞禽走兽出没的荒芜之地,关于“罗布林卡”来源确未找到可靠的文献资料,通过一些长者口述,传说中的一日,其上方出现了形如宝贝的彩虹,因此有人便把此处称为“罗布林卡”,后人也就沿用此名 ①。

拉萨河古道由此穿过,据说此处一眼清泉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七世达赖喇嘛传》记载:七世达赖喇嘛当政期间常受风湿侵扰……两位驻藏大臣等众官员护送到罗布林卡水边,整修大帐内外和水塘…… ②从“整修大帐内外和水塘”分析,当时已经把有灌木林的地方称为罗布林卡,尚无宫殿建筑,达赖喇嘛和所有随从都住在账房中。公元1751年,驻藏大臣秉承清廷旨意,专为七世达赖喇嘛修建了乌尧颇章宫殿,是为罗布林卡建筑之始。

公元1755年七世达赖喇嘛在乌尧颇章宫殿东侧修建格桑颇章。自此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在未执政以前,在此习文、学经、修法,执政后,每年藏历三月至九月间从布达拉宫移居到此,成为达赖喇嘛的夏宫。

公元1784年开始,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时期,摄政王策墨林 · 昂旺楚臣主持修建了伦珠噶采宫殿,并挖建了一个人工湖。继而又在黄墙内修建了鲁康努、鲁康夏、准增颇章等建筑,同时在园内种植了花草树木,罗布林卡初具园林规模。

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公元1876-1933年)时期,罗布林卡得以大规模的扩建。期间,他首先完善了格桑颇章宫殿黄墙内的景区,整修开扩了水池,將拉萨河引水入池。在南墙外修建了警卫团的营房,后修建了坚赛颇章、格桑德齐宫殿、其美确齐宫殿、夏典拉康(祈福殿)、马厩、旧西藏地方政府办公区、动物笼舍等,在坚赛颇章围墙外的东面建成了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解决照明问题。

十四世达赖于公元1953年重建了地方政府办公区和生活区,重建了康松司伦观戏楼。并于公元1954至1956年,修建了以达旦明久颇章宫殿为主体的建筑群。1954年,他赴内地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大会时将木质宫殿模型带往北京,作为献给中央的礼品之一。③至此,罗布林卡形成了现有规模。

二、园林艺术

与江南园林的秀美相比,罗布林卡则彰显出藏式园林独有的粗犷美,200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无数名不经传匠师们和劳动人民创造了西藏最大、最美、最具特色宫廷式园林。宽大浑厚的墙体、造型优美的角楼、金碧辉煌的殿宇,园内林木葱郁、绿草茵茵、繁花似锦,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是中国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园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藏式建筑与寺观景象

罗布林卡的建筑极具藏式风格。罗布林卡整体建筑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即,东部“罗布林卡”,西部“坚赛林卡”。每一部分包括多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布局呈棋盘方格,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建筑根据自然景区区分为五大区域,以格桑颇章宫殿为主的建筑群为第一部分;以伦珠噶采宫殿为主的建筑群为第二部分;以坚赛颇章宫殿为主的建筑群为第三部分;以夏典拉康祈福殿为主的建筑为第四部分;以达旦明久颇章宫殿为主的建筑群为第五部分。每一区均在高大的围墙内,形成即独立又相连的小园,宫殿与林苑相互交融,每一处都呈现出不同景观,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达旦明久颇章更是堪称西藏近代官邸建筑的杰出代表作,艺术上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其建筑平面布局极富变化,前有台阶抱厦,后有三迭折角平面,上层两重檐相叠,平顶黄瓦金饰,四周厚墙上开有梯形窗,两层重檐开木雕双层大玻璃窗,墙体外侧用木钉将其固定,表面镶嵌鎏金十六罗汉、七政八宝等装饰。翘首飞檐,并饰以祥羚法轮,大鹏金翅鸟、宝幢等装饰。建筑前方有人工喷水水景,其内很多的房间内无柱,且采用钢梁,再以天花板装饰,墙体内置电线,各式吊灯十分的华美,欧式的皮质和布艺沙发、现代化盥洗室,一台苏联矿石收音机和荷兰菲利普收音机,兼具收音与唱盘的功能。主体建筑后一排附属建筑的一间电影院设备精良,而主殿的洗浴间的热水供应就是从这通过管道输送完成,这些无不透露出时代的进程。

总之,罗布林卡宫殿与园林融为一体,而寺院建筑又增添了园林景色,二者互为补益,相得益彰。

(二)三岛宫苑布局

以伦珠噶采宫殿(亦称“措吉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可谓罗布林卡最美的景观,在湖心的建筑均为四角亭,前有宽阔的廊庭,下有台基和四围栏杆衬托,前歇山博脊顶。似乎是有意识营造成汉地“三岛”格局,虽不及汉地三岛的规模,但也别具特色。园内这一池湖水,不仅点缀着园林,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植物的灌溉。从最早利用自然水塘,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引入拉萨河水,注入湖水中。湖水南有两处注水口,北有出水口,通过园内各路小渠流经的宫殿的周围。宫殿与湖岸又以石桥相连,两岸果林夹道,花草相间,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三)生态环境艺术

罗布林卡是把宫殿、水、植物、动物集聚在一起。罗布林卡地处拉萨河流经之处,形成自己独有的小气候,经过二百多年人工雕琢,灌木野林渐渐褪去。园内植被主要可分为乔木、灌木、花灌、藤蔓花木、草本花卉、竹类等。其中果树类有苹果、桃、梨、杏、核桃、山丁子、桑葚、葡萄等;數千株乔木树苗,如松树、桦树、榆树、槐树、竹子等。林园中的道路两旁以及建筑四周种植有格桑花、海棠花、绣球花、玫瑰、菊花、蜀葵、丁香、牡丹、芍药等数各种观赏植物。其中绣球,翠菊 (格桑花)、三色堇、丁香、波斯菊等花最常见且深受人们的喜爱。绣球,花之喜荫喜湿,在干冷气候下更显娇贵,因其花瓣大气与饱满,十分的雍容华贵,被誉为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作为盆栽观赏,在罗布林卡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下满园恣意怒放。翠菊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在西藏人们把它叫作格桑梅朵,格桑花,意为贤劫。三色堇叫作“日松贡布”,三片花叶象征密宗部三怙主,即观音、金刚手、文殊菩萨。还有最常见的被人们叫作“张大人”花的波斯菊,据说,驻藏帮办大臣张荫堂“张大人”带去了一包“扫帚梅”种子,这种花生命力极强,迅速传遍西藏各地,人们不知花名,只知是张大人带来,故一律称他带来的花为“张大人”,如今园林植物品种更具规模,植物品种已达二百多种,树木数量达到3万多棵,花卉更是数不胜数,郁郁葱葱的树木稀疏有致,自然分隔出林苑各个区域,还遮挡了园内高墙,使人产生深不见底的错觉 ,营造了罗布林卡咫尺山林的园林意境。

三、“雪堆白”艺术殿堂

“雪堆白”意为“如意吉祥工院 ”,“雪”意为“下方”,意指布达拉宫下方,是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为政教事务需求而专门组织建立的藏传佛教造像和各种宗教用品制造场。 也正是为了满足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维修的需要,机构正式建立于1754年,是位于布达拉宫脚下进行金银铜类加工、铸造、雕刻、绘画、织绣、泥塑、铁工等的大型场所。在雪堆白发展历程中“雪堆白”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震全藏建筑工艺大师,被授予“乌钦”“乌穷” ④等头衔。

罗布林卡则充分体现了18世纪-20世纪“雪堆白”艺术水准和当时的建筑思想与审美观念,其内的建筑、佛教造像、绘画、宗教用具、金顶屋檐、门楣装饰等,均出自“雪堆白”工匠之手,可谓一处“雪堆白”艺术殿堂。从建筑外观看,鎏金铜瓦顶的法轮、宝幢、八宝等饰物,带来外观的金碧辉煌,从内部看,雕梁画栋,满壁彩绘,雕塑形象交相辉映,不仅显示了雪堆白高超精湛的手艺,也整体展示了富丽堂皇的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珍藏文物品类一应俱全,有佛教造像、唐卡、古籍文献、玉器、瓷器、印玺、漆器、珐琅、竹木牙骨雕刻、金属器皿、文房珍玩、家具陈设、交通用具等,可谓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这些珍藏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工艺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今天的游人所看到的,是一座宏大丰富而完整的园林艺术作品,正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

注释:

①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编:《罗布林卡简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②章嘉 · 若白多杰:《七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人民出版社,第995-997页;另见恰白·次旦平措: 《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84—785页。

③西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西藏地方文史资料选辑》,民族出版社第十一辑,第128页。

④乌钦:解放前旧西藏所用职称名称之一,相当于目前的讲师。乌琼:解放前旧西藏所用职称名称之一,相当于目前的助教。

作者简介:

普智,女,藏族,本科,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文博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新历史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