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夏汉文墨迹历书
2020-09-10姚瑜
【摘要】 汉传世俗文献作为西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西夏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历法文献相较于其他写本更为规范,体例更为清晰,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西夏汉文历法文献,从书法角度研究其艺术价值,并借此梳理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源流关系,充分了解西夏书法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关键词】 西夏;历法;书法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33-02
一、西夏历法渊源及形制
经由陈炳应教授所考订的现存西夏最早的历书,为英人斯坦因在黑水城所发现的西夏天授礼法延柞十年历书。它比原认为最早使用二十八宿的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历还要早209年,是保存至今最早的西夏文献。另有武威出土的历日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配置,闰月和干支的用法等,都是我国传统历法的运用,印证了西夏历法是承袭中原历法这一学术见解。又如俄MHB.NO.8214的西夏文历书是西夏光定乙亥五年(1215年)的具注历日,经考与南宋嘉定八年的月份、朔日干支一致,其中独创内容和成分并不是很多。可见西夏历法受中原历法编制影响极大,也不排除只将中原历书翻译成西夏文历书而继续在国内使用的痕迹。
从编制文字种类上看,既有西夏文历书,如俄MHB.NO.8214《历书》,又有汉文历书,如俄TK297《历书》,还有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如俄MHB.NO.8085《历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在编制历书过程中鲜有的一种现象。西夏历法档案大致分为刻本、写本以及活字本历书。手写汉文中楷书最多,而行书的应用较为广泛,且用笔灵活,介于工整细致与洒脱随意之间,但遗存墨迹较少。
从俄TK269、俄HHB.NO.5229等活字本残《历书》来看,字号大小不一,墨色深浅不均,表格横竖线不齐整,印刷质量比较粗糙,但却是目前所知最早汉文活字印本。西夏历法档案中还存在西夏文俗字。
例如,俄HHB.NO.8085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中庚子年至西夏第二乙丑年中的西夏文“庚子”二字的写法不太规范,或可视之为俗体字。其弥补了中国历法档案的某些不足,显示出其特有的稀缺特点和价值。
二、汉文历法书体风格
由于目前出土具有书法研究价值的西夏汉文墨迹历书极为有限,本文仅选取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一处西夏汉文写本历书残页进行初步分析。这一汉文麻纸墨迹,高15.8厘米,宽10厘米,以墨线单栏划分。残存上半截四行,为七月至十二月日历,记有闰十一月。据各月朔日干支推断此为乙丑年日历,即西夏人庆二年(公元1145年)日历。
写本中书体前两行为中楷,下为小楷,笔意近似颜楷。其用笔的力度饱满,充满动感,势气当先,下笔谨严。总体多为藏锋起笔,顿笔转折回锋。點画浑圆厚重,如“小”逆锋托笔后回收,点画饱满浑厚,如高峰坠石。单字中横细竖粗,如“十”“土”“天”等,同时,一波三折,捺划波磔势态清晰展现。而整体残页片中,出尖略多,线条不够扎实硬朗,浮现无力纤弱之感,较之庙堂浑厚端重的唐楷仍有差距。折笔处多圆转,无明显的折角。钩虽短促,但无松懈,有时似钩而未钩,如第一竖行的“小”字钩画,含蓄谨严。
结体方正茂密,字势开张,如“八”“大”四平八稳,撇捺笔画浑厚端庄;笔画横轻竖重,其中略具左低右高的上倾之斜势,中宫外拓宽绰,法度严谨性不足,如“大”,无明显的收放之法度,但有自然意趣,左右摆式不定。其后小字更为随性淳朴,虽工整不足,但变化丰富,不拘于笔法,细笔画而不轻浮,短笔画而不拘谨。整体看来尽管仍有浓墨之处迟滞生硬,而中竖竖直,外围竖划成满弓之状,富有张力与力度,形成雄强之势。
行间章法密不透风,穿插相生,如第三行“甲辰”与左侧“箕”穿插相契,产生高矮、阔狭、欹侧,疏密、粗细变化之生机。字内宽绰,字外紧凑。行距大,字距小。楷书中兼有行书笔意,如左起第二行“闰”与“小”,起落笔相接应,上下字势映带相连。但贯气不足,且每行字上下大小相区别,阻断行气,缺少颜真卿书体的沉着痛快之大气,乏缺笔意,略显仓促拘狭之气。
该件写本残片总体而言笔调协调统一,转折顿挫雄强有力,但未力到笔尖,仍有顿塞滞笔,个别字重心不稳,左右飘忽。虽取唐人书家颜体之法,字间栉比、稳健厚重、行间茂密,但楷法不至精微,未达“尚法”层面,难呈万千仪态。整体而言,笔画仍为蚕头雁尾,粗细对比纵横交错,形神皆出,有开张纵阖之势,波磔挑态的势态饱满。是为仿照中原书风之产物。可见颜体推崇效仿之气的兴盛,其艺术价值的审美取向和潮流风气的全面推动。
总之,西夏历法不仅从历法建制上承袭中原王朝历法规律定式,其墨迹书写仍效仿中原,从丰厚饱满之笔法到扩大端正之结构再到开张横纵之笔势,皆是对唐王朝楷书技法和风韵的传承与吸收,尽管仍存在差距,但已具有一定的书写水平。因而当这些历书在反映出西夏历法状况时,墨迹文字也客观反映出中原王朝对西夏文字从刻印到墨迹书写影响的事实,因此从墨迹技法及风格层面来分析其文字,又具有了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
三、西夏汉文历法书体的艺术价值
西夏汉文历法书法作为国家记录天象节气,制定时间的法则,具有严谨性与法度性相统一的特性,因而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也相应有一定研究价值,这既能够体现书法神采的基础,也是风格形成的前提。作为以点线相结合的抽象艺术形态,其在形式法则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创造,也遵循着笔法、结构等书法写作时的形式规律。
通过对甘肃出土的文献墨迹分析可知,西夏汉文书法的行楷书体讲究笔画生动有力,厚实圆浑,在掌握其唐人笔法的基础上,据其时代背景亦彰显出一种厚重气质。用笔能逆入平出,结字由于书写者的审美不同,有取法欧阳询紧结者,内密外疏,中心收敛而外围空间疏展,严谨凝练;也有宽博者,以颜真卿为法,内疏外密,雄阔端庄。同时从手写的书法作品上,能清晰地看到其书法作品墨色的变化,浓淡干湿掌控自然有度。
据现存西夏汉文历书实物的书写水平可知,西夏时期所流传的优秀书法作品屈指可数,但其存留的时代印记和书法价值无可比拟,其风格正展现了西夏王朝崇尚骁勇善战的情性与精神。明董其昌评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正如处于书法成熟度高的唐王朝影响之下的西夏书风,其书法格调也显示出了晋韵、唐法。另一方面,西夏汉文书法也因效仿唐法而未能有所改变,但正是这种影响,推动着西夏汉文书法由实用向审美转换。
四、西夏汉文历书墨迹的社会价值
西夏书法总体而言更倾向于实用,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文本。与此同时,为了弘扬民族精神而接受中原文化的滋养,在此后据汉文创制番文,根据中原造字法“六书”创制文字。如“会意合成”即“会意字”,“音意合成”即“形声字”,“互换”即为“转注”等。可见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非一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汉字的学习、引入为其民族发展,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其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形成了必要条件。
文字是文明传播的重要标志,研究西夏汉文世俗文献是利于更好的理解和研究西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大量的学术研究对其文字书刻墨迹的忽略,导致了艺术角度研究的断流。现如今,很难从现有史料中去更深层次的追溯西夏文化与历史,因而透过这些墨书,试图发掘更多价值存在的可能。正如当西夏文字还无人破译之时,西夏文献的出土便承载着几乎被人遗忘了的西夏的历史与面貌,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与研究西夏社会,因此探知西夏汉文墨迹亦是追溯文化的根源与变迁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达生.汉字影响下的西夏书法艺术[J].寻根,2012,(2).
[2]史金波,聶鸿音.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2).
[3]史金波.西夏的历法和历书[J].民族语文,2006,(4).
[4]陈炳应.西夏探古[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5]史金波,陈育宁.中国藏西夏文献[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6]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俄藏黑水城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赵彦龙.西夏文书档案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8]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姚瑜,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