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2020-09-10续姜
续姜
摘要:短跑运动员若想要在短期时间内得到极大的突破,抑或是想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都需要重视起自身的力量素质的培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设计训练计划,针对身体的素质对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进行针对训练,综合发展。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训练特征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笔者发现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他们的短跑成绩也与之相当。为了探究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相关的“速度”和“力量”素质的方法,本文将从其特征出发,论述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高效的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短跑运动员日后的训练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基础
力量素质,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体机能在进行肌肉运动的时候,肌肉所产生的活动时所需要行动的动力。力量素质和人体的最大力量和力量强度有关。人们根据不同的人体在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时,所需要的力量素质不同,分为了此二类。从现阶段短跑运动员的发展历史中看,运动员在短跑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会进行高频率的重复地收缩和舒张的活动,具体表现在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重复的挥动双臂,来回迈腿等活动,使得人体获得一股力能推动人向前运动。在短跑运动这项竞技活动中,短跑成绩的高低主要和运动员的起跑助力、运动加速度等因素有关。
二、最大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一)最大力量的相关特征
最大力量的评定可以在特定过程中按照标准规定来进行评判,例如在比赛过程中,也可以在进行和比赛活动中相接近的动作来进行测定。现阶段国际范围内测量最大力量的负荷量的方法是在一个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肌肉舒张和伸缩的规律,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测定条件。国际范围内已经有了最大力量的训练特征,即运动员在发展最大力量的活动中肌肉会有规律的进行收缩。国外有人对人类的最大力量的负荷练习以表格的形式做了总结归纳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发现了发展最大力量的不同肌肉收缩方式的符合特征。即可以通过多次锻炼进行肌肉扩增,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
(二)培养方法
短跑运动员在实际训练的时候,需要多做一些对肌肉有针对性训练的动作,刺激肌肉及时进行收缩和舒张,提高其舒张和收缩的频率。同时,运动员还需要保持对肌肉的持续性刺激,使得肌肉能够产生记忆。在进行最大力量的培训训练的时候,需要运动员不断进行负重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极限负荷力量训练法。重复的力量训练是指训动员进行75%左右强度的负重训练,分组重复训练。极限负荷力量训练指的是,运动员先从自身最容易接受的最轻的负荷量开始训练,每进行一组训练就增大一次负荷量,逐步进行。
三、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一)速度力量的特征
速度力量指的是人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肌肉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人体活动中附带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相结合所产生的力量。速度力量也是会影响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因此,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需要兼顾速度、力量两方面的训练。但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神经中枢会释放正负电荷来刺激接收载体,但此过程的频率可能会达不到身体在训练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标准。速度力量也可以换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爆发力,指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所能爆发的自身最大的潜能去完成运动。
(二)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
上文中也曾说到过,在对速度力量进行训练的时候,需要兼顾两者,保证两方面的因素的训练效果能够达到最适合身体需要的目的。为了统计调查影响速度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到如下数据。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选手和美国选手在支撑时间这一数值状况中,因为膝角、髖角和蹬地角等各个因素各不相同而不同,中国运动员蹬地角与支撑时间之比为40.2:1,美国运动员的比例为55.9:1。针对这一现象,训练员就需要制作符合运动员真实情况的训练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提高自己的短跑成绩。一般来说,在正常的实际训练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有减少重量训练法,一般是需要运动员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重量负荷,先承担一定身体重量比例的荷重,再逐渐减少身上的负荷,使得身上的负荷逐渐减少到和比赛中所承受的阻力相当的水平范围内。当运动员逐渐适应之后,再将重量降低至正常的水平即可。
四、结论和建议
总而言之,短跑运动员想要在这项运动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需要在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方面加强训练。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某些长处基础入手,在强化自身长处的训练过程中同时兼顾好自身的力量素质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制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训练计划。其次,因为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教练的严格指导,教练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力量素质的针对性训练,根据运动员的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程度的训练方法,科学指导其长远的發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许耀球,姚天白.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94-107.
[2]袁建国,王连臣.青少年田径训练与选材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32-56.
[3]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36-64.
[4]徐建忠.少年短跑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 (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