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有效生成
2020-09-10李娜
李娜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方式要注重自主学习,要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传统教学方式偏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学生学习主要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知识的传承有一定作用,但对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科学方法的培养作用甚微,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实施方式上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学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为中心;主体性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学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所必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必要。现代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科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领域,也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应从学生主体性发展愿望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主体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的。因此,科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心,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对于自主学习的涵义,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传统学习的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学习,学习体现出一种“要我学”的特征,也就是学习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自主学习是基于學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体现一种“我要学”的特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实现自主学习非常重要的途径。
其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传统学校的学习往往是教师主导,甚至是教师包办,体现了对学生“我能学”的不信任。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我能学”的特征。离开了独立性,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的实质反映了学生“我会学”的特征。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放啊,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并养成习惯,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探究
(一)“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
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学校运动会,小明参加了1000米长跑,流了很多汗,爸爸妈妈喊加油,嗓子的喊哑了。回到小明家,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给他们一家三口泡什么茶最合适?学生开始讨论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给小明自己泡一杯盐水,因为他流了大量的汗,为爸爸妈妈泡两杯糖水,因为他们喊哑了嗓子。于是全班分小组准备泡这三杯茶,分别标明“小明、爸爸、妈妈”字样。
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要求,课件展示给学生看:1.三杯水要一样多。2.因为爸爸喜欢甜一些,要求妈妈杯里没有白糖出现在杯底,而爸爸杯里有白糖出现在底部。3.要求妈妈和小明杯里加入的白糖和食盐质量要一样多。并把泡茶条件课件展示出来。
大家都清楚了泡茶条件,我说:“现在,你们四人一组,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配制两杯糖水,一杯盐水。注意配置过程要符合条件,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看哪组泡茶本领最好?”接着,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我来回观察并不断参与到他们的泡茶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几分钟后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这一组完成得很出色。我于是抽几个小组,让他们说说泡茶过程中能提出哪些问题。
“白糖和食盐为什么能溶解在水中?”
“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的白糖溶解呢?”
“水为什么会变甜呢?”
“当我泡妈妈这杯糖水时,加入少量白糖,白糖全部溶解了,而当我泡爸爸这杯时,加入比较多的白糖,白糖会有一些剩余,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多的食盐和白糖加入同样的水中,为什么它们溶解的量不一样呢?”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我很兴奋,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我顺势激励他们“同学们,你们所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中所要解决的,我相信这些问题通过大家继续实验,自己有能力解决的。”现在先让我们来比较这三杯茶,能得到一些什么结论:比较妈妈和爸爸这杯,有同学说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比较小明和妈妈这杯,有同学说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再利用桌上的器材做实验,如何把爸爸杯子里剩余的白糖溶解掉?各组又开始思考,动手做实验如何把爸爸杯子里剩余的白糖溶解掉,经过几分钟,好多小组成功了,我让各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把自己这一组采用的方法,如何做的,做一个汇报。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一: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水的质量有关。在水中溶解能力与水的质量多少有关。因为我们在爸爸这杯里加了水,剩余的白糖就溶解了。
观点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因为我们这一组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把剩余的白糖溶解掉的。
观点三:白糖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是否搅拌有关。因为我们这组是用玻璃棒搅拌好不容易把剩余白糖溶解掉的。
学生们已具备了根据自己动手实验和已有的知识进和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虽然他们的观点有些是错误的或片面的,如将溶解速率与溶解能力混为一谈。但是,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正是他们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科学知识的推动力,是产生和构建新知识的起点。观点一表面上看是非常正确,也经得起实验的检验,对此,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能力”概念的涵义,比较“溶解能力”和能够溶解的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能只用溶解的数量来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至于观点二,学生们已能过实验得出,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认同:温度越高,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就越大。我给予学生能答出这样的结果高度地肯定,而且一致推广,温度越高,大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就越在,但我用课件列出熟石灰特殊例子,这种子别物质,温度越高,溶解能力反而越小,这是有一位同学大胆的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温度越高,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就越大的观点。”我让他说说他的想法,他于是说:“也许当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白糖在水中溶解能力将不再变大,说不定会减少。我们这一组,不断给水加热,刚开始时,剩余的白糖都溶解掉了,可我们一直升高温度,白糖又析了出来,难道温度进一步升高,白糖的溶解能力不再变大了吗?所以我猜测水的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白糖的溶解能力反而会越小的可能?”学生这种大胆的猜测反映了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可贵的想象力。对此,我加以充分的肯定:当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白糖的溶解能力怎样变化,这一想法是很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究。
(二)案例反思
1.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当我们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系主人,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表达见解和通过反思完善自己认识的机会。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课堂上,教师、学生、课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能过分地强调任何两方面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转变,目的是使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由原来偏重教师传授转变为立足学生发展,著重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因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本案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面,但教师的开始设计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中不断提出启发性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不可忽视的。
2.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尽量不让学生出差错,尽量让成功伴随着每个学生的学习。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出现各种错误,总要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对学生来说,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做斗争中才能确立起来的。在本案例中,面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是加以责怪和讥讽,而是善待学生的错误,将这些错误和困难看成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积极引导热情地帮助。学生通过识错、析错、和纠错等环节,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因素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尊重,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智慧。
三、结束语
新课程教材中体现较多的是讨论和实验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实施特别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否则很容易落入形式化,走过场的游戏中去,难以使学生真正完整地、系统地、正确地掌握知识。如讨论大多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抽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然后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尽量使学生的参与面广一些和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完整,教师在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订正或否定,用已学知识能说明问题的适当作出解释,不能说明的给学生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还宜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作出小结,给学生留下完整系统的印象,当然对表现好的小组教师也应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体会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本节教材开始时让学生提一些有关物质溶解的问题,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适当的评价和尝试性的回答。如:“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相当不容易。”“这位同学很会思考,有创意。”“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是否可以换一种说法来描述同一现象呢?”等等。这些评价不但能肯定并表扬好的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公度.无机结构化学.科学出版社. 1982年
[2][英]D.A.约翰逊著.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译.无机化学的一些热力学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