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诗经 · 东山》之“结缡”

2020-09-10李新飞

今古文创 2020年32期

李新飞

【摘要】 古籍经传对“缡”和“结缡”的注疏不一,于今常用的一些字词典各有所从。考察《仪礼 · 士昏礼》的场境,考量《周礼》冕服制的影响,“结缡”之“缡”当以“佩巾”说为确。

【关键词】 经传;结缡;释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33-02

西周时期婚礼仪程或许非常繁复,《诗经 · 东山》男子云“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对于“缡”和“结缡”,后世经学家注疏不一,目前一些常用的字词典也各有不同的注解。

一、“带、绦”及“香缨”说

《说文 · 糸部》:“縭,以絲介履也。从糸,离声。”《玉篇》:“緌也,介也,带也。”《说文解字注》:“介者,画也,谓以丝介画履间为饰也。盖即《周礼》之繶絇。”《尔雅 · 释器》“妇人之褘谓之缡。”郭璞注:“缡,即今之香缨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诗东山》‘亲结其缡’,韩传‘带也。’《女史箴》‘施衿结褵’ 《汉书外戚传》‘申佩缡以自思’注,袿衣之带也,以缡为之。又《思元赋》‘献環琨与琛缡兮’注,今之香缨。按,香缨,以五彩绳为之。许嫁后佩之,明有系属。”《礼记 · 曲礼上》“女子许嫁,缨。”郑玄注:“女子许嫁,系缨,有从人之端也。”许嫁,即已受“纳徵”礼,许婚之后的女子要“系缨”以示。

《斠诠》也认为“缡”为“带、绦”:“缡为赤繶黄繶之繶。《礼杂记》‘紃以五彩。’紃施诸缝中,若今时绦是也。”且以《汉书·贾谊传》“今民卖僮者,繍衣丝履偏诸缘”佐证,并说明“女子许嫁后佩之,明系属”为“缡”字之别义。《辞源》亦认同“缡”为“香缨”:“妇女之饰物,用五彩丝为之。古称缡。”“香缨”有“香囊”之义或见于《字汇》:“褘,于妫切音为。郭璞曰即今香囊也。又呼回切音挥。蔽厀。”“褘”“幃”相通时确指香囊,不过与“褘”(音“挥”)不是同一物了。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注疏》:“《曲礼》‘女子许嫁,缨。’有笄兼有缨,示有系属。此不言缨,文不具也。” 贾公彦解释为——女子受“纳徵”礼后 ,插笄系缨表示有所归属,郑玄此处没有说“缨”,是因为《仪礼》中无提及。言外之意“系缨”习俗是存在的。此说并非没有依据,《周礼》完备的冠服制度通过赋予“色彩”“图案”“配饰”等以象征意义而实现“别异”“昭名分”的目的。《诗经 · 东山》的历史背景是“周公东征”,彼时人们的常服或为“丝带束腰、齐膝直裾短衣”(据沈从文先生的研究,这一服式从商到东周末,沿用约一千年,社会中下层始终还穿用到),又或为“上衣交领窄袖短衣,衣上织绣种种花纹,领缘袖口用花边装饰,以宽带束腰,腹前垂一兽头纹样的韦韠下着裙裳”;此时衣的闭合是用分段固定于衿下的“带”完成的,外衣上还未出现“纽袢”(故周人丝带束衣时往往挽成死结,《说文 · 糸部》“缔,结不解也”说的就是此类情形。由此出现解结所需的工具“觽”)。综合以上来看,如果女子系“许嫁之缨”,作为“契以约”标志的“缨”不可能系着在衣裳的正幅上,也不会变形为束腰的丝绦,它应该绾系在女子的发上,示人约己。至于“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衿缨皆佩容臭”“白绢衫并紫结缨”中的丝带则体现“缨”的“系物”实用功能,无从显示《周礼》以服饰“别异”的意图。如果《曲礼》“女子许嫁,缨”确有其制的话,“系缨”当为“结缡”之源。

二、“蔽厀”说

《尔雅 · 释器》:“妇人之褘谓之缡。”褘,《说文 · 衣部》《玉篇 · 衣部》都训为“蔽厀”,《集韵 · 微韵》则认为是“妇人邪交两带系于体。”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妇人之蔽厀则名缡也。亦得名帨。”郝懿行《尔雅义疏》:“《诗》言‘结缡’,即结其蔽厀之系也。”

《诗经 · 小雅 · 采菽》有“赤芾在服”,据沈从文先生研究,“赤芾”即指衣袍前用皮或丝绸做成的红色或杂绣,象征特别身份的装饰物。后来叫“蔽厀”,是通俗指它的位置和作用而言。沈先生认为,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的叫“韋鞞”,用丝绸绘织绣花纹的叫“黻”。“韋鞞”可能是“鞸”,《说文 · 韋部》详细解说了“鞸”的用途、尺幅、类别—— “鞸,黻也。所以蔽前。以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其头五寸。一命缊鞸,再命赤鞸。”洛阳西周墓出土人形铜车辖上的奴隶人俑方领直裾腰系宽带,腰下腹前系一斧形饰品。“玉人” ①腹前亦系斧形飾物。可见西周时期中原一带下裳着“蔽厀”比较普遍,形制亦各异。

西周妇人所着“蔽厀”之形制纹饰不明。宋聂崇义绘“揄翟图”“阙翟图”“展衣图”等后服皆广袖褶裙腰系带,带下垂窄长之“黻”。沈从文先生认为,虽然《三礼图》影响后来约一千年,黼黻的形与纹“惟在发展中和商周原来形象相去日远”。

《仪礼 · 士昏礼》完整记录了周代婚礼的仪程,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仪式中所赠物品及新婚男女的衣饰,比如“玄纁束帛儷皮”“纁裳缁袘”“纯衣纁袡”“衿”“帨”“鞶”“巾”“缨”等。“纁裳缁袘”“纯衣纁袡”是婚时吉服,当着蔽厀无疑。合卺礼成“主人說(脱)服于房,媵受。妇說服于室,御受。姆授巾。”至此,《士昏礼》对“蔽厀”于婚礼仪程中的特殊作用并无提及。《仪礼》在“寝息”时独言“亲說妇之缨”,郑玄对“亲說妇之缨”颇有疑虑:“妇人十五许嫁,笄而醴之。因著缨,明有系也。盖以五彩为之,其制未闻”,贾公彦解释:郑玄之所以说“其制未闻”,是对部分内容存疑,比如许嫁的年限等。贾公彦还解释说,“许嫁之缨”虽为五彩为之但无文,所以郑玄有疑问(《周礼 · 巾车职》“樊缨九就”郑玄注:“缨皆用五彩罽为之”),并进一步解说,就如男子的笄有“安发之笄、固冠冕之笄”一样,女子的“缨”亦有二:幼时之缨和许嫁之缨,这“许嫁之缨”就是“亲說妇之缨”的“缨”。

由此看来,“說缨”是周时婚礼郑重的室内仪式。因“蔽厀”在婚礼中具有即时性,承担的是通用的规范功能,故可脱去交给“御”整理;“许嫁之缨”能“别异”“昭名分”,作为“妇德”的象征符号,由夫“亲說”,体显“亲亲”之情义。郝懿行所云“ 《诗》言‘结缡’,即结其蔽厀之系也”在《仪礼 · 士昏礼》的场境中无据。

三、“佩巾”说

《汉语大词典 · 糸部 · 縭》:“古代女子所用之佩巾。②《诗经 · 豳风 · 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毛传‘縭,妇人之褘也’。后因称结婚为结缡。”此说语焉不详。

《辞源 · 糸部 · 結縭》:“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女子临嫁前,母为之系结佩巾,以示至男家后应尽力操持家务。缡,佩在胸前之巾。缡,也作褵。《诗 · 豳风 · 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传》‘母戒女,施衿结帨。’汉张茂先《女史箴》:‘施衿结褵,虔恭中馈。’后也指男女结婚。”

《仪礼注疏 · 卷六》:“母为女‘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庶母于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周礼 · 天官 · 内司服》“凡内具之物”郑玄注:“内具,纷帨缐纊鞶袠之属。”疏云:“《内则》‘妇事舅姑,有纷帨缐纊鞶袠’,言之属者,更有刀礪小觽之等。”“鞶”“袠”都是“囊”,以之盛“事舅姑”所需“纷帨缐纊刀礪小觽”此类与“婦功”有关的物品。“帨”训为“佩巾”大概无疑,考察《故训汇纂》中《仪礼》《礼记》“巾”之注解,多为“所以自挈清”“以拭手”“所以拭汙垢”。不过,《汉语大词典》提供了一种启示—— 《汉语大辞典 · 人部 · 佩》:“古代系于衣带的装饰品,常指朱玉、容刀、帨巾、觽之类。” ①说明“帨巾”亦有装饰的功用。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长女当及时,谁助出帨缡。”“帨缡”的“嫁妆”之义当从“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品”衍生而来。或许周时婚礼仪程中的“帨”寄寓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指“婦功”。形制与“沐、盥、拭”之“巾”亦有别。

《中文大辞典 · 巾部》(4600页)附“帨”图一张,为带状长巾,段间横纹。如果这就是“帨”的原貌,再结合《中文大辞典 · 衣部 · 褵》(13190页)“沈钦韩曰,陈祥道《礼书》‘缨带为衿,带结而垂曰褵’”的注释来考量,结“帨”于胸前的话,那么可能是将长巾绕系某物挽结而垂,如果佩在腰左(《汉语大辞典 · 人部 · 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当和“蔽厀”一样“栓”在大带上,再挽结而垂。不过“佩于腰左”之巾“日常自用”特征明显,故“结帨”当结于胸前,以示“敬顺恭勉”。

《咬文嚼字》“‘结缡’与‘结婚’”篇 ②提到,“结缡”确有缔结婚姻之义,但指的是“女子出嫁”,其行为主体乃是“女子”,所以,男子成婚不能说“结缡”。在《周礼》冕服制“别有异”“昭名分”“示尊卑”的约束之下,周时婚礼通过“结缡”析明“男女有别”,赋女子“敬顺恭勉”的德行象征,以“婦德”为基开启家庭伦理关系和人际关系,由夫妻和顺延伸至家族谐和,由家族和谐再绵延至国家“人口繁盛,秩序井然”,毋庸置疑,这是“结缡”的“缡”为“佩巾”一说强大的礼教伦理支撑。“女子许嫁,缨”“亲說妇之缨”,亦有夫妻之間“贞忠顺和”“亲亲”的美好寓意,不过,“结缡”与“系缨”有关亦需更多的实证以及方家的考证。

注释: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1页。

②刘午子:《咬文嚼字》,1999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孔颖达,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7.

[6]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