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标准下中国诗词意象翻译
2020-09-10刘冬梅
【摘要】如何译好古典诗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本文从诗学、认知隐喻学和翻译学的视角,结合许渊冲版苏轼诗词翻译,分析中国诗歌意境与意象的特征和功能,指出此类翻译应遵循“文化等效+音形再现”的复合翻译标准,以此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意境;意象;文化等效;音形美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64-02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然而中国声音却不能广泛地被世界听得见、听得进,根源在于中国文化还未真正走出去。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严格的防控措施,对外及时发布疫情防治相关信息,国内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但是,中国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被西方社会描绘成了“剥夺自由、压迫人权”,这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话语权的剥夺、对中国文化的污蔑。由此可见,建立中国特色文化对外传播体系让世界听进中国声音、理解中国文化刻不容缓。
中国诗词融合了中华民族思想内核、文化精神,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体现着中国文人的意志、追求和境界,是对外宣传中国精神追求的绝佳通道。中国诗词已经上升到民族文化范式,对内承袭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对外树立文化特色与民族标识。
意象是诗词核心,寄托作者思想意志、承载民族文化,穿透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因此意象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层面的替换。目前,已有学者在深度翻译理论、意象图示理论及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意象翻译,对诗词意象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已有诗词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如何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对于如何将诗词蕴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印记有效建立在异语读者的意象图示中鲜有提及。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特性和功能,提出“文化等效+音形美现”的复合性翻译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诗词意象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诗词意象的特点和功能
意象本是独立于人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由于被诗人注入了思想情感和审美经验,用以渲染环境和抒发情感,再经吟诵者的口耳相传,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逐渐成为特定的文化图像。例如在中国文化图像中,随风拂动的杨柳的是“惜别”、覆雪而开的梅花是“傲骨”、翱翔天空的鸿雁是“相思”。但是,杨柳、梅花、鸿雁等物象在译入语环境中形成的认知图像与中国的不同,触发的情感也相异。翻译诗词,既不能让译入语境的读者对诗词意象不明所以,也不能让其产生碎片化的印象,而是要让读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中国诗词文化图像。
三、“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意象翻译标准
中国诗词的对外翻译要成功激活宿语文化中的读者对意象的感知,并在心中成像。意象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具体事物时,仍能够想象出该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同样,作为读者我们无法看到诗词中的意象,但却能在心理形成图像、产生情感。意象可以分为融通式、陌生式和冲突式。融通式意象因源语和宿语读者有共通的认知体验,因此同一意象会引起双方相同的文化认知;陌生式意象因宿语读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同一意象将在源语和宿语读者中产生不同的文化认知;冲突式意象因源语和宿语读者所接受的文化相反,因此同一意象会引起相互冲突的文化认知。
诗词翻译的理想效果是源语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能够到宿语读者的心理,并引起相同的文化感知,且能实现音形美学的共通体验。“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正是衡量是否实现这一目的的标准。在诗词翻译中,冲突式意象和陌生式意象是实现“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标准的最大障碍,译者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释译、增减译和直译来实现诗词意象在异质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四、“文化等效+音形美现”标准下的许渊冲版苏轼诗词翻译
苏轼诗词清新豪迈、意境开阔,代表中国古代文人虽然世路坎坷仍昂首前行、不忘初心的傲然精神。其诗词中的意象覆盖了清风明月、花草树木、人文古迹、历史人物,传达了或惬意、或悲愤、或无奈、或意气风发、或坚韧不拔的情感,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和情怀。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诗词中主要通过意象全译、局译、换译等方式达到文化上的等效传播和音形上的审美再现。
(一)意象全译
意象全译是指将源语中的意象无增、无减、无转换地直接翻译成宿语,此类意象在源语中的存在在形式与宿语中的一致、引起的情感图示也类似,多属于融通式意象。例如:
源语中的意象“披絮帽、挂铜铮、轻云微月、飞雪似杨花、积水声、风露透纱窗”都直接翻译成宿语中的“silken hood、a brass gong、crescent moon、snow flew like willow down、songs sung by rain、through the window the breeze brings in dew”,没有增减或者转换,但是许渊冲先生借助了动词如like、veiled|、hangs、sung|和介词down、through增加宿语中意象的生动性。再如“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句诗中的“水如天”译成“becomes one with the sky”,源语中的意象和宿语中的意象沒有增减转也达到了文化上的等效。
但是将“应似飞鸿踏雪泥”全译为“It seems like a swan' s trace on mud or on snow”似有不妥,因为源语中的“飞鸿”似乎与宿语中的“swan”不完全等效,不互相融通。一是因为在汉语言文化中“飞鸿”指的是“大雁”,并不是宿语中的“天鹅”。二是“飞鸿”在中国人的认知图示里是承载着时光飞逝的悲叹情感,而“swan”在宿语文化中无对应情感图示。
(二)意象局译
意象局译指将源语中的部分意象翻译成宿语,此类意象在源语中的存在形式和情感图示在宿语中无法找到对标或只能找到部分对标,多为陌生式意象。
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歌的翻译为例。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The brimming waves delight the eye on sunny days. The dimming hills present rare view in rainy haze.”,屬于局部翻译。原因在于“潋滟”和“空濛”二词虽然不是具体意象,但是能产生同具象事务一样的图示情感,而且代表着独具中国地体色的文化美感;译文没有将两个词完全翻译成英文,而是使用“Brimming”“dimming”两个构造类似的形容词和“delight”“present”两个动词基本传达了水面波光粼粼、远山雾霭缭绕的美感和体验。
再以“峨峨两烟鬟”的译文“Like mist-veiled tresses of a pretty lass”为例,许
渊冲先生采用“mist-veiled tresses”及“pretty lass”将女子美丽的头发和形象跃然纸上,虽然没有将证据诗词翻译,但是基本达到了文化上的等效。因此在翻译陌生式意象时,为了达到文化等效和音形美的再现,采局译和补译的方式是有效的选择。
(三)意象转译
意象转译是指舍弃源语中的表达,在宿语中找到合适的替换再转换成宿语,此类意象多为陌生式或冲突式意象,在源语中的存在形式或者情感图示与宿语中的可能是陌生、甚至是冲突的。例如以下四个译例:
何日遣冯唐—the exile;佳人何在—lady Pan-pan;
小姑年前嫁彭郎—The Lonely Isle and Gallant Hill;
榜橹灰飞烟灭— Like castles in the air。
除了最后一个译例不是专有的名词,其余三个译例中都有中国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化习语。“冯唐”是中国历史上的被放逐的人物,“佳人何在”中“佳人”指女子盼盼,许渊冲先生取意去形,分别转译为“ the exile”和“Lady Panpan”。两个译例中许渊冲先生都是舍弃了源语中的表达,使用了适合宿语读者的表达,第一个属于将“特定人物”用“特定形容词”替换,第二个则相反,但基本达到文化等效的传播效果。在第三个译例中,“小姑”和“彭郎”在中国文化中表达正值年华的女子男子的特有表达,被替换成“The Lonely Isle”和 “Gallant Hill”,均为宿语中特有的文化形式。最后一个译例,更是完全舍弃了中文的意象直接转换成英文中特定的文化表现。虽然转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搭建起等效文化沟通的桥梁,但是在文化意象的输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可以通过补译、增译等方法弥补。
以“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的译文“Lotuses put up umbrellas to the rain, Yet forest-proof branches of chrysanthemum remain”为例,许渊冲先生将将“荷尽”“残菊”“擎雨盖”和“傲霜枝”的意象进行转译并用“forest-proof”进行补译,传达了荷花和菊花坚强的品质。
五、结语
中国诗词意象构建了中国诗词意境,中国诗词意境体现了中国特色诗词文化,因此借鉴许渊冲先生翻译苏轼诗词的全译、局译和转译等方式可以基本做到等效传播中国文化并展现中国诗词文化音形之美,对传播中国文化和建立国际话语权的意义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张焱,高明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策略——兼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前沿,2020(1):118-123.
[2]黄红霞.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宋词意象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9:122-123.
[3]杨明星.赵玉倩.“政治等效+”框架下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中国特色外交[J].中国翻译,2020(1):151-159.
[4]苏轼.苏轼诗词[M].许渊冲译.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1-115.
作者简介:
刘冬梅,女,满族,内蒙古赤峰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