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

2020-09-10李楠

今古文创 2020年43期

【摘要】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落花属于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意象,晚唐诗歌中也有着大量的落花意向描写,在内涵方面也表现出了惜时的情怀,很多晚唐诗人都通过描写落花意境表达珍惜时间和理想未成,在中唐到晚唐过渡中落花意向逐渐变成了悲凉意向,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晚唐诗歌;落花意象;具体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07-02

落花属于古典诗句中表达直观的一种意象,通过对“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进行感受可以得知,诗人在受到自然的影响下意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自然的变化会引起诗人的思考,落花逐渐成为时间消失和青春不再的代表。落花最早出现在作品《离骚》中,作品中提到的落英其实就是落花。对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进行感受也能体验到屈原对自然不同的感受和注解。

大部分唐代诗歌作家都继承了落花书写方式,其中关于伤春中落花的描写最为突出。在诗歌中春天代表的是生命和活力,春天中大自然的变化更容易让诗人情感发生改变。孟浩然的作品《春晓》中,花落知多少表达出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这也是在大自然影响的情况下心态发生了改变。还有很多诗人将落花比喻成强盛到衰败的过程,这也是表达过程中寓意非常重要的改变,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晚唐时期政局相对动荡,这种局势也引发了群众内心的焦虑感,因此也加深了对生命的感受,在面对花开花落人们的感悟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动荡的局势中也认识了生命的宝贵和短促。

晚唐时期诗人将人生和落花联系到了一起,还有部分诗人依然用落花表示衰败过程。通过落花表示国家政治最早出现在中唐,这种感叹表达方式在晚唐依然使用。

一、伤春惜时的生命感受

晚唐诗歌大部分都具有观察自然之物的特点,在主流方面也表达出了珍惜时间的感受,诗句中也体现出了悲伤的感受。在中唐时期惜春、伤春以及落花之间的感情已经确定,到了晚唐时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感情。使用落花表示珍惜时间和伤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特色。杜甫的诗句中就有所体现,诗句“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诗句中花落和水生有着呼应特点,并没有表达出寂寥的感受,而且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感。诗句“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中,将落花和时间充分进行了结合,但是却使用了拟人的描述手法,描述中具有趣味性,描写嫩枝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新的希望和生机。李商隐的作品《落花》中,对落花进行了单独咏诵,使用詞“乱”对花飞舞的动态进行了描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出现的慌乱感受。面对大片的落花不忍心扫除的情形,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存在的伤感。尾联中对春天的消逝进行了描述,让整篇文章都具备了惜春的情感,关于感情的描写非常浓厚,非常容易打动他人。在作品《残花》中,也通过这种方法对感情进行了描写,描写时也使用了“尽”“乱”“落”“残”等词汇,结合了落花的特点,通过这种手法逐渐增加了诗歌悲伤委婉的感情体验。

尽管晚唐时节的政治格局极不稳定,但是晚唐经济的发展状态依旧良好,此时的民间手工业发展速度极快,以扬州地区为代表的,处于京杭运河与长江交界处,商业发展季度繁荣。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民阶层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统治者阶层的贪图享受,导致奢侈腐败现象不断加剧,荼蘼之音充斥着晚唐。此时使人们在面对这种花枝艳丽却江河日下的反差感,一股股的孤寂感受涌上心头,在杜牧的“日晚花枝烂,凝粉彩绸”中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对所在社会环境的不适感以及世人的凄凉感。正是由于政府的横征暴敛,导致看似平和的社会环境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动荡时局。

在晚唐诗人薛能的《题逃户》诗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晚唐百姓流离的场景,“屋已倾、日已斜”这一意象的描述,为读者充分地展示出了当时的社会凄凉场景。夕阳意象不仅能够代表晚唐政局的末路,同时也属于晚唐诗人的情绪色彩,在原本孤寂的世人心中烙印上一道西斜的余虹,这也是当时人们为数不多可以给予情怀的事物。夕阳在巧合的时间、巧合的背景、巧合的出现,成了晚唐文人心中的一抹亮光,为其世界增添了一些色彩,也造就了此时诗人对夕阳意象的高水平应用,在盛世之末造就了精彩绝伦的文化浪潮。

二、功业未成的不遇之情

晚唐时期是我国诗歌文化的重点转折阶段,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骚客目睹了盛极一时的大唐开元盛世,也曾体会到由盛转衰的繁华倾颓,导致这一阶段的学者思潮呈现出大起大落的起伏感。再加上晚唐时节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给摇摇欲坠的晚唐江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间涌现出了大批量的仁人志士,他们敢于正面应对朝代更替造成的社会乱象,涌现出了一位又一位时代人杰,其中黄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穷苦的出身,又遇到科举制度的混乱,使其多年的寒窗苦读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期间更是以诗明志,阐明了自身的际遇和抱负。盛极而衰是晚唐的真实写照,唐玄宗的励精图治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又因为他的骄奢淫逸一手导致了大唐江山的颠覆。

在中唐到晚唐的过渡中,经历多种不同阶段的波折,并且也逐渐失去了文章情感的描写。在中唐和晚唐时期作者将重点都逐渐转向了仕途,中唐之后科举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晋升机会,但是科举逐渐失去了规则方面的公平。在作品《唐语林》中记录了贡举的情况,表达出人才选拔不公平的情况,权贵对科场进行了控制,让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被埋没,穷苦读书人的前程变得非常渺茫。这种非常不公平的科举形式让王朝走向了衰败。很多出生贫苦的作家在多次科举不中的情况下,感受到了由于时局原因造成的不遇,在愿望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很多诗歌,其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诗句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花的描述表达了自身对现实的无奈,和想用自身力量冲破现实的雄心壮志。在晚唐时期诗人具有的普遍特点就是大部分都有着不遇的经历,这些经历也让部分人失去了人生目标,没有了建功立业的积极态度,在后期也将生活重点放在了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上,对于部分外在因素描写中也能看出情绪化状态,落花情感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在投射。

黄巢的故事并不是个人案例,只是黄巢在众多同病相怜的人群中走向了极端,步入起义的道路。再加上这一段时间晚唐人们正在遭受着少数民族的袭扰,生活在战乱时代的诗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会用不同的景象描述自身情感,此時的塞下秋风、凛冽寒冬、郊外酷暑、悲雨春情显得尤为突出,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这句诗也充分表达出了晚唐诗人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无能为力,只得徒呼奈何,夕阳下的秋风不仅为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凄凉的世界,同时也为后人感受时代情怀提供了真实的意境。

三、盛衰有无的兴亡感叹

在晚唐时期宦官专治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社会政局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中唐阶段白居易在作品中提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这句话就能表达出宦官专政人民生活苦难,揭露了当时动荡的局势。在唐代末期农民组织大规模起义,几十年间社会一直没有恢复稳定,这也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诗人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唐朝衰败的过程,表达了人事和时间之间的对比,表达出了盛衰无常的感受。

《卖炭翁》一诗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为社会后期的动荡局势埋下了伏笔。宦官专政在影响朝局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加深了百姓生活的困苦,此时的诗人们眼中充斥着百姓的民不聊生,思绪中回荡着黎民的生不如死,悲伤感怀的愁绪由此而生,在其创作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愁绪。南唐时期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能充分表示出这一时期的百姓生存状态。李贺也曾在诗中阐述自身志向“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的真实内心写照,有能力、有志向的学者得不到发挥自身才智的机会,这也是晚唐倾颓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这也属于晚唐诗人们被家国愁绪萦绕心头的社会背景。

晚唐时期的残阳诗在我国诗词史中收录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唐朝的用人制度沿袭的是隋朝的用人制度,这种用人制度大多需要由社会名人为其引荐或者通过军功进行官爵的授予,人们在仕途上的进步渠道极为有限,这种情况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亡,心怀感慨的文人在伤春悲秋,心底积怨的文人在举兵造反,这些不同心理造成的不同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时社会的局势动荡。

四、结语

在晚唐时期诗词中赋予了落花大量的情感,这也是诗人多种语境的表达方法。诗人可以直观地感受自然变化,体会出生命具有的细腻感受。落花具有明净和非常明显的伤春情调,诗人也借助这种特点表达了自我的遭遇和感受,在时代不同的情况下文人心态也有了国家兴亡的感慨。晚唐时期对落花意境的描述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也传达了历史兴亡的感慨,在诗歌审美和意象方面来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描述落花续写历史,表达出了诗歌的含蓄特点,对后代诗歌风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一昕.情系“象”中“象”言情——试论植物意象在纳兰词中的情感意蕴[J].名作欣赏,2013,(09):132-136.

[2]彭曙蓉,都玉凤.宋词中的落花意象及其对当代歌词的影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1):65-68+72.

[3]左芝兰.龚自珍笔下“落花”意象的新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91-95.

作者简介:

李楠,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