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字法势和松紧字法势

2020-09-10亓汉友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字体势、松紧字、法势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3-0015-05

【作者简介】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字法势的概念

什么是字法势?对于字的结构来讲,结构方面的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人论书中讲的字势,即该字是具备什么势,也可以通俗理解成这个字的结体像什么?如蔡邕“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又如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字势,主要在“纵横有可象者”,由字形出物形,由物出势,这是字势。字势是古人书论中所讲的书势内容,在识帖、读帖中起作用,是识势的过程。二是怎样创作出这种字势。即书写出某种字势的方法是字法势,是字势之法,主要在“法”。字法势是笔者提出的书法势范畴,在临帖、创作中起作用,是用势的过程。由此可见二者的内涵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

一般来讲,字法势由字法布势、字法攻势、字法收势三个过程形成。那么字法势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这三个过程中应用的哪些因素(即字法势因素),来构成某种类型的字法势?不同的字法势因素的应用是否可以形成同一种类型的字法势?同类字法势因素的作用是否是一样?等等。

二、字法势因素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找到字法势因素的构成。

在古人的书论中关于字法的论述非常多,这里面涵盖了大部分字法势因素。明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密纵横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节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尚无腴也,故济以运笔。运笔晋人为最,晋必王,王必羲,义别详之。运笔者,一画中之结构也。低昂巨细是其构,起伏显谧是其结。书家不学而熟之者,亦能结。学而未熟者……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用笔取虞,结构取欧,虞先欧后。结构易更,用笔难革,此笔一误,废尽心力。”赵宦光在这段书论中说明了什么是“结”、什么是“构”、什么是“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用。不论字法或者笔法均要符合其势因素的布势规律,否则均不能称之为书法,这里的“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是说字结构首先要符合结字规律,说明了结字和笔法的先后关系。

南宋姜夔《续书谱》曰:“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曰:“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是讲笔画疏密关系的重要性。可见,疏密是字法势因素。

清笪重光《评书帖》曰:“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笔墨之交亦有道,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然与其淡也宁浓,有力运之不能滞也。”笪重光、康有为是说墨的浓淡干湿是字法势因素。

南宋姜夔《续书谱》曰:“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况)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当’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呜’‘呼’‘喉’‘咙’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宀’须令覆其下,‘走’‘辵’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符称为善。”姜夔此论的意思是,长短、大小、斜正、疏密是字法势因素。

清徐用锡《字学札记》曰:“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成字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至执中而无权,笔笔要正,则书家之字莫如颜、柳。体方者方,长者长,各字结构亦不是板定死法。”徐用锡的意思是,不能“执中而无权,笔笔要正”,要懂得权变,笔画长短要有变化,结体纵横也要形随其字进行笔画,说明长短、纵横是字法势因素。

以上古人的论书中,包含了书法中的10个阴阳关系:粗细、疏密、浓淡、干湿(润燥)、长短、方圆、纵横(宽窄)、断连、曲直、松紧。

这10个阴阳关系就是字法势的势因素,是构成字法势的关键。

那么在这些字法势的矛盾关系中,每一对矛盾关系的作用不可能一样的,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决定的: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也就是说,在这些字法势的阴阳矛盾关系里面,必然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决定着字法势特性的主要方面。那么,哪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关系呢?现在用我们最常用的“白纸黑字”书法作品(其他形式的作品,如“黑纸白字”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形式来分析。

1.粗细字法势因素。在这个粗细矛盾关系中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细”线条显“松”,“粗”线条显“紧”(图1)。

2.疏密字法势因素。在这个疏密矛盾关系中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疏”线条显“松”,“密”线条显“紧”(图2)。

3.浓淡字法势因素。在这个浓淡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淡”线条显“松”,“浓”线条显“紧”(图3)。

4.干湿字法势因素。在这个干湿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干”线条显“松”,“湿”线条显“紧”(图4)。

5.长短字法势因素。在这个长短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长”线条显“松”,“短”线条显“紧”(图5)。

6.方圆字法势因素。在这个方圆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圆”线条显“松”,“方”线条显“紧”(图6)。

7.纵横字法势因素。在这个纵横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纵”线条显“松”,“横”线条显“紧”(图7)。

8.断连字法势因素。在这个断连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断”线条显“松”,“连”线条显“紧”(图8)。

9.曲直字法势因素。在这个曲直矛盾里面还包含着松紧矛盾关系:“曲”线条显“松”,“直”线条显“紧”(图9)。

三、松紧字法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一对势因素的矛盾关系显得特别重要,那就是松紧势因素关系:在其他矛盾关系里面都同时存在“松紧”矛盾关系,或者说这一“松紧”势因素的矛盾关系涵盖了其他9个所有字法势因素矛盾关系,即其他字法势因素都是构成松紧关系的因素。可见,松紧矛盾关系是主要矛盾,“松紧”字法势因素统领其他字法势因素。

我们把造成结体“紧”的势因素称作“紧势因素”,把造成结体“松”的势因素称作“松势因素”。造成结体“紧”的势因素即“紧势因素”有:(1)粗,笔画相对较粗;(2)密,笔画较密集;(3)浓,墨色较浓;(4)湿,墨迹湿润;(5)短,线条短的笔画;(6)方,墨迹效果有棱角;(7)横,结体横向取法;(8)连,笔画相连、相交,笔道墨迹充实;(9)直,相对于曲笔而言、线条是紧的。造成结体“松”的势因素即“松势因素”有:(1)细,笔画相对较细;(2)疏,笔画较疏;(3)淡,墨色较淡;(4)干,墨迹干枯;(5)长,线条长的笔画;(6)圆,墨迹效果是圆、滑、光的;(7)纵,结体是纵向取法;(8)断,笔画断开、虚白、笔道内有飞白等;(9)曲,线条松或者有曲笔。

在松紧势因素中,疏密关系又是主要矛盾关系,直接体现着松紧关系,“密”的结果是“紧”,“疏”的结果是“松”。在笔画等粗的情况下,笔道密的地方一定是紧的,笔道疏的地方一定是松的,其他字法势因素的矛盾关系对书法势的“松紧”作用均不如松紧势因素。当然,其他字法势因素的合力结果不一定是这样的。“松”和“紧”是一种感觉,如果紧势因素集合在字的某一部位,那么,这个部位一定是紧的;如果松势因素集合在字的某一部位,那么,这个部位一定是松的;如果造成笔画松和紧的两方面势因素集合在字的某一部位,那么,这个部位就既可能是松的,也有可能是紧的,还有可能是松紧适度的(即和其他部位相比“不松不紧”)。松紧势因素集合在字的某一部位时的松紧感觉,主要是要看哪一种势因素占的比重大,松势因素作用居多就显得松,紧势因素作用居多就显得紧,二者相等就会显得不松不紧。这里的松紧势因素作用是指松紧的效果,而不是种类和数量。

清代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生。”作为书法而言,松紧的笔墨效果往往是作者疏密处理的结果,松紧是相对而言,大到一幅作品内,小到一个字的结体内,甚至一个笔画,都有松紧的变化。如《兰亭序》中“一”,此字凌空取势起笔,按笔收笔,墨迹效果就是起笔松、收笔紧,即左松右紧。此“一”的笔画虽然可以分出松紧,但分不出疏密来,因为两个及以上的笔道才有疏密之分。

那么,这些字法势因素是以什么规则来布势的?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曰:“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意通之于结字,必先隐为部署,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字势有因古,有自构。因古难新,自构难稳,总由先机未得焉耳……欲明书势,须识九官。九官尤莫重于中官,中官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官。如阴阳家旋转九官图位,起一白,终九紫,以五黄为中官,五黄何尝必在戊己哉!”何为“四维四正”?“四维四正”指的是方向,“四正”即东、南、西、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此句话的意思是,结字的主笔可以在字的中间,也可以是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八个方位。“阴阳家旋转九官图位”,九宫图位即九星星宿,指北斗七星加左辅右弼二星,即一白贪狼水星、二黑巨门土星、三碧禄存木星、四绿文曲木星、五黄廉贞土星、六白武曲金星、七赤破军金星、八白左辅土星、九紫右弼火星。故称“起一白而终九紫”,也称“紫白九星”。而这九星在九官之中的分布是以五黄为中官的基础上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因为中官的位置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着。此段话中的“识得活中官”,是结字的关键,指结字的主笔即中官,有的在字心,有的是在“四维四正”。说明结字要有主次松紧,而且中官可以在“字心”,也可在“四维四正”,这里给出了结字的一个重要法则。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官。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官,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官,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包世臣的这一“中官”论需要和赵宦光《寒山帚谈》中的“中官”之论结合起来考虑。赵宦光讲的是中官的位置是可变的,即要“识得活中官”,而包世臣的意思是,如何体现中官,即“贵在‘精神挽结之处’”。这两段话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字法势布势的主要法则。

字法势布势法则:(1)中官是活的,可在字心,亦可在字心的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方位。总之,必须是在“精神挽结之处”;(2)中宫的体现“有在实画,有在虚白”。(3)中官之外的笔画要“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来布势。按照字法势布势的主要原则,根据松紧关系形成的字法势有以下几种形式:上紧下松、上松下紧、左松右紧、左紧右松、上下(或者左右)松中间紧(中悬、中实)、上下(或者左右)紧中间松(中空)、上下左右中松紧适度。如果再进一步划分,又会分出右上、右下、左下、左上等的松紧对比关系。

松紧势因素分析法是基于对“视觉中心”的分析,是围绕“视觉中心”展开的,“视觉中心”又和欣赏人所感觉物质的“轻重”有直接关系,“重”往往成為“视觉中心”。在一个画面中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地方就是视觉中心。一般来讲,造成紧势因素的笔画,往往显得“重”,即笔画“紧”容易成为“视觉中心”。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笔画松也能成为“视觉中心”,如,当两个同粗细横画的上下安排时,横画长是松势因素,横画短是紧势因素,当长横在上短横在下时,按造成松紧势因素分析,应该是“上松下紧”的字法势,但此时长笔画显得“重”,短笔画显得“轻”,所以反而有上升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这种笔画安排形成的势。分析标准以欣赏者的视觉效果为主,所以我们分析的上紧下松、上松下紧、左松右紧、左紧右松、上下松或左右松中间紧(中悬、中实)、上下紧或左右紧中间松(中空)等只是相对而言。特别是上下松或左右松即中间紧(中悬、中实)的结体,往往收笔的笔道既粗又长,按上面的分析“笔道粗”是紧势因素,“笔道长”是松势因素,此画中既有紧势因素又有松势因素,那么此画的松紧感觉要放在整个字中体会。举一个例子,放飞的风筝下面挂一物体固定在地上,就是“上松下紧”,就像王羲之《妹至帖》中的“言”字一样,收笔的方笔效果即因素是“紧”的感觉,所以就会给人以“上松下紧”的感觉;悬挂在风筝上的物体随风筝上升,就是“上紧下松”,王羲之《妹至帖》中的“之”字就有这种感觉,原因是“之”字的收笔捺画有动感。

本文所列举的松紧字法势因素是从古人书论中选取的具有松紧属性、可以进行字结构松紧势处理的字法势因素。除松紧字法势因素外,还有许多属性的字法势因素,如几何图形势因素,等等。利用松紧字法势因素通过取势、攻势、收势的过程使字的结体呈现上紧下松、上松下紧、左松右紧、左紧右松、上下(或者左右)松中间紧(中悬、中实)、上下(或者左右)紧中间松(中空)等不同的松紧字势效果,这就是字法势中的松紧字法势,是书法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松紧字法势是利用松紧势因素按照字法势布势法则来安排字的结构,使之形成松紧字势的方法,是松紧字法势结字法。松紧字法势是字法势处理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字法势因素的特点还可以总结出其他字法势的结字方法,如几何图形字法势、气息质感字法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