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2020-09-10孙红军
孙红军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加强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直觉;注重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在核心素养要求下,传统的数学课堂模式逐渐落伍,亟须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结合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的“有温度”的课堂。文章以小学“有温度”数学课堂的构建为核心,探究其策略和方式。
关键词:儿童立场 小学数学 “有温度”的课堂 策略
陶行知认为,生活化的教育是助力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体验,学会成长,培养其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结合实践,我认为“有温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符合儿童发展需求和规律的,能够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课堂。以小学数学为例,以儿童发展为立场,进行“有温度”的课堂的构建,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探索。
一、小学数学“有温度”课堂构建的心理学基础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抽象化、理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是开发学习潜力,促进小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为了避免小学课堂“一潭死水”的現象,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儿童心理发育特点进行课堂模式的构建。
教育心理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年级以下的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主要喜欢动态或者颜色艳丽的内容;三年级以上的儿童以有意记忆为主,主要喜欢具象的内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发展归结为五个阶段,小学生处于性器期和潜伏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理解和关注,喜欢交流和表现自己,多数性格活泼,希望能够通过探索和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教育心理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他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数学“有温度”的课堂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内容:第一,尽量构建动态、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第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探索;第三,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学数学“有温度”的课堂构建策略
1.丰富课堂形态,给予学生充分关注
目前的小学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得课堂显得“冷冰冰”,缺乏应有的朝气。基于此,教师可从多个角度丰富课堂的形态,如在课堂上设定生活化场景、鼓励学生参与户外实践、组织学生游戏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和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关爱,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质数与合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数字的相关动画,并借助于动画,将设计好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根据学习能力和层次随机抽取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范围,完成“消费购物”,探索购买的物品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以理解相关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质数与合数相关问题的整理,然后在校园中采访,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此外,教师可收集一些“质数与合数”的相关游戏,让学生参与进去,积极表现自己。在课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深入交流。
2.利用“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调整方案,善于利用问题设疑,鼓励学习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当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有启发性,环环相扣,以旧问题带新问题,让学生不断产生欲望。
“翻转课堂”一般包含两个步骤:新知识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应用反馈。在传统课堂上,第一步通常在F2F的课上时间进行,第二步则作为家庭作业分配给学生。“翻转课堂”本质上翻转的是课上的F2F时间。学生与新知识的第一次接触是在课外与课前发生的。在课堂上,学生与同学及教师协作,教师在学生吸收新信息并拓展思维和想法时给予及时的、纠正性的反馈。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布置的视频任务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领域应用了三角形?”随后,让学生探索校园、公园、自然实践基地等地对三角形的应用。学生将遇到的三角形物体记录下来,采访老师、家长以及科技人员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三角形物体的应用有什么讲究等。接着,学生借助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物体的边长与角度,记录测量结果,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讨论,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角度与边长关系等,通过动手实践找到规律。课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特点,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给家里安装支架、制作三角形座椅等。
3.借助“项目化”内容,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小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且喜欢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认识数学、感知数学、利用数学。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专题实践为基础设计的“调研式”课堂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充分借助项目化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学生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三种类型的知识技能:第一,学科知识技能,根据驱动式问题梳理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提前为学生做铺垫;第二,项目化学习开展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工具使用技能,如收集信息的能力、网络使用能力、新媒体制作能力、软件使用能力等;第三,小组合作技能,让学生能够以实践为基础,加强小组合作,提升学习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熟练地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或元认知策略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些策略包括记忆中的存储信息、目标监控、策略调整与转换、结果反思及在较长的时间内引导与监控自己的活动指向学习目标与产品制作的策略控制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设置近期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使他们更快地看到自己能力的增长,对照目标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其次,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享受到对学习的控制和成功。
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可以迅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有温度”的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合理地安排内容。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到教学的“温度”。
参考文献
[1]王革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6):66-67.
[2]赖雪莲.建构互动导学,夯实课堂实效——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导学策略[ J].教师,2019(13):44-45.
[3]任占杰.深耕数学活动,孕育核心素养——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