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安全意识“三步走”
2020-09-10苏丽娟
苏丽娟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学校各学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纵观学校体育学科教育,主要是以教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忽略了安全意识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验少,又活泼好动,面对危险状况应急能力极弱。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危险情况的认知和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笔者结合体育学科特点,通过强化体育理论安全知识,拓展体育技能安全应用,延伸体育竞赛安全措施,从“三步走”培养学生体育学科安全意识。
關键词:优化;体育学科安全意识;三步走
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学校各学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纵观学校的教育工作,主要是以教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忽略了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知识传授,从而发生了一些教学安全事故。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组织活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体能。而如今的小学生好动且求知欲强,特别是在户外进行学习活动的体育学科,由于学生缺乏各种经验,安全意识薄弱,往往容易发生一系列伤害事故。因此,加强对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极其重要。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一线体育学科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强化体育理论安全知识,拓展体育技能安全应用,延伸体育竞赛安全措施”,“三步走”培养学科安全意识能力。为小学体育教师更有效更安全的开展体育学科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同时也为开展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第一步走——强化体育理论安全知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其意思是说:外部行为是由思想来决定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以安全为前提进行的教学活动,所以活动中的主体人物教师与学生,他们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在学科教育中,首先要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理论安全知识。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
教师的安全意识是课堂安全隐患的重要保护防线。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具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课堂安全责任感。在学科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安全系数的高低。如每学期期初的学科安全教育,应规范明确告诉学生体育课堂常规要求:穿戴问题、运动常识及运动注意事项;每次课前合理安排见习生、科学充分的准备活动、教学过程的组织合理有序、动作技术学习前的讲解示范、技术练习中有效的保护帮助;以及课后的安全小结等等;均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上,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理论教育,才能确保学科教育的安全顺利。
(二)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学习中好动且求知欲强,但是各种经验又相对较少,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课堂常规要求,使安全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为。安全防范意识因学生的年龄水平不同,项目不同也存在差异,例如低年级练习行进队列或走跑交替时,容易发生冲撞或故意捣乱等,所以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明确规范活动要求,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在中高年级的球类练习中,应严肃处理学生的突发事故,如没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学习提高部分过于好胜缺乏安全意识,运动过于激烈超出能力负荷,个别心理素质差的女生,因恐惧心理而发生练习时缩手缩脚等,都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总之,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因势利导,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第二步走——拓展体育技能安全运用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阶段的小学生存在盲目跟风、赶时髦的心理现象,导致盲目学习某些运动项目,盲目模仿某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动作,有时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身体状态,过于勉强自己,坚持一些不适合自己能力的动作模仿学习,稍不留心,就容易导致伤害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技能外,更应具备传授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技能来保护自己,也就是通过拓展体育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发展学生技能保护与帮助的合作能力
在体育技能的传授学习中,每个教材都有相对应的保护与帮助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仅靠教师一人保护帮助的力量是不现实的,这时,教师应充分发展学生技能保护与帮助的合作能力,从而快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降低危险事项的发生。如体操类的教学中,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劈叉等均可二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学习,采用一人练习一人进行保护帮助,或一人练习多人保护帮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保护与帮助的合作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了危险事项的发生。
(二)提高学生技能掌握与转化的应用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技术动作教学以外,更应拓展动作技能在生活中的安全应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如学习短跑时应告诉学生,如何应用短跑中的快速躲闪能力保护自身安全;学习跳跃项目,也应在实际生活中学有所用,如跨越障碍、跳跃摘拿等应用;学习前滚翻时,让学生明白此动作技术在应急突发状况的应用,甚至在危难时刻转化为鱼跃前滚翻的关联动作,往往是自救的安全应急。体育课中的技能学习都应该跟生活联系在一起并转化应用,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掌握与转化的应用能力。
三、第三步走——延伸体育竞赛安全措施
体育学科最常见且最受欢迎的组织形式就是比赛。蛋因为比赛的胜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比赛中往往容易因好胜而产生一些负面行为,如急躁、动作过大、冲突,甚至恶意违反规则,造成伤害事故[1]。因此,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学科安全意识,还应延伸至体育竞赛,做好比赛前后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扎实赛前安全预案
制定赛前安全工作预案,是教师对将进行的竞赛活动内容、环节、手段等设计进行充分了解,还要预想到在竞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避免竞赛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设计的竞赛活动项目要符合各个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如在篮球项目比赛中,水平一的学生适合开展原地投固定篮比赛,水平二的学生适合运球行进投篮比赛,水平三的学生适合开展3-5人的打半场或全场比赛等,教师对比赛的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表述要具体详细,必要时还应出示图解;又如田径中的投掷项目比赛,对参赛学生的动作要求,观看的学生的站位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管理等,都要具体并且有专人督促。赛前的安全预案要具体、严格、规范、面面俱到,让学生远离危险区,防止赛前工作的不到位引起的安全事故。
(二)检测比赛设施安全
场地器材是直接影响比赛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有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器材设施隐患导致的。一方面是由于运动设施的老化或缺乏及时维修,另一方面是没有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任意尝试而出现了伤害的事故。负责组织工作的体育教师,赛前做好对场地器材的检查工作,赛中还应不定时关注器材的正常使用,时时关注了解竞赛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平时要对器材进行必要的经常性维修,保证器材的完好,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除此之外,还要合理的布置竞赛场地和器材,严防赛场事故的发生。
(三)总结赛后安全工作
每场比赛活动结束,不管比赛顺利与否,作为组织的体育教师要全面总结比赛的一系列问题,应提出具体的表扬或整改措施,特别是安全方面的总结尤为重要,为下一次的组织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利参考。若出现不安全事故后,負责的教师应全方位做出检讨反思,认真撰写整改措施,杜绝危险事项的再次发生。
四、结论
“安全第一”是学科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有了人身安全,学科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既要要处处想到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教育学生。为有效地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培养学生学科安全意识,将各种隐患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胡松.中国学校体育[J].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的“四个意识”,2019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