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分析

2020-09-10宋雯

环球市场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时代

宋雯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推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推进都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种决定性力量而存在,并不能掩盖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人民群众;社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是灵魂,是核心。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实路径的重点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而且作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理论支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巨大成就,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生活的物质资料。这种物质资料更多理解为劳动资料,是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纽带,三者相互作用,互相结合,形成社会的生产力,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则突出表现为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始终服务于并适应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与之相适应,一定的文化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发展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变了,则新时代的文化也会随之改变,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样一来,当生产力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其滞后性则凸显出来,表现为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升,而我国目前文化的发展能否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则成为要思考的问题。当然,从我国目前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生活来看,都是落后于目前进入新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滞后的文化发展阻碍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对目前的文化状况进行变革,使之与新时代生产力相适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必然,無论是被新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还是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反作用,都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适应新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必然结果。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社会历史脱离了人而存在,历史便成了抽象的历史,人若脱离了显示的社会历史则成了抽象的人。因此,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告诉我们,在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人”和“历史发展”而单独存在。

首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研究人的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根本因素,因为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总是首先满足于自身生活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将这一主要观点放入新时代中,能够说明的不仅仅是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达到满足人民吃穿住行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足以证明,目前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一步发展则有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人民群众才具备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物质力量。其次,当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足够的满足,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种物质生活资料的反作用的推动下,人民必然产生新的生活需求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进行现实活动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历史矛盾运动中,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需求不断上升。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成为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的基础之上,并由此产生的新的需要的要求,而人作为这一更好要求的需求的主体,在新时代中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之生产力相适应,并不断发展,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最后,“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既然人的活动要满足人的目的,那么利益的满足则成为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显示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对应的文化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其活动和活动的目的无不是围绕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满足自身需要来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必然遵循人民群众的选择,成为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中被社会存在所决定,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存在具有明显的反作用,重点则表现在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发展方面。

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措施中,意识形态的发展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追求与社会存在相平衡。“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4]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一直强调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对这一指导作用有了更加具体的新要求。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相比,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马克思认为:“要看到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例如艺术生产的发展之不平衡关系。”[5]因此,互联网内容的建设、媒体传播手段的创新,便成为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中追求与社会存在同步和平衡的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恩格斯认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6]可以说,新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在的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又一重要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从教育、思想、文学艺术出发,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引向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顺应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其反作用的巨大推动下,我国社会精神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中华文化自信更加得到彰显,在这种反作用的影响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有理由宣告自身的形成。

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在被决定中保持自身独立性发展,尤其结合社会各种进步因素,促进口身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状况相平衡,并散发出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光芒,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中来分析的,不仅仅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推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发展,它还形成于社会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而繁杂的形成过程,因此,本文所作出的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背景出发,关于具体的、深入的原因分析还需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时代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