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020-09-10刘卫军
刘卫军
摘要:宏观经济发展驱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只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并将内控制度落实到各项经济活动中,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由此可知,全面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具有关键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对策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变革,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本文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目标,分析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优化内控管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立足于长远发展视角,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践行内控管理条例,对各类型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杜绝贪污腐败、损公肥私的行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淡薄
增强内控意识,是保证内控工作高度落实的必要条件。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盲目注重个人政绩,对运营风险防控缺乏重视,甚至肤浅的认为内控制度仅是形式化的建章立制,与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存在直接关联。由此,使得内控制度的渗透力与执行力不足,无法贯穿整体经济活动始终,资金安全缺乏保障。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未设置独立的监管部门;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内控管理不到位,盲目注重内控管理结果,对内控管理流程缺乏重视。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未能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执行内控制度,进而导致内控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能。
(三)审计制度不完善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票据的使用盲从性、随意性较强。财务支出的审计监督不到位,未能对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估;未能严格遵照标准规范审核票据报销。上述问题不仅会降低资金利用率,加重财政负担,还会为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契机。
(四)对经济风险评估缺乏重视
部分行政事業单位未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内部控制予以更新。具体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未构建一整套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未能协调控制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未能明确经济活动风险点等。而风险控制成为盲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
(五)内控监督缺乏权威性,问责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仅限于形式化、粗略化的自查,缺少权威性与可靠性。即便在内审中发现问题,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考量,也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这种内控监督的松懈使单位内部的违规行为泛滥。
再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制定完善的违规行为连带责任追究制度,且违规处罚力度不足,无法起到威慑作用,进而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单位的社会声誉。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思想建设,深化内控意识
增强内控意识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高度落实,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增强内控意识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建设的重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以及基层员工的内控意识与综合素质,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内控工作的落实效果。为此,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内部员工培训,从而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为内控工作的运转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完善差旅费报销管理、业务招待费管理、库存现金管理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在新时期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应遵循如下几方面原则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1.全面性原则
确保内控制度全面覆盖各项经挤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等环节,并对各类经济活动的运转流程进行控制。
2.重要性原则
加大对风险系数较高的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明确经济活动风险点与控制要点。
3.制衡性原则
促进各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职责权限划分,以免权限干预影响内控工作质量。
4.适应性原则
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完善内控制度,以加强内控制度的公正性、客观性与合理性。
(三)构建完善的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进一步明确财务审批设计的权限,规范审批程度。与此同时,定期检查资产审批工作,全面掌控财务收支情况。财务审批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分析审查结果,对违规的内控管理行为予以纠正,降低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再者,行政事业单位需遵循制度条例,注重票据使用的标准规范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的检举制度,鼓励内部员工以匿名信的形式检举审计问题。经管理层对检举事宜实行审核后,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公开处理结果,充分发挥检举制度的威摄作用。
(四)加大对经济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应组建风险评估工作组,对各部门、各岗位展开风险评估,明确核心部门的风险点与风险控制要点。涉及工程审批或审批金额较大的部门,出现经济活动风险的概率也相对较大。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避免任何部门、任何岗位人员以任何形式单独决策。
(五)加强内控监督管理,推行问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需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开展纪律培训活动,且大力宣传上级领导指示,增强基层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另外,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引导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且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各岗位推行问责制度,对员工未履行职责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社会负面影响予以惩处,由此,引起全体员工对内控工作的重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宏观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全面分析内控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改善内控工作水平,进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民商,2018(3).
[2]邵友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