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0-09-10田英
田英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調查法和观察法针对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和健美课程对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该研究以期为促进高校大学体育核心素养和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健美操课程;体育核心素养;大学生
1前言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健美操作为大学生体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其体育核心素养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的栋梁,担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如何让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健美操普修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健美操相关教师与普修生对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改变当下的教学路径,提高健美操普修班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日后的就业以及健康生活提供基础。
3研究内容
3.1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容
体育核心素养是最近教育界兴起的讨论热点,而联合国组织是研究核心素养最早的机构,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等7个一级指标1。从这些相关定义中的“社会”“健康”“知识”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理念回答了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一种关于教育的顶层设计,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体育核心素养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总的要求。体育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体育方面的修养,它所聚焦和关注是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素养。体育核心素养的突出点在于“核心”二字,说明这种素养不是普遍的,一定是关健的,核心的、最实用,最稳定的,是伴随人类一生的素养且使人终身受益。
3.2健美操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健美操课程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形成是建立在体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可以从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进行,分别是: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层次代表了逐级递进的体育核心素养在健美操课程中的培育内容。构成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是能够包含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要的健康知识、体育技能与态度情感。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切关系,体育精神的存在是运动技能形成和健康促进的基础。体育精神的存在是促进学生进行运动实践参与的思想维度和健康促进的内在驱动力。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产生的外在显性条件和三个维度的中心,更是实现学生健康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手段。健康促进是其它两个维度的最终目标。
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三个维度又分为六个不同的要素,而每个要素在健美操课程中均有相对应的内容。体育精神由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组成。体育情感在主要表现为健美操课中队友们的团结友爱,热爱健美操课等形式。而情感表现可以正向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健美操课程在队形编排中,队员之间的团结配合。运动实践分为体育能力和运动习惯。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呈现出的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行为表现。健康促进包括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在健美操课程中主要表现为通过阶段学习获得健身锻炼的专业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的理念。
4当代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
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数据,针对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总结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4.1认知水平不足导致健康促进维度的缺失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学生与教师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对于课程如何去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大多数老师仅仅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选择如何去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在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要考虑影响其科学施教的重要角色—家长。其次,教学内容的单一,也使得课程的丰富性不足,如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缺失成课程。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认知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施教者而言,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运动能力方面,对于健美操的选择多是出于自己的喜欢,对于自己的技术水平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后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水平。
4.2参与形式单调弱化了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
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有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构成。体育精神主要包括了队员之间相互间团结合作精神,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鼓励;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彼此交流过程中化解矛盾,相互包容等等。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几乎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全部。理论体育参与形式单一化是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锻炼的主要特点。以技术动作练习为主要内容是体育实践课程的基本部分,但不应当是全部。
教学内容偏少,理论知识的缺失决定了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形式单一,课后体育锻炼形式也单一的局面。体育品德的形成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等体育精神。
4.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运动能力的不足
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没有深刻去理解其运动的原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学到了表面的运动技能,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学会如何运动以及热爱这项运动。
作为一门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運动习惯是最基本的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也就是说新的教学方式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充当引导者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的“主角”。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主动性的到充分发挥。
5健美操课程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选择
5.1优化健美操教学内容结构促进体育情感的塑造
在体育核心素养思想指导下的健美操课程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的体育情感。我们提出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构建分为理论部分和运动技能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健美操发展史,健美操裁判规则,健康卫生知识。
即通过对健美操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尊崇公平,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去学习健美操的起源,作用和价值,以及竞赛规则等文化知识,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竞赛制度的公平公正,以及队员之间协作配合都是健美操文化的核心。其中竞赛制度十分完善,有着严格的评分标准。保证了健美操比赛的公平公正,让学生充分了解健美的魅力和内在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在健美操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在健美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
同时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口头教学,丰富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在课上,和生活中多去发现健美操文化。同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健康生活的理论知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需要做考虑。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理论知识要专业且充满趣味性和思考性,要让健美操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练习,要从未来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成为一个更为完善的个人。
运动技能包括;健美操步伐,健美操手位,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学习。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配合,促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体育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克服生理上的痛苦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通过自己的动作模仿和老师的纠正,学生会获得正确的动作技术。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会认可自己有健美操运动的能力,一旦学生认同了自己的体育能力,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他对健美操项目的喜爱和认同感也就随之凸显出来。
5.2改善教学环境促进体育品格的形成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体育品格的形成重点讲对心理环境的改变方法。其一选用积极向上的音乐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就是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灵魂,许多动作的设计多源于音乐。健美操音乐时静时动,时柔时刚的节奏特征会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在健美操课堂上,激情活力的音乐更能够唤起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热情,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进而演变为体育精神的塑造。对于普修班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节奏感可能偏弱,所以音乐应该尽量选择节奏感强,辨识度高的,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在音乐和操化动作的结合下,让学生从中感受出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健美操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授予学生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这种学习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隐形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设计好引起学生求知欲的课堂导入语,明确课堂的学习要求,并向学生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并选择适当的奖惩措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就能促进体育品格的进一步形成。
5.3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体育能力
健美操的体育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对各种动作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对新学动作的记忆能力、对健美操动作的创新能力、学习过程中快速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动作重难点的判断能力。健美操课程有着自己的课程特色,如和教好学生也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初期,采用示范法和语言讲解法,让学生感知教学材料,也就是对健美操动作进行初步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关于健美操的正确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健美操作为一门体育类课程,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感知来自于老师的示范和动作的模仿,学生观看和模仿老师动作属于运动生理中的泛化阶段,此时学生对动作是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其中讲解要有艺术性,生动形象,使讲解内容简洁易懂。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健美操技术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多媒体,观看健美操视频来感知和学习动作。
在感知教材后,进一步的学习重点就是理解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独立思考去进一步理解知识。同时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必须考虑的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新学动作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多讲解动作的细节,让学生的动作日趋准确。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动作技能的积累越丰富,在后期的学习上,肢体间的配合将更加的协调。
5.4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经验培养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就是指在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中形成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并且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培养体育习惯就将所学知识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从方方面面去表现出自身的体育习惯。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性比赛,在课堂老师可指定部分学生为裁判,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裁判知识体验竞赛的评比过程。同时其他学生参与教学比赛,运用所学的技术与队友切磋,有利于学生健美操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布置课后自学作业,选择动作简单的健美操动作视频,指导学生自学视频,完成动作的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健美操比赛,以赛促练。让健美操融入学生的生活。
5.5采用综合性的教学评价加强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含两个要素,分别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普通大众的健康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认为无病则为健康,而现代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21世纪的社会的健康四要素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着科学健康理念的新一代年轻人。在健康促进的培养路径选择上,可将有关健康促进的知识内容规划入期末考核中,让学生充分重视健康知识,明白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健康行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健美操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不够清楚,这是体育核心素养的推广范围较窄导致的。
6.1.2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的选择上,教师有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但是目的性和指导概念不足。
6.1.3普修班的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处于模糊的状态,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健美操课程的体育价值所在。
6.2建议
6.2.1要加强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宣传与普及,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其体育价值,使学生受益终生。要将体育核心素养的终极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6.2.2健美操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动作技术,同时对于体育品格,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熏陶,还是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文体两开花。
6.2.3鼓励大学生将健美操运动不仅仅作为短时的运动项目,应将它作为终身事业,加强对健美操的专业知识普及,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涵养,更能使他们拥有一个健美的身体。
参考文献
[1]马肇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立论基础及体系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4):134-136
[2]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3]黃四林,左璜,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4]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2):71-76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天津教育报,2016-09-14
[6]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
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3
[7]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8]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2018,38(2):3-20
[9]陈琦,杨文轩,刘海元.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3-9.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