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9-10于亚平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赊销、挂账等商业信用方式的不断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也在不断地提升。应收账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经营活动中棘手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且现金流较为紧张,应收账款一旦管理不到位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资金链危机。由此可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对民营企业长远发展非常关键。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一、民营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应收账款管理是体现企业经营良好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应收账款管理是指销售方在提供商品、劳务时,先帮购买方垫付的资金,在购买方还未还款到还款日这段时间,销售方对未收回的账款采取规范、合理的管理措施,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的监管。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很好地加速资金流转,使日常的经营活动得以维持,而且也降低了企业因为产生应收账款坏账要面临损失的风险。为了使企业的资金快速流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企业因为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而使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无法正常運转,民营企业应当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信用管理是提升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客户信用的评估和管理一直是民营企业信用销售前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民营企业普遍都缺乏完善的、以风险导向为指引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的情形,尤其是在客户信用评估方面,目前民营企业虽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但没有相对独立的信用部门及专职人员,对客户信用的评估仍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数据片面性。同时,未基于客户综合能力变化而实时动态调整客户管理,客户当前的偿债、运营、获利和成长能力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回款风险、近期重大交易记录等实际问题未全部考虑在内进行整合评估。
(二)应收账款催收能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方式过于单一,按规范的催收流程,对于不同账龄的应收账款应当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收款方式,然而民营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柔性催收,当催收工作没有进展之时,仅仅是上交给领导,等待上级做进一步的安排。但对于某些客户而言,这种方式对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目前,民营企业一般都会委派销售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去进行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没有独立的催收部门、完善的催收流程和科学的催收方式,责任未落实到个人,导致催收力度过于低下,且民营企业没有健全的应收账款清收考核机制,整体催收能力不足。
(三)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在事中监督方面,对客户动态没有及时地监督,只是在后期客户欠款快到期时才进行查看,缺乏按时查看对方的经营状况、欠款收款进度等措施,民营企业也并未注意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的函证,有些客户对账工作不积极配合,形成对账机制不完善,应收账款都是通过销售部和对方对账,对方根本不予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获知应收账款在客户方的余额。此外,书面对账证明的缺失,导致企业若是想要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或纠纷。大部分民营企业都缺乏对客户信用和资本状况的跟踪和监控以及对应收账款风险的动态监控。
三、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层非常重视企业业绩,但是却忽视了信用风险,而销售部门碍于管理层施加的压力,将业绩作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在着重提升业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的问题被忽视了。逾期的应收账款没有专员进行清收,缺乏从机会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现金流管理等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意识;忽视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当销售业绩与信用决策之间的矛盾爆发出来之时,管理层缺乏从公司的全局出发看问题的素质以及理性看问题的目光,客户信用往往要让位于销售业绩。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赊销业务仅交由销售部门全权负责,某些销售人员通常会签订大量赊销业务合同,且不去跟进客户回款。以此大量提升个人的销售业绩,进而导致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清收工作存在很大困难。且销售部门的业务人员权力过大,很容易出现越权的行为,而管理层对于销售人员的监管力度也不强,存在销售人员钻制度控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盲目发生赊销业务的可能。
(二)催收责任不明确
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安排专门的催收岗位,也未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强催收工作,只是让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来兼职催收工作,在催收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销售部为主。但销售人员对催收工作不是很重视,未收回货款仅仅是不享受额外的奖金,对未收回货款未建立处罚机制,导致销售人员对催收工作的散漫,且大部分民营企业一味地看重销量和市场份额,为了让销售人员扩大销售额,加大销售量,所以未明确规定催收责任人。
四、完善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民营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小组,同时对企业的客户进行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对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实施动态化的监督工作,及时反馈客户的信用报告,为每位客户建立独立档案,记录客户企业的规模、信誉、资金情况、偿债能力以及发展前景等指标,再由专业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信用评估,判断其能否予以赊销以及能够赊销的额度,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机构可以和销售部、财务部一起进行管理,也可以更好的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销售部在与客户确定销售意向时,销售人员应对合同进行起草,按照企业规定的模板合同内容编制,再依据赊销方的信用等级以及赊销金额的大小有针对性的签订合规的信用条约。对于合同细节的编制尤为需要注意,仔细检查所约定的付款方式及流程及保证金等极易出现纠纷的条款,在合同拟定完成之后,及时交由法务部门,仔细审核合同内容中的法律条约,由财务部负责业务付款方式的审核,由签订赊销业务的业务人员以及部门承担相应责任,运用专业的方式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机构的建立能够从源头杜绝某些销售人员盲目赊销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的行为,有限度地对业务进行赊销以及避免应收账款过度的增长。科学合理的划分客户信用风险,能够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
(二)制定完善的催收制度
民营企业若是想要加强业务人员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就应当将催收欠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实施的关键是各部门分工明确、业务人员各司其职,部门与员工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协调,对不端行为的发生进行严惩。公司可以委派销售部门负责收集各客户的信用情况,财务部门根据客户应收账款以及账期等情况为客户划分等级,此时销售部门当根据财务部反馈的收账清单,划分清楚每位业务人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对其应收账款的清收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上门催收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催收方式,所以一般在企业使用其余方法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候通常会采取这种方法。在进行上门催收之前,企业催收人员应先对该次交易的详细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进行催收的时候,应告知客户给出明确的还款时间、金额等信息,同时编制成正式的文件并要求客户签字盖章。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流程,公司应该尽快进行细化工作,对催收方式进行统一规划,依据应收账款的逾期时间,运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手段进行催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催收方案。比如,对于信用等级高、过往交易清白或者逾期天数不多的客户,应当采取柔和的方式,如电话、邮件等,礼貌地协商回款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具有较长逾期天数、屡次提醒無效、屏蔽业务人员信息以及偿债能力明显下降的失信客户,则应当采取一些强硬的催收手段,如上门催讨、请求第三方机构的协助、拿起法律的武器等。总之,业务人员实施的收款手段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也不能弃之不顾,尽量保证欠款的及时清收。
(三)建立应收账款风险管控体系
民营企业一定要要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企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紧密联合起来,保持交流,对于应收账款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应及时提出并妥善解决,降低企业坏账、呆账的风险。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制定合理的坏账准备金制度,提前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企业还应引进应收账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依据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建立包含客户档案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信息的管理方案。该系统的实施,能够有效督促风险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各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汇总赊销客户当前的经营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信息,并及时调整管理办法,进而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提供有效建议。同时应当委派专业人员去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调查分析,对应收账款实施专业化的管控,同时对企业的客户进行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对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实施动态化的监督工作,及时反馈客户的信用报告。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阶段,赊销交易在民营企业交易中具有较大比例,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不断的增多,因此,民营企业现在应加倍关注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起到保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提出一定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科维.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现代商业,2019(21):136-137.
[2]李颖.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6):143-144.
[3]钟林杉.浅谈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商论,2019(04):145-146.
[4]曾岚.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9(11):38-39.
[5]宫鑫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以山西A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2020(01):162-163+188.
作者简介:
于亚平,东莞市川富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