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内控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思路构架实践
2020-09-10许春颖
摘要: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部分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准确的、全面的、充分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内控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风险意识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强管理与控制,通过构建更加系统化的内控管理体系,强化对风险的管理控制,促使企业良性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探讨构建内部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的策略,希望对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内控体系;风险管理
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能力较弱,造成了極大的损失,也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还存在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等不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而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和各项财务风险。企业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要强化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促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的结合,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为了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管理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相关管理与控制方法、措施与程序。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的安全、更加的完整,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更加的有效。通过加强环境风险等的评估与控制,加强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内部的监督等,有助于及时的发现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减少各种风险隐患。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要规范企业的业务操作和业务流程,促使企业的运行更加的有序,通过进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化的控制,提高运行效率、经济效益。
(二)风险管理含义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准确的识别和衡量风险,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及时的处理各类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和损失,确保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更加的安全。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强化对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要构建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化的、信息化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在企业的色相业务开展之前做好分析与预测工作,强化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控制与监督,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各种风险问题,通过做好事后分析,有效的规避风险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一)二者的区别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是为了将各种不稳定性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其对未来发展与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进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效益。包括风险预测、回避威胁与损失、风险识别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是为了规范企业的流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进而提高效益。是一种管理职能,通过强化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及事后的分析与管控,实现企业的运营发展目标。二是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企业的全体共同参与,增强风险意识,并自觉行动。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发生时要降低损失,要重视风险的转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的依照相关制度去执行和落实管理与控制。三是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将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融入经营决策与各项管理行为、业务活动开展当中,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的内部控制要严格的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进行,促使操作更加的规范,业务开展更加程序化,从而降低风险。四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各环节与经营过程当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强化对资产、财务的监督与控制,提高相关信息的完整性与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
(二)二者的联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极强的联系,二者都需要强化对环境的控制、做好风险评估相关工作、强化对业务活动的控制、加强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沟通、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控。一是企业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对风险的防范。二是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内外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规范企业的各项管理与活动,规范企业的运营,能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风险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三是通过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时的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风险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与水平,促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更好实现,增加企业收益。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需要提高管理与控制的水平,要促使目标更好实现,增加企业收益。四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都需要促使全体员工参与其中,要实现全过程的监督与管控,二者的主体是一致的,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管理层缺乏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
当前,我国企业在建设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即管理层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漠不关心,管理层侧重于企业运营情况、现有业务的发展规模、具体盈利等,不重视内部规范管理,换言之就不不重视内控管理工作。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内控管理,由此不利于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不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在企业内控环境中需要罗列出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然后进行巧妙地利用,由于管理环境不同,因此会对员工工作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内部环境的好坏与企业内部控制密切相关,而企业所拥有的内部环境管理模式缺乏完善性,员工不能明确的划分自身职责,由此不能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与此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且存在的不可知因素较多。
(三)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当下,企业多通过内审部门来做好监督评审工作,但是许多内审部门附属于财务部门,同一人需兼任双职,即内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然而,企业内部审计在内审职能角度上重视会计账目的审核,而不能将其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内控活动缺乏实践性
企业内部工作在现实生活中与许多因素都存在一定冲突,如内控意识、成本效益、业务实际操作水平等。在面对这些冲突时,内控部门很难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由此无法顺利的开展这项工作,内控活动不具备实践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问题。
四、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风险管理的完善,需要企业的全体人员强化管理意识、风险意识,要重视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要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促使全体员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工作当中,执行好落实好相关工作,促使相关工作的目标更好地实现。例如,要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机制,要做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分解、落实工作,促使其更加明确岗位职责,严格的依照相关的制度、标准、程序,做好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检查、评价、考核、控制、监督工作,促使运营和操作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程序化,进而减少风险隐患。
(二)要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和内控责任
企业需要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识别风险,科学合理地对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分类。善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运营发展中的各种风险问题,通过对风险的监督、控制与管理,分析造成风险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科学的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还需要不断地增强风险管理责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地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和风险的解决能力。此外,要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为风险的防范与风险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通过规范企业的各项行为和业务发展,有效地规避各类风险问题。
(三)促使内控体系不断优化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要持续地改进,要不断地优化内控体系,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更加完善的内控体系。在处理日常业务的时候,需要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的规范程序进行,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促使运营与发展目标更好实现。例如,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促使全体人员参与到内部控制当中,增加内部控制的主体人员;构建更加合理的内部控机制,设立专门的人员、专门的部门负责实施和监督内部控制工作,从而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四)加大审计力度
企业还需要加大审计的力度,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聘请专门的人员和专家组做好内部审计、内部评价工作,促使审计部门、专业的审计机构与企業的内部审计有效的结合,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效果。企业的审计需要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要评价和分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果与执行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在运营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地促使内部控制优化升级;要准确的、充分的认识和识别各类风险问题,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通过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促使企业的运营管理与发展更加的程序化,更加的规范化,有效的规避各类风险。通过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通过促使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共同的发挥作用,控制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促使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目标更好实现,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礼霞.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3):168-169.
[2]胡玲.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时代金融,2017(11):197+199.
[3]步雪松.浅析企业内控体系中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J].商,2016(17):6.
作者简介:
许春颖,吉林农投粮食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