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被欺凌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020-09-10崔艳丽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家庭

崔艳丽

【摘 要】 在落后的乡镇和城乡接合部,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很容易被卷入校园暴力中,扮演“被动卷入”和“消极防御”的角色。家庭适应性差、亲密度低和沟通不良都会增加流动儿童被欺凌的可能。防治流动儿童被欺凌,要对家长培训、强化社区责任、促进家庭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 被欺凌;流动儿童;家庭;社区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4-005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流动儿童受欺凌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以及城乡发展,流动儿童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多发群体。相关学者分别通过学校、地域进行调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們以社区为研究范围,以位于太原市城乡接合部的G社区内流动儿童为例,对流动儿童被欺凌的现状、欺凌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65份,收回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95.4%。问卷收回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G社区过去一年内未被欺凌的儿童有30名、受到欺凌的儿童有32名,占到了51.6%。在儿童被欺凌的方式中,最多的是言语欺凌,达到了62.5%,其次是其他欺凌,占到50%,最后是身体欺凌,占到37.5%。流动儿童欺凌的具体情况如表1。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G社区流动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儿童曾遭受欺凌,并且最多的欺凌方式是言语欺凌。在和被欺凌儿童进行交流时,发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因此,我们针对其被欺凌的家庭原因,与家长、社区负责人进行了无结构访谈。结果显示,受欺凌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并且在家庭结构、成员之间沟通方式、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儿童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家庭功能弱,难以支持保障儿童的发展。

二、家庭功能弱导致流动儿童被欺凌的原因

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自我认同的建立与家庭给予的照顾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流动儿童被欺凌,正是因为本应从家庭中获得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家庭功能缺失,导致他们产生性格和心理问题。本研究从家庭适应性、家庭亲密度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庭适应性差的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欺凌

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被改变,流动儿童可能要跟着父亲、母亲漂泊到外地,进入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对成长中的流动儿童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刺激,刚刚建立起的友情难以持续、风俗习惯难以适应等,此时流动儿童更需要从家庭中获得慰藉,来克服成长中的危机,家庭适应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家庭适合性难以发挥作用时,流动儿童更容易被欺凌。

(二)家庭沟通方式不当的流动儿童更容易被欺凌

学者曹薇在关于流动儿童欺凌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通过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其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特殊结构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方式单一、有效沟通次数少。总体来看,长期处于专制型沟通关系中的流动儿童更容易形成孤僻、冷漠或孤傲自大等性格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退缩或产生攻击行为。

(三)家庭亲密度低的流动儿童更容易被欺凌

学者李晓巍的调查研究显示,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流动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流动儿童和父母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持家庭亲密度的重要因素,其关系质量也必定会影响到儿童今后其他的人际关系。流动儿童父母忙于奔波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离,难以形成亲密的家庭关系。失去亲密家庭关系的儿童更容易将其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孤独感、自卑感内化为行为问题,其被欺凌的概率也显著增高。

三、完善家庭功能、防治流动儿童被欺凌的措施

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呈现出多样且复杂的特点,要从家庭功能着手防治校园欺凌,就需要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依靠其他的社会力量,提升流动儿童家庭适应性、沟通能力和亲密度,完善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

(一)对家长培训,提高流动儿童家庭适应性

针对我国流动儿童目前的家庭情况:多集中在农村、城中村这些区域,家长的文化水平、思维方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其一,要让家长了解校园欺凌。学校可以通过家访、海报宣传、讲座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本质和影响、欺凌的现状及数据、孩子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根源,鼓励家长参与儿童校本课程的学习、开展家长-教师会议等。其二,针对父母如何应对欺凌行为展开培训,必要时可以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如何面对孩子受欺凌的困扰、孩子受到欺凌之后应当如何处理、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之后怎么办等方面。

(二)以社区为依托,提高家庭沟通能力和亲密性

由于流动家庭的特殊性,在流动儿童家庭中呼吁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难以实现。社区作为国家基层建设的重要领域、社会自我管理的典型场所以及个体精神抚慰的重要依托,有能力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相应的社区培育服务,弥补其家庭亲密度的不足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家庭经济的前提下,由社区带动,倡导流动家庭成立家庭亲子活动日,举办简单的亲子项目,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积极地互动,提升家庭亲密度及沟通能力,让家庭成为儿童心灵的港湾。另一方面,由社区对流动儿童父母的沟通方式进行培训。在社区开展各类有关亲职能力的训练班、讲座、家庭情景剧演绎等,号召志愿者来到流动儿童的家中普及亲职教育、沟通艺术,促进家长与儿童的沟通。在社区内建立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机制,以社区为辅、家庭为主,营造温馨的社区、家庭环境。

(三)促进流动儿童家庭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

目前,流动儿童作为弱势儿童中的典型群体,被众多MSW学科中的实务工作者所关注。刘玉兰、彭华民、李昱霏、王海丽、尹俊芳等学者都对流动儿童的家庭进行介入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提倡更多的流动儿童家庭能积极参与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首先,针对个别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介入,运用社会心理、认知行为、任务中心模式等方法进行个案介入,提升受欺凌儿童的心理、学习以及社交能力。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流动儿童的家庭,对父母进行亲子关系、亲职教育等培训,帮助他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最后,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加强与乡镇、城中村社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流动家庭所在的社区申请儿童娱乐场所和设施,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儿童友好、文明团结的家庭以及社区环境,预防儿童受到歪风邪气的影响,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流动儿童成了校园欺凌的多发群体,家庭对于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从家庭功能的角度防治校园欺凌,就要克服流动儿童家庭功能存在的局限性、改善存在的问题。通过链接资源,以完善家庭适应性、亲密度及沟通能力为重点,促进家庭与学校、社区、专业机构间的合作,为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预防流动儿童被欺凌。

【参考文献】

[1]曹薇,罗杰.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24-29.

[2]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4-59.

[3]蒋达勇.流动儿童社区服务:基于国家与社会合作的制度建构[J].消费导刊,2008(11):56-57.

[4]王柯.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工作介入之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3):174-176.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社区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