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斯坦福“设计思维”为灵感的儿童活动

2020-09-10张文瑄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小河垃圾桶

张文瑄

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的热点。在幼儿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环境教育的契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设计相应的、有趣的、结合儿童经验的课程的经验与思路。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思路,指导教师设计完整的、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下面通过案例展示如何运用“设计思维”来组织和引导活动。

一、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由斯坦福大学提出,最早应用于设计界,公司使用它来改进现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它展现了一个创新解决问题和归纳推理的过程。近年来,教育界发现了“设计思维”的巨大潜力,许多教师应用“设计思维”来设计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儿童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儿童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去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思维”一共包含四个阶段:移情、定义、构想(头脑风暴)、设计和测试。

二、“设计思维”在活动中的运用

根据“设计思维”,我们为大班设计了一个融合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活动“污染的小河”。

第一阶段:移情

Littledyke认为,情感和认知领域都必须明确地嵌入环境教育中,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教育。教师可通过使用照片和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新闻,引导儿童分析环境问题的情况、后果和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其同理心和关爱意识,进而激发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习与探索的内在动机。在“污染的小河” 这次学习体验中,第一课主要是展示现状,让儿童发现身边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有关的热点新闻,引导儿童关注身边的一些可以拓展的时事,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同理心。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儿童這样的生活经验,因为科学的学习只有让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开展。

在这个案例中,儿童通过观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发现幼儿园附近的小河不再清澈。教师提供了一些小河的照片与儿童展开了讨论,来确保儿童对此次活动的初衷有清晰的想法。有的儿童说:“小鱼都不见了。”有的说:“这样的小河不漂亮。”有的说:“小动物没法在小河里喝水了。”从儿童富有爱心的回答可以看出,这样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同理心,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开展的契机。

第二阶段:定义

在“设计思维”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发现问题背后的含义,帮助儿童研究和理解正在尝试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引导儿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想如何解决等。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儿童分析情况,并提供一些相关的辅助资料,如相关的儿童绘本、科学杂志、视频等。在此阶段,儿童收集的信息通常被视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相关的背景知识、内容经验让儿童去建立更多观点,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儿童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技能,提出问题的能力,预测、分析和交流能力等。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去引发儿童思考,拓宽儿童的思维。例如:小河里的垃圾从哪里来的?怎么清除河里的垃圾?儿童会运用想象力并结合他们掌握的经验去推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针对儿童的答案“人们把垃圾扔到河里了”,教师追问:“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呢?”“因为没有垃圾桶。”“因为他们找不到垃圾桶。”“因为没有人清理河里的垃圾。”“因为河里的垃圾不好清理。”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运用引导、反问、拓展等方式做出积极回应,支持儿童集思广益,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儿童提出的任何想法都应该鼓励,要培养其创造的信心,保持其思维的活跃。因为从设计的角度思考,每个儿童的想法都可以为解决问题做出独特的贡献。

第三阶段:构想

在“设计思维”的第三阶段,儿童开始运用创造力与想象力设计他们眼中的解决方案。此时儿童进入了“想象”阶段,这是与发明和创新最相关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小河呢?”让儿童进行头脑风暴,利用自己经验里的核心信息形成各种有趣的想法。此时,儿童会提出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独具特色的创意,教师可鼓励儿童在纸上或者iPad上绘画,展示自己的创意并制订计划。绘画将儿童的想法可视化,为想要努力表达自己的儿童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交流他们复杂而独特的创意。通过这个方式,儿童学会了制作自己设计的草图。一些儿童想要设计有趣的垃圾桶,这样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垃圾桶,不再把垃圾扔到河里了;还有一些儿童要设计一个船,供人们去把河里的垃圾收集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儿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活跃的讨论,以此来激发儿童更多的想象空间。教师还可以适时就儿童的想法提出建议,让他们学会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想法。比如:小船应该如何收集垃圾呢?什么样的垃圾桶更引人注目?你想用什么颜色呢?为什么?你想设计什么形状的垃圾桶?值得注意的是,反思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幼儿阶段经常被忽视。设计一旦建立,儿童可以在小组之间展示他们的设计。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引发儿童同伴间的反思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设计。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反思的力量,帮助儿童更新、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设计与测试

构想完成后,教师鼓励儿童将他们的创意付诸行动,即用材料去实现他们眼中可以帮助小河更清澈的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提供尽可能多样的材料,如不同大小的瓶子、不同形态的纸盒等,也可以鼓励儿童从家中带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可回收材料。在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儿童带着思考去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并开展制作与设计。例如“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小船呢”“什么形状的东西可用来做你设计的垃圾桶”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儿童小组合作去设计一个作品,这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机会。协作是设计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儿童一起交流想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既可以锻炼沟通能力,又能提高合作能力并收获更多乐趣。然后是测试,这是一种获得真实反馈的有效方法,可以为儿童提供宝贵的意见,帮助他们评估和改善自己的设计。例如,当儿童完成他们设计的小船后,教师可以帮助儿童测试小船能不能漂起来,里面是否可以放置物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型的展览活动,让儿童介绍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保护小河的,展示他们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想法,还可以邀请有相关经验的家长为儿童的设计提供建议,一起分享、庆祝儿童的创意与成果。

三、启发

(一)“设计思维”教学法中教师的重要性

“设计思维”教学法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支持儿童成为活动中积极的创造者、合作者、学习者。因为在设计情境中,想法是由儿童提出和构建的,这会使儿童发现并意识到他们的创造,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被重视。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Razzouk和Shute认为,为了提高儿童的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将有趣而真实的任务融入课堂中,为儿童提供多种机会去设计不同的原型并尝试不同的想法。此外,当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时,儿童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和推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参与、响应和解释儿童思维的教师在激励儿童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思维”教学法要求教师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积极关注儿童的思考,构建与儿童的共同理解。

(二)“设计思维”教学法有助于儿童和教师共同成长

儿童需要梦想和想象,他们需要设计、创造和修补。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设计思维”教学法通过鼓励儿童从设计中学习,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环境教育,而且对儿童的科学和艺术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方法提高了儿童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有助于他们理解环境,并实现对科学与艺术持久和深入的学习。另外,“设计思维”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也有价值。设计课程时,我认识到“设计思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来指导我将科学和艺术知识整合到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中。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是天生的创新者,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教育者要保护这份好奇心与创造力。“设计思维”教学法提升了儿童自身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小河垃圾桶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甜蜜的小河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
小河马和刷牙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