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2020-09-10苏其明
苏其明
【摘要】学习离不开思考,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在上课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创设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敢说”“会说”“说得精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敢说;会说;说得精彩
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怎样?有没有思考?除了在练习上可以反映出来外,还可以反映出来的就是“说”。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不是教师讲得如何好,而应该是学生“说”得如何好。怎样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呢?这是广大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多数教师处理一节课都是教师“问”和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做几道练习题,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明白解法中每一步的算理。学习离不开思考,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表达,敢于发言呢?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不爱思考,不敢“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问题在教师,给学生“说”的氛围了吗?给学生“说”的空间了吗?给学生“说”的条件了吗?……下面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说”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且长久的,它常常影响学生的终身。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情感达到和谐一致时,教和学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上、下属的关系”,学生怕老师,在老师面前“规规矩矩”的,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主动思考,不敢发言,更不敢提问质疑,学生只有被动地学习。这样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迟钝了,局限于条条筐筐中。因此,作为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笔者班有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成绩不好。笔者常和他谈心,并鼓励他:“你实际上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你做的科技作品做得很漂亮,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但你的成绩为什么提高不了呢?可能是你学习缺乏思考,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多了,成绩就差了。如果你能多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老师就可以及时地发现你存在的问题,你就可以及时地得到纠正,这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课,你肯定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多次的交谈,他也没有以前那么拘束了,敢于请教老师和同学,上课也积极思考,有比较简单的问题时,笔者就提问他,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了,成绩也进步了。
上课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信任和尊重。笔者上课时都是面带微笑,当学生“说”时,笔者会认真地倾听,并用鼓励的眼光望着他,这使他们增强了信心,当他们说得清楚明白时,笔者会用赞赏的语气说:“说得真好”“你真了不起。”“这么有条理的思路连老师都佩服。”等。当学生说错或错得不好的时候,笔者会鼓励他:“再想想,你会说得更好的。”“你回答对了一部分,你再想一想,你会说得更完整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实就是一种进步,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教师亲切的话语,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慰藉。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思维也随着打开,敢“说”的学生更多了。
二、创设条件,使学生善于“说”
学生有了思考的冲动,并不一定懂得思考、善于思考,这就影响了他们“说”的条理性和完整性。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备课过程中,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并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例如,上课前的引导,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先进行一个套圈游戏,让学生在公平、公证的前提下进行。先让学生围成一个正方形,问他们这样公平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变动位置,一些学生变动了位置后发现,他们围成的是一个圆形。这时,笔者再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围成圆形就公平、公证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行新课的学习,学生探索得非常认真。他们发现每人到中心套圈的位置都相等,而围成正方形时,每人到套圈的位置不是都相等的。笔者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围成其它的图形也可以像圆这样做到公平、公证吗?”学生们通过探讨,知道了只有围成圆才能做到公平、公证,从而知道圆有这一特征: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安排教学,学生有问题思考,也知道思考些什么,他们也就善于回答,课堂上的气氛很热烈,许多学生都抢着“说”。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讲授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前,笔者引导同学们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表象:先把新的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才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时再进行新课的学习,笔者问学生:“如果我们要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你们有什么建议?”学生提出了:“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它通过学生提出来后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看一看可以把圆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的小组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就有三种之多;有的小组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小组把圆拼成近似的梯形。他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的杰作展示出来,并说出拼成的图形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一节课下来,学生从“思考问题”到“探索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他们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说”得有条理,思维形式从集中、发散、再集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尝到了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了学生的主人。
三、精心组织,使學生“说得精彩”
一个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优秀生往往思维灵活,上课时也积极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们有一种展示自己的欲望。而中下生就没有那么活跃,他们不敢发言,更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为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别人会笑话,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上课时只有“听”的份,学习非常地被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说”,而且让中下的学生也能说对呢?笔者想:把优秀生的长处发挥出来,他们能“说”也会“说”,让他们带动其它同学,这样以点带面,让全班学生都乐于说。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十多个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位优秀生做组长,中下生做副组长,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有一个职位,在小组中都是重要的一员。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时,笔者就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小组中,组长先说或副组长先说,组长评议,有的问题副组长解答不了,但听了组长先说了,他也就会了就可以说了。小组学习时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这些在全班不敢发言的学生由于在小组中人少,而且别人先说了,他也知道怎么说了,也就乐于发言了。小组学习结束后,笔者以检查学习情况为由,再提问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他们也能很好地回答了。由于有了小组的学习,他们知道了该怎样思考,胸有成竹,在全班同学面前争回了面子,增强了自信心。这样的组织教学,学生更乐于“说”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说”的时候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思考“每一步的算理”“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如果学生不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的逻辑思维就会被禁锢,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创设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说”,说方法、说理由、说思路、说不明白的……在“说”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题能力,从“说”中寻找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谭春梅.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