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初探
2020-09-10梁惠铭
梁惠铭
【摘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工程的起点要从初等教育着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心头为主线,贯穿小学教育各阶段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向价值观实践教育时间,小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行为上开始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
2020年3月5日,A小学的学生对在2019年岁末悄然而至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直坚守岗位的逆行英雄们致以雷锋同志日记中的一段“敬业”赞歌。这是一段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之歌,它正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沁入学生的心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今天的小学生,在第一个百年中成长,更将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所以,教育到了需要真正用行动推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时刻。
一、背景与现状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讲话时,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A小学位于顺德区某镇的某村内,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改革前沿地区,是办学规模为12个教学班的农村小学;而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容易迷失在多元文化中,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在如何精准施策、立德树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探索中,对学生开展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配合观察法进行了解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积极思考实践解决的办法。
(一)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调查中,能说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占调查总数的56%,不能说全的占44%,全部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超过一半,剩下的同学知道部分内容,从调查中得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与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对个人层面理解>社会层面理解>国家层面理解,而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学生对爱岗敬业的理解较低,究其原因与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停留在传统德育方式有关,以“一张嘴+一支粉笔”为主要手段,教育漂浮在名词解释、照本宣科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行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停留在概念阶段,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育目标尚有一定距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战线中,学校孤军作战,与家庭、社会的辐射和影响不连贯,更加剧了学生意识形态偏离或言行不一的现象。
(二)在学生的个人关系调查中“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中,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最信任自己的父母占比高达73%,而仅次于父母的是班主任的影响,占比也只是12%,充分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价值观建设的基石,父母与家庭的教育会对学生带来显性的影响外,其处事方式、一言一行更有隐性渗透。A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本村农民子弟、外来务工子弟和少数购房入户的新市民子弟。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地,那么家庭就是第一战线,不妙的是绝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整体经济水平和家庭教育相对城市滞后,俗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且有“重智育,轻德育”的老问题,部分家长价值观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式失当,和学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案例屡见不鲜,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抵消,效果减弱,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
(三)在“学习是为了成为什么人?”的调查中,要成为偶像明星的人占比5%,虽然人数不多,但可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价值观仍占了一定的比重。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价值的世界,个人的价值观来自于这个世界和他所在的环境,也就是社会影响,作为小学生,其社会影响来自生活所在的社区,但现代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浮躁的氛围,在商业价值驱动和别有用心的媒体宣传下,中国传统文化东风西渐,“洋节日”充斥学生生活,“外国的月儿分外明”思想有一定的市场,当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达到高潮,使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难度倍增。
二、方法与策略研究
学校教育有责任向少年儿童们开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门,将梦想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童年。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极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教育的有效策略。在实质操作中发现,营造环境文化育人氛围、重视课堂教育、开发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注意经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都是有效的教育策略,除了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中坚阵地之外,我们重点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三位一體”教育网络的营造加大探索力度。
(一)主题活动使学生“知行合一”
如调查所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延绵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基因,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少年儿童受限于教育、生活等经验,如何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小学生自动自主接受浸润教化,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是有效的主要途径。
1.“每月一事”化抽象为具象。借鉴朱永新的“每月一事”德育模式,我们专注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知道理解事物,我们可以用听、说、读、写、看、摸等多种感官建立立体模型,同样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止于“黑板+粉笔”式的名词解释,那么,我们怎样把一个词、两个字转化成具体的、多角度接近情感共鸣的呢?以“诚信”主题活动为例,我们围绕主题目标设计主题背景、主题诵读、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和主题影视欣赏,什么是诚信,学生习惯从文学作品中对相关的诗词散文进行诵读,讲诚信的故事,结合每年3月15消费者权益日,了解社会现象,参加诚信考试活动等等,让抽象的概念稳稳地落到实地,学生看得进、记得住、做得到,收到效果。
2.“传统节庆”建立文化自信
现代社会商家为推动销售,大肆宣传过“洋节”,为中小学生甚至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埋下“外国的月亮格外圆”“外国的空气比较甜”的错误意识。而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节日却不得青睐。其实中国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流淌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尤为重要。
经过探索尝试,将中国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提炼为学校节庆主题活动,形成系列,分别是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重阳之孝与爱国之怀等主题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庆主题活动中。例如,在四月的“清明之忆”的主题活动中,组织“坚定信念,弘扬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挖掘清明节的来源和内涵,带领学生到顺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海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一年级新生就在鲜艳的红旗、肃穆的纪念碑下戴上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再聆听老人讲东江纵队英雄抗日的故事,为人生系好第一颗扣子。
3.“社会实践”增强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基本阵地在学校,但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要善于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出小课堂,走向大课堂”,通过实践、体验、培育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年,我们会通过争取与多方联系,在佛山市五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南国丝都、消防中队、南方电网、交通安全教育基地、顺德戒毒所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极大地开阔眼界,体验家乡建设成就,培育家国情怀,初步渗透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参观南方电网、消防中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中,对成为一名消防员、供电工人、交警等职业角色进行深度了解和角色扮演,初步体验什么是敬业爱岗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亲历其景,感同身受的效果。为了加强法制教育,渗透法治精神,我们学校会带领高年级学生到顺德区戒毒所“体验生活”。每次走进高墙铁门之内,学生们都格外静穆,感受“自由”的珍贵,在戒毒所干部带领下参观禁毒展览,通过声、光、电技术手段,学生们一一了解过去只在图片见识的毒品和吸毒的危害,听服刑戒毒人员讲涉毒犯法的过程和承受的恶果,听警察叔叔分析犯罪案例,使警钟长鸣,知道个人的遵纪守法和社会的繁荣安定,家庭的安居乐业密不可分,从小种下法治精神的珍贵种子。
4.“三礼四节”燃亮人生节点
“三礼——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是为每一名学子的六岁、十岁和十二岁的人生节点加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宝贵精神和文化的沉淀,舉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美、文化之美、礼仪之美,在家长、老师、同学的相互祝愿中,是对过去成长岁月的一回眸,是对未来梦想之舟的再扬帆,更是对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勇敢承诺。
“四节——悦读节、欢乐节、体育节、科技节”是贯穿每一个学年的属于学生的节日,书海遨游诵读经典为人生打好底色是每年四月的悦读节;六月是欢乐的海洋,学生们一展才艺与特长;九月科技节,探索科学的奥妙:“纸”为你疯狂——纸飞机滑翔赛、纸船承重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航模车模比赛等等活动增强孩子的科学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掰开、揉碎,化抽象为直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从高高的云端落到实地,化为雨露,滋润盛开的美丽花朵。
(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我们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间密切联系,构建起综合教育网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整体效应。
1.健全机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为了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健全三者间联系的组织机制很重要。例如,在A小学,学校校长兼任所在村居的党委委员,村妇联、妇女儿童之家、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核心成员由三方成员共同兼任;家校联系密切,成立校、级、班三级家委会外,还组建了“都乐园”家长义工联,设立“护苗”岗等家长组织,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学校制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可以分层实施、学校与家长,社区信息上的互联互通。
2.搭建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网络有力推动家长学校工作,互联互动有效加强家庭教育价值观渗透的原则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社会舆论监督的连贯性等。通过社区,实现多方资源进入校园,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地方文化历史介绍,等等,帮助小学生从具体的身边人身边事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社区的党委、团委联合学校少工委共建活动保持了价值观渗透教育的先进性和连贯性;社区公益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体验的平台,如,七月党建文艺汇演、九月重阳敬老活动,定期探访五保家庭和独居老人的活动,社区公益义卖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帮助正确树立价值取向,促进教育效果。由村妇联和学校共同申办的“3861”活动“小眼睛看大世界,大视界爱中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们走出校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走访地方龙头企业代表,参观供电、供水、消防建设,探访戒毒所、交通安全体验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家乡变化,树立家国情怀和法制意识。
3.善用资源,促进价值观“红色基因”发育。本镇是千年花乡,花卉种植产业远近闻名,更是文化之乡、名人故里,《三字经》作者区适子,诗书画三绝的黎简,还有拥有“红色基因”的乡贤梁培基。对于这些良好的地域人文资源,就是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创建“光华医学院”——中国第一家华人自办的医学院的梁培基先生是本村人,他在《广东光华医社扩充医院劝捐小启》中提到创建医社为“尊国体、争医权,培育医材,救济贫病之本旨,历久弥坚,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影响后人至深,还有“不留砖瓦,后人自强”家风传承,他身上有着中国人爱国恋乡的家国情怀,有悬壶济世的医家精神,故居“知稼园”就在村内……这些都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了解身边人,知晓身边事,引导学生讲好培基故事,学习培基精神,开发家风传承系列家长学校校本教材……学校联动社区,拜访培基先生后人,逐步开发教育内涵,创新开展大都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教育优势逐步显现。
时光荏苒,难忘的2020春天,在抗击疫情中,我们学校、社区、家庭尤其是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情感认同、行动举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推行的良好效果。学校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渗透式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努力,使学生参与其中并培育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行为上开始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要求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G].教基一[2014]4号.
[2]周多文.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策略[J].甘肃教育,2019(8).
[3]朱漪.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表述的科学性[J].知与行,2015(03).
[4]周伊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6.
[5]“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育管理体系及实施模式[J].辽宁教育,2019(04).
[6]梁月琴,刘蒙蒙.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策略研究[J].东方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