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10吴井生杨剑波徐孝宙赵勇叶树真邢军
吴井生 杨剑波 徐孝宙 赵勇 叶树真 邢军
[摘 要] 为探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将三年制大专畜牧兽医专业4个班的“养猪与猪病防治”等三门课程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云班课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应用云班课后,不同生源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课程均分为85.85±15.44分,高出三门课程总均分11.21分;92%的学生对云班课的使用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93%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 云班课;畜牧兽医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2018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作者简介] 吴井生(1979—),男,江苏泰兴人,博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猪育种与繁殖研究;邢 军 (1974—),男,江苏睢宁人,硕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猪营养与饲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318-03 [收稿日期] 2020-05-13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学习的普及,推动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进行信息化改革。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效果[1-3]。为探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况,本研究选择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对应的是养猪、养禽和牛羊生产岗位的必修课程。课程开课时间均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授课地点为学校和企业,授课时间为学期前8周。校外企业实习称为岗前实训,授课时间为学期后12周,是连接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可为畜牧兽医专业其他课程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启发思路和积累经验。
一、材料与方法
1.授课对象。授课对象为2016级畜牧兽医专业4个班级138名学生。1班有24名学生,均为西部地区生源,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和青海,民族有汉族和藏族,高考统招;2班有43名学生,省内生源,自主招生;3班42名学生,省内生源,自主招生;4班29名学生,省内生源,对口单招。
2.授课课程。授课课程有“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每门课程授课时数80学时,其中养殖内容50学时,疾病防治内容30学时。授课时间为2018年9—10月,为学期前8周,周课时数为10学时。学生总的周课时数为30学时。
3.授课方式。课务安排时,4个班级组成3个授课班级,分别为2班、3班、1班和4班合为一个班。授课时,每门课程均有2名教师担任3个授课班级的授课任务,分别讲授养殖和疾病防治内容。“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采用云班课进行教学,其他两门课程则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
4.考核评价和问卷调查。三门课程考核评价均按学校教务处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学期期末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在云班课上进行课程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考试结束后随即进行问卷调查。
5.统计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单位组方法进行试验设计,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学生数。4个班级,总共138人。从课程来看,此次期末考试中,三门课程缺考人数分别为1、1、2,有1名学生缺考全部课程考试,参加全部课程考试的学生数,即有效学生数,为136人。从班级来看,1班的有效学生数比实际学生数少2人,其他3个班级,有效学生数与实际学生数一致,即没有缺考学生。具体结果见表1。
2.课程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对136名有效学生的408份试卷成绩进行整理,结果见表2。从“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成绩来看,处于90~100分数段间的学生最多,有73名,占53.68%,不及格人数有11名,占8.09%;“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成绩,处于60~70分数段间的学生最多,有43名,占31.62%,不及格人数有35名,占23.97%;“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成绩,处于70~80分数段间的学生最多,有53名,不及格人数有18名,占13.24%。经卡方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
3.各班级课程考试成绩方差分析。对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方差组分结果显示:3个因子内各水平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具体结果见表3。
对考试成绩进行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三门课程中,四个班级的《养猪与猪病防治》成绩均为最高,与其他两门课程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具体结果见表4。
4.问卷调查。期末考试结束后,在云班课上随即对四个班级137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37份,回收率100%。问卷设置了10个评价问题。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云班课使用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9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93%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率。具体结果见表5。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云班课、无忧课堂、华师云课堂等几十种App教学软件,这些软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效果[3]。有关云班课的研究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兴趣,并尝试将该教学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3-5],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研究者认为,应用云班课组织教学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普遍的提高,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94.6%实验组学生对云班课满意度很高,92.9%以上的学生认为云班课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91.9%学生认为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云班课后,不同生源学生的“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不及格学生数最少,为11个,不及格率为8.09%;课程均分为85.85±15.44分,高出三门课程总均分11.21分;变异系数最小,为17.99%,说明学生成绩变异程度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云的使用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9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93%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率。
有研究表明,云班课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能高效利用課堂,提高教学质量,能极大丰富学习资源,深度学习[7];构建“线下课堂+线上班课”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8]。本研究中,教师利用云班课在课前发布资源、消息或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云班课上进行课前预习准备,查看教学资源,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完成作业并提交。本研究考核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活动参与度和活动结果进行考核,活动参与度和活动结果各占50%,活动参与度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的“经验值”而考核;活动结果主要根据学生参加测试、作业、任务等教学活动后的成绩而评定。
四、结语
信息化教育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手段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新的挑战。熟练应用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动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淑斌,张君胜,周春宝,等.基于微信网络的《养猪与猪病防治》辅助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5):54-55.
[2]焦莉,王春明,田启超,等.远程同步数字传输教学在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4):156-157.
[3]李渝凤.“蓝墨云班”课APP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实际运用探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73):97-101.
[4]何倩毓,张莹,宋军.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39(9):74-76.
[5]刘浩芝.基于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82-83.
[6]黄伟坚.蓝墨云班课在中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5):99-101.
[7]曹玲,郝刚.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以《音频视频编辑处理》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85.
[8]钱文娟.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在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8(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