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20-09-10丁点点孙林华陈松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应用型

丁点点 孙林华 陈松

[摘 要]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改革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宿州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阐述地方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地方高校争创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高校;地矿;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对策与实践 ”(2018jyxm1301);2017年度宿州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项目“基于PDCA理念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szxy2017zlbz07);2018年度宿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VR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改研究”(szxy2018jyxm15)

[作者简介] 丁点点(1989—),男,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安徽理工大学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孙林华(1981—),男,湖南常德人,理学博士,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陈 松(1983—),男,山东成武人,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87-02    [收稿日期] 2019-09-16

一、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进度安排等[1]。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由于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校比肩,所以在争创一流大学竞争力不强的同时,地方高校可以重点建设个别优势学科,力争在一流学科上有所建树[2]。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这一改革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3,4]。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要凸显地方性、应用型,要与国内研究性大学有所区分。国内诸多学者对于学科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研究,并依据各自学校学科建设特点总结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经验[5]。然而当前对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的研究却很少,陆学莉以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建设为例,总结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趋同、陈旧,与市场脱节。当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但经过调研、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专业课程设置很相似甚至雷同,而且课程设置与5年甚至10年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差异,并没有真正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打造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内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因各高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而专业课授课内容应该有所区分,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均为新升本高校,师资力量中以年轻教师居多,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在讲授专业课时只能将以前自己所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内容可能已过时,部分学校虽然强调实践教学比例,但也只是在实践教学比例数字上下功夫,并未能将实践环节与生产环节结合,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3.青年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不透彻。教学大纲是授课的指导性文件,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均会明确其课程目标。但青年教师往往对于课程目标把握不准,或者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课程目标,缺少思考会导致上课方式和讲授内容没有目的性,从而达不到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4.课程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应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与定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学死板,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并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未得到合理开发。

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大部分课程考核仍以试卷考核为主,附加平时成绩,认定课程成绩,考核方式过于陈旧。专业课应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另外考核后分析与评价往往被忽视,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三、宿州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

宿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下属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地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也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区域协同创新核心专业及应用示范型重点建设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地质工程专业建立之初,为了服务两淮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确定了煤田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作为方向,并按照四级递进的方式构建了课程体系。在2013年煤炭市场行情变化的背景下,去掉了煤田地质,保留水文与工程地质,并以“动态调整”的思想构建了变化的课程体系。再到2016年,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入,重新调整了课程体系。但是,2007年之后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小打小闹”,除了顺应市场,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上文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对比的话,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几乎都存在。因此,开展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四、课程体系改革举措

1.明確专业方向,搭建模块化课程平台。我校地矿类专业在制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了地质工程专业以工程地质、岩土钻掘为办学方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物(化)探、工程勘探为办学方向。依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五平台十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双创教育课程平台、综合拓展课程平台五个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共计十个课程模块。

2.更新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地矿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动态调整原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例如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能源地质学”等传统煤地质方向的课程取消,增加了工程地质方向的课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将传统的“采煤概论”替换为“灾害地质学”。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地质工程专业依据办学定位和专业方向对于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改动,增加了“工程测试及应用”“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艺术鉴赏”等一批具有创新特色的前沿性课程。

3.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依据我校定位及办学特色,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生产和管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踐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尽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实践环节包含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地质综合能力实践、野外地质综合实习、测量学实践)、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岩土钻探工程课程设计、地球物理勘探实习、工程地质勘察实习)、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实习(地球化学综合实践、水文地质实习、地学软件综合实训、专业综合能力鉴定)等。

4.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我校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创新创业能力拓展”课程,教学任务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承担,由于授课内容存在同质化且未能与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教育效果不理想,近几年资源学院几位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由本学院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自行承担,并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环节。

五、结语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作为宿州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近年来依托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等项目,已在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当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恰逢安徽省一流学科、安徽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期,学院将力争将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为国内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韩冰冰.“双一流”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J].运动,2018(197):6-8.

[2]叶卉,姜晨.“双一流”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及改革——以机械专业为例[J].实践探索,2017(1):48-51.

[3]张振,高彦斌.浅谈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5):241-242.

[4]黄分霞.“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137-138.

[5]颜丹平,赵志丹,王根厚,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践教学理念凝练与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31-34.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