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3岁托班教材中的故事分析
2020-09-10唐罗敏
[摘 要] 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2~3岁》中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从角色、情节、语言、主题、插图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给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托班教材;故事类作品;内容分析
[作者简介] 唐罗敏(1996—),女,广东阳江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01-02 [收稿日期] 2020-03-09
一、問题的提出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提出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目前,随着0~3岁婴幼儿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不少城市的幼儿园开始尝试招收2~3岁幼儿,而市面上针对2~3岁幼儿的教材较为匮乏。本文选用市面上质量较高的南京师范大学版《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2~3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故事作为幼儿较为喜欢、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方卫平认为儿童故事是一种内容单纯、篇幅短小、能够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并且可供儿童阅读或聆听叙述性的文学体裁,其主要完整连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的口语化和生活化的特征。同时,故事作为儿童文学其中一类型具有突出的语言与插图特色。[1]黄云生认为分析儿童故事时需将主题、角色、情节作为基本研究元素。[2]因此,本文将以托班教材中的故事为研究焦点,从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主题、插图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分析
(一)角色
托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分为四本,每本书均有2篇故事,因此上下册一同有16篇故事。在16篇故事中,以动物视角所写的故事共有9篇,以幼儿的口吻为主的故事共有5篇,以植物的角色为主的故事有1篇,以生活物品为主的故事有1篇。由此可知,在选取故事角色取向中主要以动物和幼儿自身为主体,植物以及生活物品较少涉及。
在人物男女数量上,以有明确的性别称呼和插图确切显现为准。男性角色共有14个,女性角色共有14个,因此在人物男女角色分配中较为平均,不存在偏颇现象。
(二)情节
上下两册的故事情节均采用三段式。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是指其故事进程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前后衔接的分进程构成,这三个及以上进程之间一般呈现为逐步递进的关系。在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中,情节与意义的转折、升华一般会落在最后一段故事进程上。如《大荷叶》中,哗啦啦哗啦啦,大雨大雨一直下,雨停啦,天晴啦!水珠儿小,荷叶大,请来坐坐吧!我来啦!我来啦!蜻蜓小,荷叶大!请来坐坐吧!我来啦!我来啦!水鸟小,荷叶大!请来坐坐吧!我来啦!我来啦!青蛙小,荷叶大!请来坐坐吧!我来啦!我来啦!扑通!都去哪儿啦?这篇故事中,雨停了后,水珠儿、蜻蜓、水鸟、青蛙都到大荷叶上休息,而最后水牛一来,所有在荷叶上休息的生物都扑通掉进了水里。最后一个故事情节与前面的情节形成了强烈转折,同时也让幼儿对大小比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语言
幼儿故事中采用的语言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与形象性的特点,并较多使用了比喻、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花儿渴了》中,花儿渴了,给她喝水;小树渴了,给他喝水;小鸟渴了,给他喝水;我渴了,也喝点水;马桶渴了,我来尿尿了。该故事中使用了拟人与排比的手法,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会渴了喝水与如厕,使幼儿主动接受知识。在《跳跳舞》中,跟我(狮子)甩甩头、跟我(熊)摆摆手、跟我(猴子)拍拍屁股、跟我(大象)跺跺脚,语言简单、形象、生动,画面感较强,符合幼儿直观思维特点。
(四)主题
故事所含的主题有单个的,也有多个的。根据故事所偏重的主题分为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
认知类故事共有8篇,主要包括生活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尿床了》中主要传递尿床后怎么办的生活知识,小狗尿床了在床上扭来扭去,其他小动物告诉小狗它们也尿床了,最后大家一起把被子晾在太阳下面。这个故事通过小狗角色告诉小朋友们尿床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将被子晒干就可以了;《一袋面粉》故事中呈现出5只小老鼠利用1袋面粉、2瓶果酱、3个鸡蛋、4勺蜂蜜、5颗葡萄等材料一起制作大蛋糕给鼠妈妈过生日的场景,主要强调数学知识。
技能类故事共有2篇,主要为想象与动作技能。《吧嗒》中没有文字,只有不断堆高的小动物,让幼儿、教师不断发挥想象力欣赏故事。《跳跳舞》中,跟着狮子甩甩头、跟着小熊摆摆手、跟着小猴拍拍屁股,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动起来,掌握基本的动作。
情感类故事共有6篇,主要包括亲情与友情。如《妈妈一定会来的》中,小女孩看到别的小朋友被父母接回家了,可是她的妈妈还没有来。她没有哭闹,因为老师、小熊、小鸟告诉小女孩,妈妈一定会来的。该故事传递了妈妈(父母)带给幼儿的安全感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增强对妈妈(父母)的信任感。《水果色拉》中小动物们想吃水果色拉,于是每个小动物都拿来了自己喜欢的水果,小猪、小狗、小老鼠、小女孩分别拿来了苹果、香蕉、草莓、色拉酱,将色拉酱挤在水果上,最后大家一起吃了美味的水果色拉。故事中大家一起合作、分享自己喜欢的水果并一同做成水果色拉,给幼儿传递与朋友分享、合作的快乐情感。
(五)插图
插图将从色彩、细节角度进行分析。如在《妈妈一定会来的》中,小朋友被接走了妈妈还没来,背影颜色是较为冷调、淡色的橙色,随着老师、小熊、小鸟的安慰,最后妈妈来接自己。随着故事的推进,背景慢慢地变成暖调的橙色,最后妈妈来了时变成亮色的大片黄色。而在其他故事中,插图中的配色大多是红黄蓝绿较为亮色的色调。
插图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字、故事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早上好》故事中,文字描绘出的是红蜡笔醒了画出了番茄、绿蜡笔醒了画出了生菜、白蜡笔醒了画出来牛奶、橘色蜡笔与茶色蜡笔画出了面包,最后发现是小朋友画的早餐。插图中画出了红色蜡笔的蝴蝶结、绿蜡笔的领带、茶色蜡笔与橘色蜡笔的皱纹,将蜡笔家族中的角色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时,也将故事中的角色变得更加丰富,让幼儿对食物的具体形象更加生活化。
三、研究建议
以上从故事的人物、情节、语言、主题与插图方面进行了文本分析,同时针对托班故事的编写方面还有以下方面可以进行改进。
(一)丰富人物形象
故事中主要采用动物与人物形象,较为吸引幼儿,但是植物同样也是生命,不仅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对植物产生兴趣,同时也满足幼儿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与好奇。
(二)设计情节更为复杂的故事
三段式情节设定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也能培养幼儿一定的韵律感。但是在设计情节时可以稍微拔高一点难度,可以更好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满足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发展程度要求。
(三)措辞更为准确
在故事《大荷叶》中出现了水鸟一词,在经过查验后发现水鸟并非明确的物种概念,应注意选词的准确性。再如《水果色拉》故事名,虽然色拉是salad音译得来,但是生活中更加常用的是沙拉,在选词方面应该更加严谨。
(四)关注幼儿身体、思维发展
幼儿故事主题主要围绕幼儿生活知识、情感与审美,但是在幼儿个性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如幼儿的身体动作技能与想象思维能力。
(五)插图类型多样化
故事中采用的插图多为描绘图,也可采用实物图形式。同时,针对插图中的形象需清晰明确,如《水果色拉》中小狗形象,头部形象与小羊相似,需要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65-182.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3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