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积极幸福感的养成

2020-09-10薛亚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幸福感

[摘 要] 儿童幸福感是指儿童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积极的幸福感不仅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其一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关注儿童“当下的幸福”的同时,应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幸福”,这是整个社会与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通过以“儿童为本”价值取向的分析,提出儿童积极幸福感的养成策略。

[关键词] 幸福感;儿童幸福感;快乐感

[作者简介] 薛亚楠(199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74-02    [收稿日期] 2019-09-23

“幸福完满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追求的目标,一个社会的进步发展与否也取决于当代儿童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受。“以儿童为本”成为当代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儿童时期培养他们感受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对儿童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意义。“儿童幸福”既是儿童身之所处的客观的幸福生活,又是儿童主观上对幸福生活状态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儿童对幸福的自我知觉。包括儿童对其生活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为主的心理感受。[1]儿童时期产生的积极幸福感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在童年时期感受到幸福与爱,心怀感恩,才能在心中播种希望的种子,散发出生命的活力与欣喜。

一、满足儿童“当下的幸福”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能推断出满足儿童的需要是儿童产生幸福感受的关键,首先是生理需求的满足,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满足儿童尊重、安全和社交的需求。同时,家庭生活领域以及学校都是影响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场所。因此,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相关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2]

(一)“以儿童为本”来看待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幸福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儿童是稚嫩的,有着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他们获取幸福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支持,而成人往往容易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儿童幸福与否,为他们创造一个他们自己期待的生活。在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就出现了,儿童的幸福体验因此而大打折扣。在幼儿园以及小学当中,教师在呼吁儿童主体性教育的同时,选择儿童不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相差甚远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强行灌输,但儿童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愉悦。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克服幸福感的偏差,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幸福,听取他们内心的呼唤。成人在为儿童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及学习机会时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兴趣,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学校中,教师要激发儿童对知识内在的好奇与探索,探索出真正适合儿童,并且能够引起儿童内在动力的课程体系。教师与家长要了解儿童,满足他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支持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来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人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陪伴者与支持者,而不是决定者,成人要真正理解儿童追求幸福的行为表现,给予一定的陪伴与支持。当成人融入孩子的世界,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也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和幸福体验。

(二)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接触最多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营造一個释放幼儿天性,有利于成长的温馨环境,需要家长、教师共同携手打造。幼儿的幸福主要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关,物质环境的充裕并不是儿童幸福的充分条件,家长要以提升儿童精神世界为目的,营造和谐、美满、快乐的家庭氛围,增强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儿童的幸福感就能油然而生了。同时,家长的幸福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只有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幸福能力的人,才能通过榜样的力量传递给儿童,一些善良、乐观的美好品质才能深深地植根与儿童的内在精神中。同时,幼儿园和小学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儿童在学校的快乐生活,为其以后幸福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沙场上玩沙子玩水也许比在幼儿园里玩精心设计的器械更让儿童开心、愉悦,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探索世界也远比成人设置的专门的课程活动更让儿童幸福得多。有关调查显示,那些外在设施优越,环境优渥的幼儿园并没有比那些具有更多内在精神幼儿园更让儿童感受到幸福,我们要思考儿童喜欢的幼儿园是怎样的,所以既应该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结果,也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与需求,打造符合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教育宗旨的幼儿园。只有本着快乐、幸福的教育目的,学校与家庭才能为儿童创造幸福环境,收获快乐人生。

(三)支持儿童的交往与对话

交往与对话是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通往幸福的道路。儿童是精神独立的个体,需要在社会、同伴、与家人的活动和交流中获得尊重与爱,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同时获得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然而,成人以自己的方式要让儿童学习一些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的知识和技能,把他们当成学习的工具,忙碌充斥着他们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忙于自己的事情,少于对他们的陪伴,减少了与他们交往与对话的时间,也很少关注儿童的感受,倾听儿童的声音,也不注重创造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只能与电脑和电视做伴了。儿童要成为一个具有幸福体验的主体,必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人应该多陪伴他们,与他们多多互动与交流,耐心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克制自己的功利化心态,提供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与儿童一起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在实践经历中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同时,家长要鼓励儿童独立与同伴交往,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并且,在与同伴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够以自己想象的成人世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进而感到满足与快乐。

二、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幸福”

儿童“当下的幸福”能映射“未来的幸福”,但却不能完全积极反映“未来的幸福”,这两者不能完全等同,我们需要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儿童的幸福感,不能牺牲掉他们现在美好的童年,也不能眼光短浅只考虑到儿童现时的欢乐。儿童时期愉悦的幸福体验与幸福感悟能力为未来积极的幸福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着重提升儿童感知幸福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一)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

良好的心理状况是影响儿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拥有积极心态的前提下,儿童才能够充满愉悦,保持内在精神的平衡。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与保持心理健康对儿童的幸福意义重大。对于儿童的各种需要,成人需要去做出“回应”,但不是事事“满足”。面对一些无理的要求,不能无条件地满足他们,要让他们承受生活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的挫折。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时时自卑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在儿童能够清醒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不擅长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和鼓励,首先是让儿童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并引导儿童发展自己的优势,找到成就感。在家庭和学校中,让儿童多参与到一日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能力能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幸福。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与家长沟通,这样才能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幸福感也能随即而来。

(二)提升儿童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产生不仅与需求满足与否有关,更需要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儿童幸福感的产生来自对环境的感知和自己身体的刺激。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增加,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也逐步内化,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班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会分享和谦让,儿童能够在成人的引导下形成“让别人幸福,自己就最幸福”的理念和感受,体验到幸福的实质。我们的不幸福源于永无止境的欲望,以及对自己设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幼儿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对儿童的幸福体验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加强儿童的幸福体验

儿童主观幸福感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快乐感”,内心感到快乐是幸福的内在表现,快乐是儿童感受幸福的源泉。一些生活小细节就能让儿童感受到快乐、幸福。我们成人应该更多给儿童创造体验幸福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首先,儿童要建立一种“被爱”的自信,父母要让儿童感受到自己是始终被爱的,要善于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爱,并且让儿童也能有机会说出自己爱的体验,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加了相处过程中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骆琤.“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论儿童幸福感研究的价值、视角和归宿[J].教育探索,2009(5):115-116.

[2]虞永平.幼兒教育与幼儿幸福——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J].幼儿教育,2000(4):11-13.

猜你喜欢

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四大举措提升职工幸福感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