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是终极目标吗?
2020-09-10何欢
何欢
[摘 要]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生涯发展的需要,自清华大学2001年本科生培养方案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转专业的先河以来,转专业已成为高校大一学年末本科生面临专业焦虑时的第二选择。研究表明,影响学生转专业的外部因素影响大于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意愿、周围同学、经济原因与就业压力。因而,端正大学生转专业的态度,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各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行人生观教育,从而进行综合评判,做出正确选择。
[关键词] 专业思想教育;职业兴趣;人生观教育
[作者简介] 何 欢(1990—),女,江苏南京人,教育硕士,助教,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任学生辅导员,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56-02 [收稿日期] 2019-09-20
“建议有你,选择在我”,清华大学2001年本科生培养方案[1]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转专业的先河。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转专业的条件、名额、考核方式等越来越自由、放开。那么为什么要在大学设置转专业?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通过专业认同小组调查[2]可以发现,由于目前大学与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断层(“空窗期”)以及功利主义导向的职业观等因素,在高考专业填报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比较大,所以高校建立转专业制度,目的一是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生涯发展的需要。转专业的口径越来越大,要求也相对比较灵活的条件下,很多学者关注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以某医科类院校为例,因外部因素转专业中家长意愿占比最多,达38.5%,还有将近1/10的同学跟风,即看别人转跟着转,相当部分的同学因为经济原因或就业压力考虑转专业[3]。
经济原因影响学生的转专业意向主要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有关,从目前国内医疗人才转入制度与医学生培养来看,“一名医学生从走进校园学习到能够在医学领域行医治病,最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4]”,医学专业知识多而枯燥,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主要是[5]:录取与志愿的关系;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适应、满意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专业选择时内外部因素。从实际情况看,学生转专业的外部因素影响大于内部因素,从心理层面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情感性、行为上、适切性上形成专业自觉、专业承诺,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认知层面上的专业认同是远远不够的[6]。
一、医者信仰的培养
转专业为了什么?对于医科类学校的学生,关于转专业抉择的痛点在“能不能学临床医学专业”,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方可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证是成为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之一,非临床医学专业意味着没有资格参加执业醫师考试,意味着不能做医生,这影响非临床专业的学生转专业的重大因素。换句话来说,在很多家长与学生潜意识中,只有成为医生,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自我实现,非临床专业是矮人一等的。实际上,如果说临床医学是救死扶伤战场上的前线,那么非临床专业就是巩固防线的大后方,随着我国健康理念的转变,实现“健康中国”需要不断完善医疗人才队伍,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眼视光学等健康相关非临床医学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是非常有优势的,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健康中国”服务,都能实现自我价值。
转专业是终极目标吗?人生是看不见终点的旅程。转专业最终通往的不只是专业本身带给你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大学的磨炼,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人跳广场舞突然晕厥,是什么力量让24岁的小伙成功施救?是医者的使命,是专业的本能!“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患者需要帮助,我都会挺身而出。”——南医大口腔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黄鹤因救治正在跳广场舞的老人获家属亲送感谢信。
八达岭长城上,她跪地一个多小时救人!是医者的使命,是专业的本能!“作为医生,这是我们的职业本能”——南医大2012级儿科学博士毕业生金锐这样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科院校的学生,无论是临床专业或非临床专业,都将成为中国医疗事业的专业人才,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托付性命更加庄重的职业,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庄严的使命。学医自古以来就是苦的、累的,也许没有程勇(《我不是药神》角色)慷慨,自掏腰包,卖药救人,但可以选择不成为无良药商,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有资格活着!坚定医者信仰,系好人生第一枚扣子。
二、转专业的心理调适
转不成功,还有哪些曲线救国的途径?转成功,将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并且是否已经做好应对的准备?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
面对转专业必须要做:(1)对学校现专业以及意向专业进行深入了解,有研究标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获得专业体验更深刻,对专业的认识更真实准确;(2)专业的职业兴趣测试,了解个人与专业的适切性;(3)调整心态,除了转专业,还可以辅修第二专业、跨专业考研、申请校外专业、交换生等很多途径接近意向专业。
总之,转专业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你通过大学的磨炼,掌握怎样的本事,成为医疗事业“守护人民健康”的那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建议由你 选择在我——聚焦清华大学2001级本科生培养方案[EB/OL].中国教育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llssj/moe_183/tnull_1670.html
[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施爱民,朱慧娟,刘璐,薛宇,王瑞新.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科新生转专业及专业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6):412-415.
[4]孟晓媛.医科院校学生职业信仰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3):97.
[5]王蔚虹.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及动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0(94):60-62.
[6]李海芬,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4(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