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批老坦克背后的沧桑故事

2020-09-10马俊

环球时报 2020-09-10
关键词:巴顿志愿军坦克

马俊

编者按:当国产99A主战坦克隆隆驶过阅兵现场、当15式轻型坦克扬威雪域高原时,很多人可能都忘记了,新中国坦克部队当年是如何艰难起步的。近日北京房山区新建的一座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展示了多辆整修后的老式坦克装甲车辆。这些来源各异的坦克装甲车辆饱经沧桑,见证了历史和新中国第一代坦克工程师的成长过程。

缴获美军坦克隐藏的光辉战史

美国坦克上的中国字

在国防文化主题广场上陈列的这批老坦克中,时代最久远的当属日本制造的九八式装甲弹药输送车。这辆重量仅有5吨的运输车于1937年研制,由日本九七式轻型装甲车的车体改造而来,整体还没有一个人高。初步考证显示,这辆九八式弹药输送车是二战期间盟军在缅甸战场俘获的,运回国内后,又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缴获。由于该车产量原本就很少,当前存量更少,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与使用“豆战车”底盘的日制九八式弹药输送车相比,旁边两辆美国坦克就高大多了——战斗全重33 吨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44吨的M46“巴顿”中型坦克是美国陆军装甲部队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征战四方的绝对主力。尤其是后者,曾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先进的操纵设计让它的行驶非常流畅,无论变速还是转向,均只使用一根操纵杆即可,而全新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和火炮让M46可以对抗苏联最好的坦克。不过新中国并没有引进过美国坦克,它们是如何成为国防文化主题广场的展品的呢?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辆美国坦克身上遍布弹痕,“谢尔曼”的炮塔上甚至还有被穿甲弹击穿后的修补痕迹,这些特征清晰表明了它们的身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据介绍,工程师们在维修时发现,“巴顿”坦克的炮塔上用油漆涂刷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十

二军卅一师九十一团于1952年6月在金城附近缴获”的中文字样。作为1948年才刚定型生产的最新型号,“巴顿”坦克仅过了4年就被志愿军缴获,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志愿军步兵对抗美军坦克“以弱胜强”的光辉历史。

志愿军步兵大战美军坦克

国防部网站的史料证实,1952年6月,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的确在金城附近的古直木里地区与美军坦克部队发生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当时志愿军判断,古直木里地区为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谷,非常适合敌人同时使用多辆坦克向我纵深突击,因此91团将反坦克防御的重点设立于此。就武器装备而言,志愿军与美军的差距悬殊,91团以步兵为主,当时只有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等轻型反坦克火力,而美军不但拥有正面装甲连火炮直射都难以击穿的“巴顿”坦克,而且还有飞机和火炮的支援,因此必须“扬长避短”“以巧克敌”。

91团预先在山谷构筑了以堑壕和交通壕为骨干,以射击掩体和各种隐蔽工事为核心的3道反坦克网状阵地。每道网状阵地内堑壕、交通壕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当敌坦克进入我网状阵地时,反坦克武器射手能够迅速从坑道中出来,沿堑壕、交通壕秘密地绕到敌坦克侧后,在近距离从不同的角度射击敌坦克;情况不利时,又可以迅速隐蔽地转移阵地。阵地前还设置了反坦克雷场,以迟滞和限制敌坦克行动。

6月13日14时50分,美军以24辆“巴顿”坦克为先导,引导南朝鲜军两个步兵连,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成一路纵队向古直木里发起猛烈攻击。一切都如同志愿军预先设想的一样,当美军坦克推进到我前沿阵地东北侧时,遭志愿军火炮拦击,南朝鲜步兵被迫脱离坦克单独进攻,美军坦克则倚仗自身优势,疯狂向谷地猛冲。

没前进多远,最前面的一辆美军坦克就被志愿军阵地前的反坦克地雷炸毁。后面的坦克被迫离开公路,转向谷地东侧山脚下的沙河,小心翼翼地向我阵地机动。15时45分,敌3辆坦克越过反坦克壕,向第一道阵地接近。其中第一辆坦克突入我阵地时,后两辆坦克距离尚远。志愿军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小组抓住这个战机,通过堑壕迅速隐蔽接近,对该坦克发动前后夹击。敌坦克被击伤后,乘员企图弃车逃跑,结果被击毙两人,俘虏3人。

第一辆美军坦克挨打的同时,其他火箭筒组也迅速运动到第二辆坦克的侧方,从堑壕的拐弯处突然向其射击,当即命中坦克炮塔和履带之间并起火燃烧。第三辆坦克冲过来试图解围,结果志愿军反坦克小组利用堑壕,再次快速运动到坦克的侧后方将其击伤,美军坦克手弃车而逃。志愿军突击爆破手一面消灭逃敌,一面对坦克实施爆破,第三辆坦克被彻底摧毁。

最前面的4辆坦克相继被击毁后,其余美军坦克不敢贸然前进,改为停留在原地发动猛烈炮击,企图以火力摧毁志愿军工事。为争取主动,志愿军的火箭筒班和无后坐力炮排利用纵横交错的堑壕大胆接近敌坦克,将距离最近的第五辆坦克击毁。

美军此后还出动5辆坦克,试图抢回丢失在志愿军阵地的被击伤坦克。在近距离交战中,志愿军反坦克小组再次挫败这次攻击,并击伤敌坦克两辆。当天17时左右,剩余美军坦克施放烟幕撤退,敌步兵分队也全部被我防御部队击退。至此,古直木里地区的防御战斗胜利结束。91团的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分队以耗弹19发,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击毁、击伤美军“巴顿”坦克6辆、缴获1辆的赫赫战绩。该战例还被原总参谋部、军事科学院作为经典战例多次印发到全军各基层单位。

继续发挥“余热”

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俘获的美军坦克并不少见,但美军为避免它们彻底落入志愿军手中,往往会出动空军将这些不便隐藏的坦克摧毁。这辆“巴顿”坦克能完整运回国内实属不易。

1952年,新中国成立第一批国防兵工专业,其中就包括坦克和坦克发动机专业。要学习坦克,自然少不了坦克的实物。由于当时坦克在解放军中仍是稀罕物,刚引进的苏联坦克还是部队的抢手货,首批调拨来的大都是战争中的缴获型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新中国第一代坦克工程师就是利用这些战场上缴获的日本和美国坦克,通过一次次拆装和驾驶,熟悉了坦克的基本原理和结构,逐渐成长起来。

据介绍,这两辆美国坦克在服务学校教学之余,还曾在电影中发挥“余热”。例如在1962年的国产电影《英雄坦克手》里,它们就“本色”出演了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坦克,影片中“谢尔曼”坦克还可快速行驶,显示了当时它仍保留有相当良好的机动能力。如今这些老坦克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重新修复后,又在国防教育领域继续发挥“余热”。▲

苏联坦克见证中国坦克工业成长

停放在两辆美国坦克身旁的,是它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老对手”——苏制T-34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环球时报》记者目睹了修复后重新开动起来的T-34:伴随着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它在草地中再现了著名的“T-34冲击”。二战期间,被誉为“战争期间最好坦克”的T-34成为红色钢铁洪流的象征,为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不朽功勋。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先后从苏联引进约1800辆T-34坦克,其中不少还曾赴朝鲜参战,并取得累累战果。如今在军事博物馆保存的那辆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的215号坦克,就是其中之一,它曾先后击毁敌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据介绍,T-34在解放军中服役至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逐渐退役,如今国内还能行驶的T-34坦克已经非常罕见。

但《环球时报》记者从维修它的坦克工程师那里了解到,这辆T-34的不寻常之处还远不只是“能动”。维修人员发现,它的进气道分布和炮塔形状与苏联原装的T-34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坦克内部仪表说明文字均为中文。初步判断认为,这辆T-34很可能是新中国早期自行组装的珍贵文物。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量苏式坦克装甲车辆在解放军中服役,原先完全依赖进口的配套零件消耗量猛增,变得供不应求。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军工部门积极开辟国内货源,鼓励各修理厂和修理营自行生产。到1956年时,中国已可生产T-34坦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主要部件。在此基础上,中国军工部门也开始尝试利用这些自

行生产的配件组装坦克,只是由于同期中国得到更先进的T-54A坦克生产技术,因此仿制T-34的工作就“半途而废”了。与解放军装备的其他T-34后来经历的改装不同,相关资料显示,这辆T-34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由国防部调拨给学校,它“原汁原味”保留下的这些不同之处,很可能就是新中国早期尝试自行制造坦克的宝贵证据。

与T-34同时期被引入中国的,还有IS-2重型坦克,后者也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维修人员检测后发现,这辆IS-2坦克仅行驶了几十公里,可以算得上是“全新”。如今该坦克的车体上开了多个观察窗,主要是方便学员熟悉坦克内部构造。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曾披露,由于价格昂贵,中国仅从苏联引进约70辆IS-2重型坦克,它们同样曾在朝鲜战场建立功勋。即便IS-2重型坦克如此紧俏,国防部仍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辆近乎全新的IS-2调拨给学校,用于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坦克工程师,其努力掌握现代坦克技术的渴望和重视可见一斑。

国防文化主题广场上还停放着大名鼎鼎的苏联T-54中型坦克。作为二战后苏联研制的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中型坦克,它累计产量高达约10万辆,先后参加了20世纪后半叶几乎所有武装冲突。1959年,中国生产的T-54A中型坦克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从T-34、IS-2到T-54,这三辆引进中国的苏联坦克见证了新中国自主国防工业的艰难起步,也为新中国坦克工程师的培养做出卓越贡献——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中国坦克工程师都是通过对这些代表性坦克的拆装和驾驶而成长起来的。▲

猜你喜欢

巴顿志愿军坦克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巴顿(下)
巴顿(上)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一次失误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