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构建优化策略研究

2020-09-10方群莉

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皖南绿道小城镇

方群莉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小城镇成为国家建设重点。在生态文明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城镇居民生活日益提高和对休憩娱乐的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小城镇也紧随大城市掀起了建设绿道的高潮。绿道是小城镇居民主要休憩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体现小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展示空间。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受城市建设模式的影响,小城镇绿道建设未考虑特色却一味模仿大城市,出现了千道一面和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本文以历史文化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皖南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思考在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如何突出绿道的内涵,并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历史文化在绿道中得以延续和创新,提高小城镇的辨识度,并且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1 概念

1.1 小城镇

小城镇是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包括建制镇和集镇,即县城镇、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和集镇,历史文化古镇、名镇也在其范畴内[1] [2]。本文研究对象为皖南小城镇,研究范围指人口相对集中、具有自然资源优势或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县城镇或较大的卫星建制镇。

1.2 绿道

绿道源于国外的“greenway”,最先由William H.Whyte于1959年提出[3],比较全面的是查尔斯·列特尔(Charles Little)1900年的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 中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4]。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提出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5]。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我国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小城镇绿道的研究更少,且主要侧重于生态方面的相关研究,而我国小城镇众多且特色鲜明,因此,更需要从地域特色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2 皖南小城镇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绿道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

近几年小城镇快速发展,在缺少标准规范的背景下,以城市绿道为模板,未根据小城镇自身山水特色和城镇居民需求进行功能定位,在缺少整体设计、构建网络绿道体系的基础上,将绿道建设理解为绿化景观建设,功能单一,未考虑小城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脆弱性、敏感性,导致具有生态基础的绿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譬如为了追求美观,大量引用外来树种,乡土树种偏少,植物群落配置单一,使用非生态的人工驳岸等降低绿道的生态效益;皖南小城镇一些绿道考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但又忽视了游憩功能。绿道除了具有居民散步、聊天、游玩等休憩功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外,还应具有骑行、慢跑等健身康体功能,具有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科教普及等历史与教育功能,具有提升土地价值、促进旅游等经济功能。绿道具有多功能兼容性,但在皖南小城镇中还有待挖掘。

2.2 绿道定位特征不明显

绿道是展示小城镇的重要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特色和魅力。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绿道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导致小城镇绿道定位特征不明显,未突出皖南小城镇鲜明的徽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发展缺乏有机融合,无法形成相互耦合的关系。一方面形成了“千道一面”无特色的现象,另一方面,无法满足居民的地域精神需求,导致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2.3 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匮乏

皖南小城镇徽文化博大精深,但作为展示小城镇面貌的绿道大多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建设,追求人工几何形式美,标准化、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对徽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对于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的表达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而且蕴含于花草树木的配置以及意境的表达上,不局限于通过景墙雕塑等形式展示地方文化,更需要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总之,皖南小城镇绿道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表达形式匮乏、创新不足。

2.4 绿道设施不完善,且设施缺少人文关怀、无地域特色

绿道设施包括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商业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和各类标识设施等。绿道设施不仅体现绿道公共空间品质,而且其特色化的设计也体现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小城镇绿道设施不完善,尤其休憩设施、商业设施和标识设施。除了设施的不完善,设施的风格一方面由于隶属不同部门管理,其色彩、形式、材料等方面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其风格形式未融入皖南小城镇地方传统风貌,设施多大众化、无地域特色。除此,设施的设置很少考虑人的使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极少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对绿道的特殊需求,缺乏无障碍设施,人文关怀还有待加强。

3 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构建优势和构建原则

一种新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6]。针对皖南小城镇绿道建设存在特色缺失的问题,分析了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构建优势,提出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构建原则。

3.1 构建优势

3.1.1 规模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皖南小城镇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主,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远小于城市的出行距离,譬如旌德城关镇镇区人口约4.3万人,从边缘步行到镇区中心都在30 min以内。皖南小城镇居民过着慢节奏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游憩休闲空间需求越来越强烈。另外,城镇规模小,无论是老区绿道改造还是边缘区绿道的整体开发,都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挖掘本地风土人情,打造地域特色,绿道建设可塑性较强且更容易出效果。

3.1.2 自然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

皖南小城镇大多城内或城旁有蜿蜒的河流水系,四周有连绵的群山环抱和广阔的农田景观,拥有大量的林木资源,自然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小城镇绿道提供了条件。

3.1.3 历史文化深厚,遗产丰富

皖南小城镇历史悠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至今保留了大量完整的传统村落和融入有徽文化精华、风格独特、雕刻精湛的徽派建筑。在徽文化的孕育下,皖南的小城镇有大量的徽剧、歙砚、傩舞、徽墨制作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的省级文化遗产,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风俗和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遗产为小城镇绿道特色塑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也使小城镇的发展更具吸引力。

3.2 构建原则

3.2.1 生态设计原则

随着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的生态意识已越来越强。不管是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的思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古村落极具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处处体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观。地域性小城镇绿道设计必须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充分尊重皖南小城镇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格局,充分挖掘山水特色,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做到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3.2.2 文化传承原则

文化是地区的灵魂,文化传承是地区永葆活力和特色的源泉。皖南小城镇徽文化源远流长,其绿道建设须遵循文化传承原则,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为小城镇提供发展的动力。在绿道设计中,在追溯徽文化本源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提炼代表徽文化的典型元素,将其融于绿道设计中,使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城市绿道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魅力。

3.2.3 创新原则

习近平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居民新时代的需求,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建设并不是盲目复古,而是萃取徽文化最本质的内涵,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符合时代精神,积极融入新文化,坚持创新原则,让徽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并发扬光大。

4 基于地域特色的皖南小城镇绿道构建优化策略

4.1 地域特征和时代发展有机融合

遵循文化传承和创新原则,找到皖南小城镇地域特色和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把握皖南地域特征和精髓,用一种新的思维,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将地域特征和时代发展有机融合,定位鲜明,达到绿道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共生,功能多元化以提高绿道的利用率和增长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4.2 地域性的生态设计

4.2.1 设计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结合当地的地形与地貌、堤坝、植被、生物、水系等山水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自然,采用新的设计手法,注入新的活力,展现地方特色和个性。譬如根据水文条件,结合皖南习俗,开展赛龙舟、垂钓等特色水上活动,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观景点、亲水平台和视线廊道。

4.2.2 基础设施与景观元素融合

结合地形,营造下凹绿地、渗透塘与台地,蓄存雨水,创建自然野趣和特色集水景观;摈弃传统排水管道,利用地形,以渗透沟渠、植草浅沟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结合皖南小城镇起伏的地形变化,形成具有排水功能兼具景观效果的自然美;采用皖南地方特色的透水铺装。譬如植草砖、鹅卵石、碎石、青砖等,将河道恢复为自然状态,采用自然缓坡入水、卵石缓坡、生态砖等生态驳岸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4.2.3 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是指在没有人为影响下,经过长期自然发生、生长及物种进化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的总称[9]。乡土植物适应强、性价比高,又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特色。皖南山川秀丽、雨水充沛,乡土植物丰富,譬如垂柳、香樟、紫薇、梅花、榉树、女贞、桂花、樱花、白玉兰等,可用于园林绿化的高达100多种。利用乡土植物,营造地域性的植物景观特色,创造更多的乡土记忆。

4.3 从历史文化中传承和创新地域特色

4.3.1 从历史遗产中传承和创新地域特色

皖南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除了数目众多的徽派古民居,还有亭、台、楼、阁、古桥等。因此,进行绿道设计时,一方面要尊重和保留宝贵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要从提炼造型、体量、尺度、材质和色彩等方面提炼历史遗产的景观符号,采用再现与抽象、隐喻与象征、对比与融合等设计手法,将历史文化融于现代绿道设计中,强化皖南小城镇地区的地域特性,又创造新的视觉中心点。

4.3.2 从历史传说、人物、传统习俗中传承和创新地域特色

皖南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传说、人物、史料非常丰富,在徽文化的教化下,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挖掘历史传说、人物、传统习俗,应用于绿道的建筑、景观小品、铺装、植物配置等方面。譬如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图案纹样直接雕刻或抽象化用于铺地、花坛、廊架、座椅、路灯、雕塑、指示牌中。

4.4 完善地域性的绿道设施,体现人文关怀

绿道设施直接关系绿道功能的实现,其造型又影响绿道的风格。针对存在的问题,皖南小城镇在进行绿道设施建设时,一方面以人性化为宗旨,健全完善各类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欠缺的休憩设施、商业设施和标识设施。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儿童和老龄群体的需求,在主要针对成年人建设的现有绿道基础上,增加儿童趣味游乐设施,增加老龄群体健身、下棋、练太极拳的活动场所,增加无障碍设施。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绿道设施在风格、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将皖南的山水元素、徽派建筑元素、历史、风俗以及能代表地方特征的元素,在设计中进行抽象简化形成图形、图案,将地域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既满足功能又体现地域文化内涵。

5 体现地域特色的旌德县旌阳镇绿道规划设计

5.1 构建优势

旌德县旌阳镇是典型的皖南小城镇,西倚黄山,自然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第一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历史悠久,徽文化积淀深厚,保留了大量徽派建筑和徽州传统村落;2016年被评为全国第7个国际慢城。

5.2 体现地域特色的旌德县旌阳镇绿道规划设计

1)地域特征和时代发展有机融合,定位鲜明。旌阳镇徽水河、白沙河二河穿城而过,东望凫山、西倚西山、南临梓山、北靠兔儿山,形成“四周皆山、双水中流”的山水小城镇格局,为形成“一核一带双环多点”的国际慢城绿道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底。在遵循文化传承、生态优先和创新原则基础上,南部绿道充分利用徽水河、白沙河和已有历史文化资源,以徽文化为城镇空间的核心内容,历史文化遗产旌德文庙、“三桥锁翠”、徽派建筑与灵芝公园、兔儿山公园、梓山公园、江心洲湿地公园交相呼应,将徽文化传统元素与国际慢城“慢”元素巧妙结合,通过动静空间的交织展现徽文化与慢城文化,积极打造充满生命力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养生绿道系统。

2)从历史遗产中提炼、表达,传承和创新徽文化,体现地域特色。旌阳镇南部绿道建设保留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旌德文庙和淳源桥、架虹桥、黄济桥三座古桥,提取马头墙、黑白灰等代表徽派建筑特征的典型元素,在滨河绿道两侧建筑改造中强化徽派建筑特征,积极改造和利用与居民生活有关且具有一定年代的水塔,使居民行走于绿道中获得更多的历史记忆和认同感。

3)从历史传说、人物、传统习俗中提炼、表达,传承和创新徽文化,体现地域特色。旌德县城北部绿道设窦子明飞仙(一僧禅师传说、石壁山传说)、古法制墨、木活字印刷、慢城标志等抽象化将传统文化中的图案纹样用于花坛、廊架、座椅、路灯、雕塑、指示牌中或直接用于景观节点,将当地手工编织纹饰用于绿道铺地等,以展现旌德悠久的人文历史,彰显旌德地域特色如图1、图2。

图1 具有地方特色的绿道小品(慢城标志和地方特色灵芝结合)Fig.1 Greenway scen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 Combination of cittaslow and glossy ganoderma)

图2 具有地方特色的绿道小品(古法制墨雕塑和景观墙)Fig.2 Greenway scen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Sculpture of ancient making ink and landscape wall)

4)地域性的生态设计。旌阳镇具有优良的水网交织、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在生态文明和“两山理念”的倡导下,绿道设计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河道、生态隔离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构建绿道,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深化海绵城市设计内容,坚持水土保持,尽可能减少工程防护,优化排水方式,除个别路段外尽量采用生态防护形式,排水边沟以生态边沟为主,如图3。绿道材料选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选用生态环保自然材料为主,植物选择上利用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地域性的植物景观特色。

图3 旌阳镇绿道地域性的生态设计Fig.3 Regional ecological design of greenway in Jingyang town)

6 结语

皖南小城镇地域性的绿道设计需要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内涵,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契合点,既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运用设计手段和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命力的绿道景观,积极塑造皖南小城镇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城镇魅力。

猜你喜欢

皖南绿道小城镇
《皖南的秋天》《余晖》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追梦皖南川藏线
《皖南印象》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