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实施路径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2020-09-10郭文娟
王 博,江 洪,叶 茂,郭文娟,蓝 洁
(1.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湖北武汉 430071;2.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3.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03)
1 研究背景
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1-2]。我国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全面实施,一些城市和地区相继开始规划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北京、合肥、粤港澳已获批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国家科学中心)[3-7];同时,青岛、武汉、南京、成都等城市近年也纷纷提出要打造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8-10]。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进一步表明了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我国沿海城市依托改革开放领先优势和制度体制创新优势,为城市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保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论述,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新“坐标”,同时也对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青岛、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全国领先,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青岛市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既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更是青岛市肩负的国家使命、时代重任。
从现有研究来看,在国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上,段云龙等[11]从文献综述的角度研究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趋势、建设路径及绩效评价方法;祝影等[12]基于2005—2014年美国大都市区的产业数据,以美国为例研究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国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上,倪外[13]分析了香港创新经济发展的五大困境,并提出了香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发展路径,包括外源原创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枢纽,区域合作创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完整创新链网络,内生优化创新——以大学为核心打造创新集群等;刘毅[14]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经验与目标定位的比较分析,基于地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广东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若干路径;潘雨相等[15]从科技资源、产业基础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对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进而提出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创新中心“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创新主体驱动”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尽管目前针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有过一些研究,但是针对我国沿海城市如何充分发挥其海洋优势、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还研究得较少。青岛市作为国内海洋科技创新的龙头城市,以青岛市为例开展我国沿海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路径研究,对于我国沿海城市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沿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目前,从国际看,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沿海地区凭借其在区位优势及前沿领域的研究优势,建设形成了世界公认的若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如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等(见表1);从国内看,国务院已批复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地区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青岛、宁波、厦门、温州等沿海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1)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共有9个县,城镇超过100个。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旧金山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有超过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众多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曾在旧金山湾区求学或工作。旧金山湾区通过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机遇,围绕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硅谷的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和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
(2)纽约湾区。纽约湾区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以纽约市为中心,主要包括纽约、泽西、纽瓦克等城市。依托美国第一大港口城市,纽约湾区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运用资本优势推动钢铁、能源等机械电气产业进行大并购,通过不断强化金融中心地位驱动产业发展,推动纽约湾区成为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目前,纽约湾区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中枢,被视为国际湾区之首,主要产业包含金融、国际贸易、传媒、旅游、生物和制造业等。
(3)东京湾区。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太平洋西岸,主要包括了东京、横滨、川崎、船桥、千叶等城市。作为日本的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5%,但地区生产总值(GDP)占日本GDP的1/3、人口占到了日本全国总人口30%,东京湾区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东京湾区紧握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机遇,建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在汽车制造、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目前,东京湾区聚集了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造船、物流等产业,在湾区以西形成了有日本第一大工业带之称的京滨工业地带,向东形成了京叶工业地带,由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
(4)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正在扎实推进,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下一步,粤港澳将携手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联合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同时,将积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便捷、高效流动,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表1 国内外沿海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特征
3 国内外沿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综合分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四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国内外沿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具备发达的国际化港口群。四大湾区均地处海岸边,旧金山湾区拥有旧金山港、奥克兰港和红杉市港等,纽约湾区拥有纽约港、费城港等,东京湾区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珠海等地的5个亿t大港,湾区建设发展均遵循“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拥海抱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为实现企业全球化大生产、大物流和大销售创造条件。例如,纽约湾区在纽约及其邻近城市建立了大型的港口群,开发出200多条水运航线、14条陆运路线,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以及3条空运路线,让湾区包含的范围一直扩大到了美国的中西部,通过纽约湾区港口群运输的货物占到了美国货运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美国的本土产品也大都通过这一港口群运输到世界各地,进而带动纽约湾区的经济发展。
(2)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高校院所是四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的源泉,四大湾区均拥有相对集中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纽约湾区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国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集聚地,旧金山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校院所,东京湾区聚集了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粤港澳大湾区则拥有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正是因为高校院所的存在,使各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形成虹吸效应,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核心区,推动技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技术孵化器,进而实现产业化。同时,四大湾区均高度重视发挥研发机构的原始创新能力,如旧金山湾区设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农业部西部地区研究中心、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这些国家实验室不仅提高了美国的科技实力,推动了旧金山湾区高校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创新,而且积极促进了研究成果向科技生产力转换。
(3)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其中,旧金山湾区在后工业化时代率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并推动信息服务业、新兴商业模式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是谷歌、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的全球总部,形成了电子、软件、信息科技和互联网产业的集中区;纽约湾区内全球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跨国公司总部云集,拥有2 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和外贸机构,是世界金融的核心枢纽;东京湾区作为日本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带,形成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特色产业,集聚了众多世界顶级跨国企业,如以索尼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制造等;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拥有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四大湾区能够集聚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全球创新企业,保持世界创新龙头的地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外来人口存在包容性,不管是政府制度还是文化排斥性都较小;另一方面,容许失败成为主流理念,促使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有效激发了区域创新的活力。如旧金山湾区拥有100万名以上来自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大量技术移民涌入让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成为联结企业与其母国科技中心的纽带。同时,四大湾区依托其发达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如纽约港自贸区、旧金山对外贸易区采取倒置关税吸引国际投资,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和开放高地。
4 青岛市科技创新基础
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市的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集聚了实力雄厚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近年来,青岛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坚持集聚建设,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正加快建设;另一方面,坚持招才引智,2018年新增人才21.9万人,新增聘任院士4人,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人才工程人选453人,人才总量达到193万人。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基础为青岛市建设沿海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保障,青岛已具备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1)青岛市具有较强的创新基础力。青岛市现有国家部属高校3所、省属高校5所,国家驻青科研机构25家、省属科研机构6家,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智力优势。目前青岛市的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3以上,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教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国内唯一)和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城市,青岛市拥有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近年来,青岛市研发力量加快聚集,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9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92家(见表2)。
表2 2018年青岛市各类创新单元数量
(2)青岛市具有较强的创新投入力。青岛市不断加大科学技术投入,2018年财政科技支出45.1 亿元,同比增长 17.0%(见图1),占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比重的2.89%,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青岛市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也持续提高,重点用于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等,补助方式从原来的单一补贴转变为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政府买服务、后补助方式。其中,在高端创新资源的引进投入上,青岛市围绕“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4条主线加快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对高端研发机构给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图1 2016—2018年青岛市科技支出及占公共预算支出比例
(3)青岛市具有较强的创新产出力。2018年青岛市全年实现技术交易7 5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5.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23.0%,其中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18.2亿元,增长21.2%;全年有效发明专利26 267件,同比增长20.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8.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 088件(见表3);深海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完成6项,创下青岛市获国家奖历史最好成绩,在海洋领域打破了山东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空白,彰显出青岛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科技创新实力。
表3 2018年青岛市主要科技创新产出
图2 2016—2018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增长率
表3 (续)
(4)青岛市具有较强的创新持续力。近年来,青岛市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商务服务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的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3 112家(见图2),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城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超过成都、西安、宁波、厦门等城市(见图3);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 812家,“千帆企业”2 632家,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为全省14年来首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批准,并成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138家,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图3 2018年我国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5 青岛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
5.1 建设主线
面向前沿科学,重点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形成先进大科学装置群,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释放科教资源活力,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实施一批能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卡脖子”瓶颈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形成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打造面向现代海洋、生命健康、智慧生活、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开放性创新研发平台;创建综合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若干产业创孵中心,建立现代化产业培育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创新网络,促进成果就近转化,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如图4所示。
图4 青岛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线
5.2 创新要素布局
面向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三大建设目标,以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所和创新型企业等创新链不同环节主体的深度融合为依托,建设一批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前瞻性的研发活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在各类资源配置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如图5所示。
图5 青岛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要素布局
5.3 实施路径
(1)科教融合,聚焦优势,建设青岛西海岸综合性科学中心。依托中科院青岛科教园、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等科教资源,“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海洋系统模拟设施、航空发动机热物理实验装置、超算与大数据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海上综合试验场、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平台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青岛西海岸综合性科学中心,将青岛西海岸打造成综合性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2)拥湾发展,向海突破,形成若干个区域创新中心。依托环胶州湾地区,加快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深海与海工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崂山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智慧生活科技创新中心)、城阳区(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科技创新中心)、市北区(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市南区(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中心)、即墨区(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等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区域创新中心,拥湾发展,向海突破,形成多区协同的青岛科创湾。如图6所示。
图6 青岛市科创湾及各区域创新中心
(3)双核引领,七城集聚,打造科技创新城市群。发挥青岛市科技创新龙头作用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集聚作用及辐射作用,以现代海洋、生命健康、智慧生活、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重点产业发展为主线,航空航天等十大未来产业为支线,充分发挥青岛、济南两大副省级城市的引领作用,构筑区域性开放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辐射带动淄博、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滨州、泰安等城市,构建山东半岛城市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双核引领,七城集聚”的科技产业聚集区发展格局,支撑山东半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城市群。
致谢:感谢青岛市科技局吴绪永副局长、李天传副局长、崔麟处长,以及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李明处长给予指导和提供实地调研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