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扶贫答卷托起“稳稳的幸福”
2020-09-09
好风可借力,振兴正当时。古老的阳曲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个贫困村变成“小康村”,一户户贫困户变成“富裕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景象如同一幅锦绣画卷,正在广袤的阳曲大地上自由舒展……
科技新引擎 帮百姓“智慧”种地
“现在都用上了高科技,施肥、浇水全是机械化,省事多了。”白来宝是土生土长的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人,8月2日一大早他就在村里的葡萄大棚忙活起来,看着一串串新鲜欲滴的葡萄挂满枝头,白来宝对《科学导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地方旱得全靠天吃饭,哪能种下葡萄了,自从公司打上井,建起大棚,水也有了,啥也有了,今年大丰收了,你看咱们农人们都高兴的,葡萄长这么好,瓜果梨桃都挂果。”
位于太原市阳曲县泥屯河畔的万向农业科技园,就是白来宝所说的公司。在这块占地1200多亩的土地上,大棚连片,绿树成林,葡萄大棚里的早黑宝已经挂满了枝头。
走进鱼菜共生大棚,水美鱼肥,蔬菜连茬。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用养鱼的水浇菜,拿浇菜的水养鱼,循环使用,鱼菜共生。传统的水产养殖和无土栽培农耕技术完美牵手,种菜养鱼玩出的高科技也“藏”在这座有高科技基因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系统中。萬向农业科技园总经理贾连喜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从以色列引进的国际一流技术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养鱼的水经处理后用来种菜,蔬菜的根系为鱼塘供应氧气,同时还是天然的滤水器,使水质保持洁净,鱼和水互助共生。这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协同共生,达到了1+1>2的效果。”
“土技术员”成了“正规军”。55岁的周福生是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村民,因为心灵手巧、谙熟农技,成了村里人公认的“土技术员”。到科技园上班的一年多时间里,周福生过得很充实。“干的还是农活,却与以往不同,能够不断接触新技术、新品种,还会定期参加培训。”成为科技园“职业农民”的周福生向记者谈起了他最大的感受。
“生活变化太大了,现在自己能挣上零花钱,有保障的,每个月能拿到工资,而且还是高工资,一年比一年的工资高。”阳曲县东青善村村民范彩霞欣喜极了!正在园内忙活的范彩霞,负责管理的是阳曲县第一座薄膜智能连栋大棚。占地22亩的薄膜智能连栋大棚,采用了自动控制配电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光靠我一个人就能操作管理得了,可没想到科技的力量非常神奇,只要慢慢地学会了操作,一个人也能得心应手。”范彩霞向记者感慨道。
正如村民们所感受的,在科技园里,“农业”这两个字代表的,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农田和老玉米,而是琳琅满目的花园,是异域风情的果园,是兼顾亲近自然和舒适方便的田园生活,是可供游客休憩身心的栖息地,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美好家园。
耕耘“致富田” 助农民收获“幸福”
“粒小味甘营养全,老少皆宜独占先;淘尽沧海沙中见,帝王将相也垂涎”。说的是阳曲县泥屯镇泥屯村清风良业合作社的精品小米。种谷子是泥屯村农民祖祖辈辈的生计。但在前些年,村里谷子种植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老百姓生活依然依靠自产自销,种谷子的积极性滞后。自脱贫攻坚以来,阳曲县积极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4年我开始从事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了解到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地,是因为阳曲小米卖不出去,种地收入少,没有把阳曲的好东西推广出去。如果能够打开阳曲小米销路,就为阳曲人民作大贡献了。我就想或许我能做这件事呢!”8月2号,谈及合作社成立的起源,清风良业负责人吴翠萍向记者介绍道。
在县里50万元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吴翠萍和村里的几户贫困户一起登记注册合作社,“合作社规模有限,我们先保证泥屯村全部免费,再逐步扩大至全镇,尽可能地帮助农民。”吴翠萍说道。2018年5月,谷子种植开始,合作社免费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晋谷21号,每亩地半斤,共3000多亩。
“我经常带着自己的产品跑展销会,广泛打开销路。泥屯镇的小盆地气候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适宜谷子生长及营养成分积累,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关键就是要加大推广力度。”吴翠萍对于销售始终饱含热情。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产销服务,吴翠萍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走遍省城太原各个社区做现场推销。远赴天津、北京、武汉等地,参加农产品大型展销会,不断将清风良业系列小杂粮推出阳曲、推出山西、推向全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合作社清风良业商标成了品牌,小米、荞麦、高粱三种农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合作社积极推广的全膜双笼沟播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年年抗早、年年受旱的被动局面。
目前,社员种植面积2000多亩,带动泥屯镇2000多户农民增收。产、加、销一体化的销售形式,让合作社生产加工出来的“清风良业”系列小杂粮,创利润60余万元,成员的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以上。今年66岁的李秀珍由于丈夫有病不能干重活,儿子又是聋哑人,一家人的生活成了大问题,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一个月的收入两千元,这是我家原来一年的收入,我真的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李秀珍脸上满溢着喜悦之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还准备再扩建厂房仓储,准备把全泥屯镇的小米都帮老百姓销售出去,在5年之内实现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关于合作社未来的规划,吴翠萍充满信心。
从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模式,科技化的新农业让村民们告别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农民生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的路子提振了村民信心,增加了他们的干劲,让他们的日子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