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村:“微”经济筑小康路
2020-09-09
夏末秋初的岭头,黄土坡上挺拔的梨树上挂满了果,沉甸甸的谷穗也弯低了腰。“三晋微商第一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扶持村”“把小米卖向全世界”的标语挂在村头,家家门口贴着二维码。“网上”连“田间”,电商给岭头村的村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农民又是如何“接得住”这项新技能?8月21日,记者走进了梨花故里——武乡县岭头村,探访村民们的“触”网故事。
“bao you,包邮。”一大早,伴着院子里清脆的鸟鸣声,岭头村的村民郭晋平坐在书桌前开始学起了拼音。“我写不来字,学会拼音我就会打字,能跟客户沟通了,他们就买我的产品。”郭晋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说。
“操心种地、浇水,更操心粉丝涨了没有,流量也是农资。”郭晋平打开手机,时兴软件一应俱全。抖音上,一锅金黄的小米在火上咕嘟着,她饶有兴致地念起自创的广告语——“熬着稠,喝着香,看完赶紧买两箱”。打开郭晋平的微店,“货架”上摆着小米、核桃、酸枣面等十几种土特产,“疫情没影响订单,前几个月卖出500多单!”说着,武乡县蚂蚁到村农村物流服务中心村级派送站的工作人员上门来给郭晋平的包裹称重,打算帮她向外地发货。
今年快60岁的郭晋平直播卖货已经有4个年头,没念过几天书的她凭着顽强毅力坚持4年闻鸡起舞学拼音,为的是能把小米、核桃、酸枣面这些山旮旯里的天然有机宝贝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据郭晋平介绍,她仅去年就卖了1000多单,收入近10万元,很多人都成了她的忠实粉丝和回头客。
8月22日一早,在村头的地里,合作社的股东们正在直播采艾草茶,手机成了新农具,边直播边采茶,满山遍野的艾草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新宠”。“一亩艾草几万块,老乡们尝到了甜头。从2018年开始,村委联合县里的七禾农业公司建合作社建厂房,在荒山荒坡荒地上种艾草,老乡们手头的余钱、土地都可以入股,年底人均分红达到了4000多元。”合作社监理张成国说道。
沖洗、晾干、分拣……在岭头村便民服务站,张晓英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农产品。2016年底,张晓英参加微商培训后开了微店,从开微店到现在,销售额已突破5万元。村里一些还没有参加微商培训的村民,也让张晓英帮着在微店销售自家的农产品。“村委会把我们组织起来,我们可有信心了,好像有了大靠山似的,干什么也有劲儿也放心。因为村委会给我们做主了。”张晓英笑着说道。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补上物流断点,打通网络堵点。为了支持电商发展,当地政府修村路、通物流、架基站、安网线,村民们搭上了电商扶贫的快车。目前岭头村已经有微商100人,年销售额达到了100多万元,平均每人年增收4000元,不仅稳定脱贫,还实现了持续增收。“电商发展模式新、速度快、劲头足,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忻州市五台县游客薛建军除了观光赏景,更多的是取经。
从大字不识到制作视频,从锄草种地到直播带货,这种大反差和大变化的背后是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迈向殷实富裕的小康,岭头村还有长远盘算,“一方面丰富特优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加大电商微商培训力度,同时吸纳社会资源资本注入,扩大生产能力,拓宽市场渠道,让村民和山外世界充分对接,迈上幸福的小康路。”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