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社区视野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2020-09-09周清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7期
关键词:群体居民空间

王 燕,周清月,曾 杨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面临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多元的发展需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无论是从纵向空间还是横向空间或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再或从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具有多样性、交叠性和复杂性,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中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场所。通过可移动空间设计,服务社区居民,灵活应对各种需求,让邻里之间成为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赋予社区公共空间更加多元、立体的概念。

1 健康社区

健康社区需集合多项系统于一身。从社区建设物理层面来讲功能布局的科学性与流线路径的安全性和公共设施的艺术性是评价社区品质的三个重要维度。

1.1 功能布局的科学性

楼栋之间纵横排列注意围合有度,便于通风散热。楼宇间享有配套的绿地交互空间,聚集型功能场所组团立体化,增加清洗设施,既便于服务管理,又提升用户的舒适度,使居民产生良好的空间归属感[1]。

1.2 流线路径的安全性

安全的步行环境、通畅的行车交通、高效的后勤服务是健康社区的居住保障。进入社区,从入口、地库入户、入户大厅、候梯大厅、后勤通道、物流集散等多动线交叠的路径,应分区细化并标准化管理,尤其在防疫期间,可以通过有效、有序的防控来避免交叉感染等潜在危险。

1.3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

邻里交往,娱乐互助活动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具有设计品位的公共设施其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融入环境中亦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可以吸引人群的聚集交流,愉悦身心,亦可以提升居民对美好生活质量的追求。

除了上述的三个重要维度,还有许多方面成为健康社区的影响因素,如绿植的配置与卫生环境的保护等等,社区居民应与物业管理人员一起协同合作,共创健康社区[2]。

2 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一场疫情的到来,社区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阶段中未考虑到的问题一个个暴露。多年不变的社区服务模式无法应对变化的需求。公共空间单一、设施利用率低下、功能性配套设施不足、维修及保养服务跟不上、覆盖用户的便利度不够等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与变化的多元需求。

2.1 公共空间功能单一

社区公共空间功能较单一,往往难以满足不同人群同时使用需求,导致居民使用热情的退减。相邻社区公共空间功能重复出现,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2.2 设施利用率对低下

部分社区会将公共空间及设施通过亭子、长廊等形式安排在楼栋之间。这种类型空间会产生日照不足且观察视线受阻,白天在光线清晰的情况下尚可出行,但夜晚由于照明较弱容易识别不清而产生危险。尤其在阴雨天气,蜿蜒小道给弱势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

2.3 功能性配套设施不足

公共设施布置与人口比例需求配比不足。如儿童游乐器材周边应设置休息座椅或配置老人健身器材,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混合需求,智能搭配。增设雨棚等设施,满足在阴雨或日晒天气的外出需求。但是目前的公共空间设施没有整合全龄段结构需求,布局较为单一,导致居民的活动受限。

2.4 维修及清洁服务跟不上

部分社区物业服务存在懈怠,导致公共设施维修滞后,如亲水平台的防腐木条、儿童攀爬设施等,需要不定期的检查、加固、并更换,否则存在隐患。在人群聚集公共开放区,应设置清洗设施,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

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需要优化调整人与空间的需求关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整合利用有效空间,达到互动、健康、智能、生态[3]。

3 使用人群细分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提供给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的,在室内或者室外空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体,力求延续邻里情感、互助共存,全龄良性交往。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以及使用人群细分,归纳出如下几类主要使用人群。

表1 空间尺度需求

3.1 幼儿群体

幼儿对社区空间中的活动场地要求不高,需要依赖于监护人的监督与照看。在幼童玩耍的时候,家长会在他们周围自然而然的聚集起来交流关于孩童的教育经验。幼童的出现可以间接的增强家长们交往的愿望,有助于提高交往行为质量,增进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区中,幼儿虽不是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主体,却是促进其他人群主动交流和交往的“媒介”。

3.2 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

这部分人是社区住户中较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性别有了一定的认知,会偏向于同性的娱乐游戏,对场地要求较高,活动参与有规律和规则,容易形成可视的活动圈,辨识度非常高。其中学龄前儿童因自主认知不断提高,具有探险精神,在社区内活跃程度较高,一般需要家长陪同,容易聚集人气,是点燃社区气氛的“火种”。学龄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因为学业原因,主要活动时间选择在放学后及周末时间,社区的娱乐场所是他们的主场,成为社区空间的“风景”。

3.3 成年人群体

成年人群体因为工作的原因,在社区内有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有一定要求。主要活动表现为休闲及健身等,比较容易参与熟人社交。

3.4 退休人员及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是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最高的群体,也是最主动热情的群体,对公共空间的依赖性较高。邻里关系联系紧密,热衷于参与社区活动,希望自身价值被认可。

根据上述四大类人群在公共空间交往方式和活动规律,合理分析社交行为与距离,发现人们对公共空间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并且突破传统的“绿地”“运动器械”等单一静态模式,转而关注灵活多元的公共空间。根据活动行为分析出三种基本空间尺度,在此基础上水平叠加可以创造中型、大型的活动场所(见表1)。

4 可移动活动空间设计

可移动活动空间,可以被移动到不同的社区用于不同的用途,或者被分解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易于组装和拆卸,部件轻便紧凑,便于经济运输。目前可移动组件基本由用液压桅杆、气模、帐篷、集装箱体、改造车厢、木以及金属专业型材等形式构成[4]。

本文中讨论可移动活动空间采用平行四边形原理铰接,伸缩灵活性强,透明牛津布覆盖加镁合金等高强度材料制成的模块化空间框架体系,安装拆卸更加简易[5]。通过单体展示、小群体优化、集群共享的搭建模式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4.1 单体展示

传统社区公共空间是多功能的综合体,从居民的设施利用情况来看,很大程度上存在自我依赖特征[6]。单体可移动空间属于独特的受控环境,具有较好的集聚效应,致力于创造高度个性化的、感官的、物理的和情感上的回应,小且灵活的单元展示无疑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射灯,成为全场焦点。单体展示主要以K歌房、直播间、阳光房、健身房、学习室等功能出现,打破传统的空间认知,以直观、快捷的方式为居民提供1~2人的微小社交空间。在非常时期,此空间可设在每栋住户入口处,化身成消杀通道,对进入者进行初步的杀菌消毒,最大化的保证社区的安全。

4.2 小群体优化

通过单体模式的叠加优化,衍生出满足四至六人使用的智能空间,实现多业态植入。小群体优化属于友好的温馨环境,具有良好的亲民效应,致力于解决生活难题、拉近相互距离、培养兴趣、提升文化涵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精神需求。小群体优化的空间展示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大厅吊灯,具有凝聚作用,满足看与被看的需求[7]。主要以技能交换室、花房、共享书屋、棋牌室、交流亭、童趣休闲、宠物角落、小型展览、售卖等功能出现。

4.3 集群共享

城市规划建设中,每个社区通常处于独立状态,很难与周边社区产生关联。通过集群共享的搭建模式,供多人使用,可移动活动组件的排列组合重构,适合举办一定规模的文娱活动如七夕茶话会、端午节百家庆、中秋节赏灯猜迷、社区二手交易等等。集群共享的空间展示是社区公共空间的灯带,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和社区的贴心。因需要较大场地,可以衔接社区与社区间的共享地带[8],打破现存利用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达到居民-活动-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生活圈共享。

可移动活动空间设计注重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拓展艺术与空间和行为的新视野,结合社区地块实现移动共享,传达区域文化价值并增强社区认同感,通过应对各种非常情况推动和谐友善的社区公共环境,有效实现公共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9-10]。

5 结语

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将可移动活动模块引入社区公共空间,从全新的视角思考轻社区理念,强化互动参与性,最大化空间利用率,避免资源重复浪费,从小功能群落到大面积集中,更注重住户实际使用的灵活性,创造更适合社区邻里交往、家庭互动的共享场所,构建新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多方共同参与建设机制。疫情之后,人们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进入一个全新层级,社区如何更好的服务居民,如何在群体和个体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是后疫时代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群体居民空间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创享空间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台居民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