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巢老人”医养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以松阳县三都乡为例
2020-09-09周李宁许佩瑶
周李宁,许佩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0000)
对医养结合的理解,首先要明确“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在乡村,老龄化渐渐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年轻人口向城市流动,“空巢老人”的养老健康问题成为大家关注并急于解决的现状。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多数为居家养老和少数的机构养老[1],不到20%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而现在大多养老院仍是以“养”为主的敬老院模式,存在医养脱节的状态,并没有结合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机构和养老金融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不能满足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增长的具有保障性的养老需求。部分养老机构还存在半居家模式,只是包含了吃行等方面,如社区开设的爱心食堂和活动中心,只提供吃和娱乐部分[2]。所以,针对医养分离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关于医养中心的设计应如何在满足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结合医疗服务,尤其重点提高关于医疗诊治方面的服务质量,改善现阶段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实现老人"一边养老一边医疗"的愿景,是本此课题研究的重点。
1 乡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模式
以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为例,我们前期通过田野调查法,走访了60周岁以上的低、中、高龄之间的老年群体,对其职业、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了收集和分析。三都乡全乡老人有751人,而空巢老人有350人,占总人口数的46%。其中,70岁以上的中高龄老人占65%,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而中高龄老人群体里也存在能够完全自理、半失能和完全失能三种类型。通过统计得出“空巢老人”中,60-70岁的低龄老人存在照顾性需求,比如做饭洗衣等方面;而70-80岁老人存在护理性需求,如照顾日常起居生活;最为需要医疗性需求的是大多行动不便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通过调查统计,可将老人独居生活的主要养老需求梳理为三点:交友、生活和就医。
1.1 交友需求
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的形式,梳理了当地老人的现状问题,得出老人不仅在生理上存在健康问题,还在心理方面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问题。大多数空巢老人都是由于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不在身边,长时间的孤独感导致老人对于与外界的交流需求增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老人心理急迫感和焦虑感的加强,需要外界的开导和家人的陪伴。而一小部分空巢老人直接由于失独而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我们通过问卷得出七成以上老人希望能去养老中心,是因为想为子女减少负担,而近5成的老人是由于失去配偶或家属而希望能去养老院度过余生。
1.2 生活需求
针对三都乡周边环境的考察,主要分为交通、气候和植被等方面。在交通上,三都乡距县城15公里,全乡共有18个以行政功能为主的村落,36个以农业为主的为社会管理型自然村,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全乡平均海拔518米,以山地为主,村落呈阶梯状分布。由于三都乡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发展情况,导致当地居民居住环境差,房屋结构简陋,仍属于泥瓦房为主,大多属于危房。在气候上,考虑到南方多雨多涝的天气导致泥石流灾害频发,存在居住安全隐患,因此在关于此地医养中心设计中也必须考虑和避免安全问题。在植被上,由于地处高山,当地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考虑到半失能老人的饮食不便问题,需要结合养老中心提供饮食安排。
1.3 就医需求
三都乡现存的养老机构只满足对老人“养”的需求,只包含了老人的衣食住行方面,而在医疗方面,只有当地卫生所,卫生条件简陋,并且地处位置与养老院隔开,“医”和“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关于空巢老人的就医问题难以解决。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导致老年人每次生病都不能及时去医院就诊,只能在家自己抓草药吃,而大多数“空巢老人”就由于小病不就医,大病就医不及时而产生健康方面的严重后果;而另一方面,三都乡位于中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冬温夏热,是典型的南方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导致老年人患风湿病和关节炎的几率变高,往往陡峭的山坡导致老人行走不便,容易摔倒,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
图1 起居室设计效果图
图2 走廊无障碍设计效果
2 空间尺度与功能布局
针对三都乡医养中心的设计,我们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把项目地址选在上庄村,一方面该村处于三都乡的中心地段,离邻村近,交通方便,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优良,符合养老居住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受山地地形的限制,医养中心呈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和医疗养护四个功能区块。“医养中心”设计的关键在于养老和医疗功能的结合,从而实现在养老建筑中可以满足医疗需求,在医疗机构里可以照顾养老需求。通过在养老机构中增添医疗功能,提供医疗就医、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满足养老休闲娱乐等功能一体化[3]。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建造适宜乡村“空巢老人”居住的医养中心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2.1 舒适性
从色彩和选材角度出发,考虑到独居老年孤独的缺失感,所以色彩以温和的黄色调为主[4]。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黄色调会使人内心稳定安逸,更能塑造医养中心的氛围(图1)。从老人生理状况来看,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老人视觉感官的衰弱,所以在色彩选择上需要饱和度高的颜色来辨析,而明黄色在视觉环境上迎合了老年人的视觉节奏。在选择材料上因地制宜,选择当地人最为熟悉的竹子和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元素,利用自然,融入自然,室内多自然植被装饰,增加人与自然的贴近度,满足老年人对于环境的视觉观赏性及心理舒适度的需求,塑造绿色生态养居空间。当地冷闷潮湿的气候环境容易诱发多种老年疾病,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考虑老人对环境光和热的需求,可以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并设计露台,起居室的设计与庭院相连,一方面满足老人因年老怕冷需要晒太阳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通风度要求,避免梅雨季节带来潮湿的室内环境。
2.2 安全性
由于老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精神系统的弱化导致行动迟缓,反应度不够灵敏,对外界的适应度也减弱[5]。所以在空间尺度的划分上,用了方正的长方形体块,避免异形空间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而且方便快捷容易识别,区块连接直接简单,利于老年人通行寻找。在功能布局上,参照了“四合院”式的布局,娱乐空间、休息空间、医疗和办公空间围绕中间庭院设计,按照就近原则,方便老人交流沟通,合理科学化布局。空间的无障碍化设计避免了斜坡,高低落差等危险空间,走廊足够的宽度能让半失能老人乘坐轮椅自由通行(图2)。建筑共两层设计,除了传统的楼梯外,还有电梯搭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并在走廊墙面和卫生间等地方安装长扶手和紧急按钮等装置。楼梯也有两部分设计,设置了消防通道,满足了安全需求。医养中心最为重要的医疗部分,也选择靠近老人起居室。“四合院”式的设计能最大缩短各个功能区块之间的距离,为“养+医”二者提供便利,使之更好的结合。
2.3 交流性
在问卷调查中45%的老人希望能让老年生活有趣而不孤单,23%的老人因为长时间独自在家产生了空虚感,希望能去养老院,心理学分析得出长时间的交往缺失会导致老人产生自言自语、抑郁和老年痴呆等倾向的精神疾病。“空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需要与外界的交流和交往来治愈,这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医养中心的“情感设计”也是设计的重要所在[6],首先在空间分布上尽量贴合老人交友的动线需求,一般老年活动喜欢以群体活动为主,如广场舞、下棋等,所以各功能区块之间的流线呈“回”字分布,其次由于群体性聚集的活动较多,所以对于空间容量的需求也变大,对视野的要求需要满足开阔性和包容性。休闲空间占总体面积的近30%,包括了餐厅、健身区、娱乐区等休闲区在内,满足人际交往和娱乐活动等功能。不同年龄的老人对于娱乐休闲的需求不同,所以在娱乐区域里面包含了茶室、书吧、棋牌等活动,照顾到老人日常娱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7]。
2.4 养老性
建筑的“养护单元”设计以养为基础,以医为核心,其中“医疗单元”是整个养老系统的核心区块,是满足长期养老健康需求的重要部分。针对老人的介护性需求和治疗性需求,需要多功能化发展。就医疗部分而言,不仅仅是就医的方面,还有疗养的部分,其中疗养需要包括保健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其中包括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和半失能老人,他们大多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等慢性病为主。医疗空间内包含了卫生保健和康复护理两个最为基础的功能,除了物理诊疗室外,还添加了心理疏导室,减少空巢老人因失去与外界的交流而患上老年痴呆的几率,解决了小病不能随时就医,大病就医太迟的困扰。在建筑整体空间占比上,40%的空间给了医疗区域,让医疗设备全方面涵盖老人就医需求。首先在住行和医疗方面达到了融合,参考了医院的设计,在起居室放置医疗箱,在卫生间、餐厅、活动场所等区域也设计了紧急呼叫护理人员的按钮,防止突发性状况。其次医养系统内融合大数据和互联网+功能,在办公系统内加入了老人历史就医档案,实行一人一护制,满足医护人员随时查询和跟进老人的身体状况,以便能够及时地关注照顾老人的身心健康[8-9]。最后设计了健身和活动区域,满足老人对于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而产生的锻炼需求[10-12]。
3 结语
针对医养中心的空间设计概括,就是要从老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根本出发,兼顾舒适性、安全性、养老性和交流性,在“养”的同时能满足“医”的需求。养老、孝老、敬老一直是我们长期以来推崇的,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要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促进建设以“医”为基础,以“养”为核心的医养中心,改变以往的传统“养”为中心的养老院模式,是符合当下农村发展现状和“空巢老人”老龄化需求的,乡村“医养中心”的建设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独居无人照料的困境,满足老人所养无忧、所医无难、所乐无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