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不同部位红外温度计体温测量值的比较研究

2020-09-09刘雨薇龚仁蓉许瑞华李远霞李卡

护理学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颞部耳道前额

刘雨薇,龚仁蓉,许瑞华,李远霞,李卡

发热是许多流行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在SARS、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均建立了发热筛查制度,以初步识别发热患者、控制疫情传播[1-3]。红外温度计是目前常用的非接触式发热筛查工具[4]。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筛查人员使用手持红外温度计选用监测点不一致的现象,如测量额头、颞部、颈部等,尚无足够证据支持不同监测点的体温是否存在差异。故本研究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量并比较人体头颈部不同体表位置的温度,以期为临床选择体温测量部位与工具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便利抽样,连续纳入2020年2月10~14日本院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择期手术;②住院24 h内曾有发热记录;③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测量前30 min内进食、饮用热水、局部冰敷或运动锻炼;②急诊、神经外科手术;③体表温度无法测得(如覆盖敷料)。共纳入患者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6~72(44.30±15.06)岁;胆道结石15例,胃癌17例,结直肠癌14例,肝癌12例,胰腺癌10例,烧伤8例;体重指数23.01±3.08;腋温≥37.5℃30例。

1.2方法

1.2.1体温测量方法 本研究为自身同期对照设计。①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量。选用深圳爱立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持非接触红外额式温度计(型号:AET-R171,测温范围为32.0~42.2℃,准确性±0.2℃)测量同一患者前额正中、颞部、颈部正中、颈部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动脉搏动处)、眼内侧角(眼内侧角与鼻根部之间的眼眶内上部区域)、耳道、耳垂后(耳垂后下方凹陷处)7个体表标志点,测量前温度计及测量对象均在稳定的温度环境(22~24℃,湿度30%~40%)中停留30 min以上,保持患者测温局部皮肤清洁无汗,避免伤口或瘢痕部位,避免头发或衣物遮挡;测量时对准局部皮肤,分别间隔距离1.5 cm、5.0 cm,按下测量按钮待蜂鸣声响后读数。②水银体温计测量。同时以玻璃水银体温计(重庆日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使用前放入恒温水箱进行校正,若与高精度水温计差值大于0.2℃则不予使用)测量腋下温度作为对照。测量前将汞柱甩至35℃以下,擦净患者腋下汗液,将水银体温计金属端放入腋下,嘱患者保持屈臂过胸姿势5 min后由研究者读取并记录数值。测量时间为当日10:00与16:00。所有测量均由2名研究员同时进行,1人测量,另1人读数并记录。每例患者每一部位均连续测量3次,记录平均值。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间隔1.5 cm与5.0 cm测得体温是否存在差异。经方差齐性检验,本研究测得7个体表位置温度总体比较方差不齐,故采用多组配对设计的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温度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调整显著性值[5]。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不同体表位置及测量间隔距离温度的测量结果 76例患者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7个头颈部体表位置温度有效数据1 064个,采用玻璃水银体温计测得腋窝温度有效对照数据76个。不同体表位置及测量间隔距离温度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体表位置及测量间隔距离温度比较

2.2不同体表位置温度与腋温比较 以腋温≥37.5℃作为判断发热的标准[6],将患者分为发热组与正常体温组,取两个距离测得体表位置温度的平均值与腋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正常体温组前额、颞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热组前额、颞部、颈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表2。

表2 头颈部不同体表位置温度与腋温比较

3 讨论

3.1前额、颞部温度与腋温差异较大 由于暴露面积大、便于测量,前额、颞部是目前我国进行发热筛查常用的测量部位[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温度恒定的室内环境下,7个体表位置中前额、颞部体温低于其他部位,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体温正常者测得前额温度与腋温差异较小(0.15℃),但是对发热患者测得前额温度与腋温平均差值可达0.62℃,提示测量前额温度进行发热筛查可能遗漏发热患者。田永明等[8]研究发现,对于体温≥38℃的发热患者,前额温度可低于腋温1℃,不建议对发热患者测量额温;Liu等[9]在户外条件下使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前额温度比鼓膜温度低0.81℃,以前额作为发热筛查部位对判断发热的敏感度较低。此外,本研究中对发热患者测得颞部、颈部体温也与腋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上结果提示,对于非发热患者,测量头颈部不同体表位置的温度差异不大;但是对于发热患者,测量前额、颞部、颈部等部位均会不同程度地低估患者体温,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更好的体温监测部位。

3.2眼内侧角、耳垂后与腋温相差较小 本研究中眼内侧角、耳垂后温度较为接近,与腋温平均差值相对较小(发热组0.23~0.30℃,均P>0.05),可能与眼内侧角与耳道后的皮下组织较薄有关。郭振华[10]对头颈部的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眼眶内上部区域无皮下脂肪组织,在面部热排放量最高,在内眼角处覆盖隔热材料后测得体温与肺动脉温度仅相差0.34℃;Ng[11]对头颈部的红外热成像扫描同样发现,内眼角与耳蜗温度差值较小。耳垂后的皮下组织较薄,且有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在此通过[12]。本研究使用的爱立康红外温度计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出,如测量额头不便,可考虑测量耳垂后温度作为参考;田永明等[8]使用的DT-9906H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的使用说明书同样指出,测得额部温度或耳垂后温度相当于腋窝温度,该研究发现对于体温在37℃以上者,腋温>耳垂后温度>额温,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眼内侧角与耳垂后也可作为体温监测点。

3.3耳道温度与腋温最接近 本研究中采用手持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耳道温度与腋温差值最小,稍高于腋窝温度,提示以耳道作为发热筛查部位可能有助于提高发热筛查的准确性,而且以耳道作为测量部位有助于测量人员避免直接面对被测者。一项在SARS期间开展的研究[9]表明,使用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耳道温度比前额温度更接近鼓膜温度,以鼓膜温度≥37.5℃作为判断发热的标准,以耳道温度判断发热的假阴性率低于前额(耳道17.3%,前额82.7%),且该研究在户外条件下进行,故作者提出耳道是比前额更加可靠的体温筛查部位。Chan等[13]同样发现,采用耳道温度比额头温度判断发热敏感度更高(67.0%,4.0%)。但是使用耳道作为发热筛查部位的缺点在于耳道面积小,不易瞄准,且有头发覆盖时测量不便,需要在测量体温时注意测量方法。

3.4间隔5.0 cm测量体温较为适宜 本研究中红外温度计分别与皮肤间隔1.5 cm、5.0 cm测得两组体温结果显示,7个体表位置中,前额、颞部、颈部等6个部位在在间隔1.5 cm与5.0 cm测得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测得耳道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远距离情况下可能因未瞄准耳道造成测量误差;考虑到实际差值较小(0.10℃),且在本研究使用的非接触红外温度计可允许的波动范围0.2℃以内(参考产品说明书),因此体温差值无临床意义[14]。由于间隔1.5 cm进行体温测量容易造成体温计与测量对象直接接触,存在交叉传播风险,故间隔5.0 cm是更加安全、可靠的体温测量距离,但在测量耳道温度时可在不接触被测者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测量距离。

3.5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不同厂家与型号的红外温度计可能准确性存在差异[15],本研究仅采用一种设备,外推性可能受限,但本研究的目的也并非比较不同设备的准确性。其次,本研究仅在室内环境进行,不同季节的室外环境可能会对体表温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7]。再次,人体的体温每天会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需要未来研究进行重复测量,以验证本研究测量得出的温度差异是否稳定存在。最后,本研究记录数据取连续3次读数的平均值,但对于儿童、免疫力低下等患者,未来研究可尝试记录3次测量的最高值。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耳道温度比前额、颞部、颈部温度更接近腋温,推荐在发热筛查时以耳道作为测量部位。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与体表皮肤间隔5.0 cm测量体温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接触风险,但测量耳道时可适当缩短测量距离以便瞄准。

猜你喜欢

颞部耳道前额
蚊虫入耳怎么办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道冲洗与硼酸滴耳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聊一聊颞部自体脂肪填充方法那些事
简单搓搓可养生
C臂机联合颞部微创切口在颧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内窥镜辅助中面部提升术的颞区解剖学研究
异物进入耳朵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
魔法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