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采空区遗煤自燃极限参数变化及危险区域判定
2020-09-09章飞
章 飞
(1.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7; 2.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37)
煤矿开采方式是影响煤炭自燃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下分层综放开采方式时煤炭自燃危险性愈发突出[1],易发生二次氧化[2];下分层巷道破碎导致漏风情况复杂,发火范围大且难以被准确预测[3];下分层撤架时间长,采空区遗煤易蓄热自燃;上分层隐蔽火源极易落入下分层采空区,尤其是后刮板输送机和上隅角附近[4],易导致瓦斯或煤尘爆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可见,特厚煤层下分层综放开采技术使得煤自燃的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加大。
目前国内外相关人员主要依据采空区温度及氧气体积分数实测自燃“三带”[5]。诸多学者提出了划分自燃“三带”的临界温度值和氧气体积分数参数[6]。秦荣宏等[7]以O2和CO体积分数为指标,针对孟巴矿划分了下分层遗煤自燃危险范围;张辛亥等[8]研究了厚煤层分层采煤过程中采空区自燃“三带”;邓军等[9]研究了厚煤层下分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的自燃因素;张检波[10]分析了下分层回采时导致煤自然发火的因素;贾航[11]通过绝热氧化实验,对煤氧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表明再次氧化时煤的升温速度会有所提升,且更具有自燃倾向性。
笔者通过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分析下沟矿4#煤层煤的自燃氧化特性和极限参数,根据现场气体监测数据分析判断下沟矿ZF1801工作面在末采期间上、下分层采空区遗煤的自燃危险区域,对类似条件下采空区自燃火灾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工作面概况
下沟矿ZF1801工作面采用下分层综放开采方式开采,主采4#煤层,采厚为12 m,煤层结构简单,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28 d。工作面平均风量为1 026 m3/min,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2.79 m3/min。工作面倾向长度为91 m,走向长度为1 040 m,距终采线65~580 m的实体煤上方依次回采了C1805、C1803、C1801共3个高档普采工作面。下沟矿ZF1801工作面巷道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下沟矿ZF1801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
ZF1801工作面开采至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下方后,CO气体浓度出现异常,在回风巷内CO的体积分数持续升至(160~344)×10-6,工作面 31#支架前CO体积分数高达112×10-6,上隅角CO体积分数高达(83~226)×10-6,表明ZF1801工作面在末采期间防灭火形势十分严峻。
2 遗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
2.1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系统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动态配气系统、温度控制及测量系统、煤样氧化燃烧装置、定量取样系统、气相色谱仪和数据处理系统。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
1—三通阀门;2—流量计;3—气阻;4—稳压阀;5—干空气瓶;6—氮气瓶;7—充气罐;8—稳流阀;9—压力表;10—温控仪;11—净化管;12、13—热电偶;14—氧化炉;15—样品管;16—温度记录仪;17—气相色谱仪;18—定量取样器;19—时间延迟器;20—色谱仪;21—甲烷转化炉;22—数据处理终端。
2.2 实验条件及过程
实验煤样取自下沟矿4#煤层新暴露的煤壁,密封后送至实验室。称取100 g粒度小于0.15 mm的煤样,在温度80~85 ℃条件下真空干燥后脱气至 13 Pa 以下,再持续干燥6 h。用SDTGA5000a工业分析仪对煤样进行工业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4#煤层煤样工业分析数据
实验时取1 g煤样放入样品管中,连接、检查气路后在充气罐内配制O2体积分数为21%的混合气体。打开充气罐阀门,将气压调至0.1 MPa、供气流量100 mL/min,利用温控仪将氧化炉温度控制在30~360 ℃。控制30~80 ℃阶段的升温速率为0.5 ℃/min,80~200 ℃阶段的升温速率为1.0 ℃/min,200~360 ℃阶段的升温速率为2.0 ℃/min。利用定量取样器每隔10 min采集1次气样。
2.3 遗煤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变化规律
在煤氧化自燃过程中,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是衡量煤自燃能力的重要指标[12-13]。根据文献[14]给出的煤样平均耗氧速率公式计算出4#煤层煤的耗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拟合曲线符合高斯型函数,如图3所示。
图3 煤的耗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由图3可以看出,在温度为30.00~410.56 ℃时,煤的耗氧速率随煤温升高呈指数增长;在温度为 30.00~200.00 ℃时,耗氧速率随温度缓慢升高,此时处于缓慢氧化发展阶段;当温度超过200.00 ℃时,耗氧速率几乎直线攀升,煤进入加速氧化阶段并发生自燃;在温度为410.56 ℃时,耗氧速率达到峰值8.45 mol/(m3·s),煤自燃最为激烈;当温度继续升高时,耗氧速率逐渐降低。
根据键能守恒原理[15-16]建立的煤氧化放热强度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4#煤层煤的放热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同样对其进行高斯拟合,其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煤的放热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由图4可知,煤的放热强度与耗氧速率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温度为30.00~200.00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氧化放热强度缓慢增加;在温度为200.00~440.47 ℃时,放热强度呈线性骤然上升,在440.47 ℃时,放热强度达到峰值16.56 MJ/(m3·s);当温度超过440.47 ℃时,放热强度逐渐减小。
2.4 遗煤自燃极限参数
满足煤自燃的外界因素极限条件被称为极限参数,主要包括[17]:最小遗煤厚度hmin、下限氧体积分数Cmin和上限漏风强度Qmax。松散遗煤发生氧化自燃的极限条件为[18]:
(h>hmin)∩(C>Cmin)∩(Q (1) 式中:h为采空区遗煤厚度,m;C为采空区遗煤内氧的体积分数,%;Q为采空区漏风强度,m3/(m2·s)。 1)最小遗煤厚度 最小遗煤厚度hmin主要受煤氧化放热强度、漏风强度和温度影响[19]。设采空区遗煤产热速率与放热速率处于动态平衡,最小遗煤厚度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ρg为空气密度,kg/m3;Cg为空气比热容,J/(g·℃);q(Tm)为温度Tm时煤氧化放热强度,J/(m3·s);Tm、Ty为采空区遗煤、岩体温度,℃;λm为遗煤导热系数,J/(m·s·℃)。 下沟矿ZF18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平均孔隙率取0.46,遗煤导热系数为0.092 J/(m·s·℃),冒落煤岩温度取25 ℃,空气密度取1.196 kg/m3,4#煤层煤的密度为1 460 kg/m3。将实验数据代入式(2),可计算得到不同温度和不同漏风强度条件下的最小遗煤厚度,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最小遗煤厚度变化规律 由图5可知,最小遗煤厚度随漏风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但随采空区遗煤温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遗煤温度在90 ℃时其值达到最大。 2)下限氧体积分数 下限氧体积分数Cmin主要受煤氧化放热强度、遗煤厚度、周围散热条件和煤岩体原始温度影响,其计算公式为[20]: (3) 式中C0为标准氧体积分数,取值为21%。 取采空区漏风强度Q为0.02 m3/(m2·s),将实验数据代入式(3),可计算得到不同温度和不同遗煤厚度条件下的下限氧体积分数,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下限氧体积分数变化规律 由图6可知,下限氧体积分数随遗煤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当遗煤厚度为0.2 m,遗煤温度为90 ℃时,下限氧体积分数为28.21%,已超过新鲜空气中的氧体积分数。故该情况下采空区遗煤厚度小于0.2 m时不会发生自燃。 3)上限漏风强度 上限漏风强度Qmax既受煤氧化放热强度的影响,又受煤体和风流温差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21]: (4) 将实验数据代入式(4),可计算得到不同温度和不同遗煤厚度条件下的上限漏风强度,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上限漏风强度变化规律 由图7可知,上限漏风强度随遗煤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遗煤厚度一定,遗煤温度为90 ℃时,上限漏风强度最低。经过计算,当遗煤厚度为0.08 m,温度为90 ℃时,漏风强度为负值,此时遗煤氧化所产生的热量已全部散失,遗煤不会升温自燃。 为尽早预报采空区遗煤自热状况,在ZF1801工作面距终采线100 m时,加强气体监测。通过束管对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气体进行监测。ZF1801工作面进入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后,通过在两巷顶板及煤壁向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施工钻孔取样监测。ZF1801与C1801工作面采空区监测点位置如图8所示。 (a)ZF1801工作面采空区监测点布置 根据ZF1801工作面采空区进回风束管气体监测数据,得到ZF1801工作面采空区不同深度条件下O2与CO体积分数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 (a)O2体积分数 从图9(a)可以看出,随着ZF1801工作面推进,O2体积分数在0~10 m和100~180 m内缓慢变化,在10~100 m内O2体积分数迅速降低。在ZF1801工作面采空区进风侧55 m处O2体积分数已降至18.00%,在145 m处仅为3.79%。在回风侧125 m处O2体积分数降至3.07%。 从图9(b)可以看出,在ZF1801工作面采空区 0~20 m和150~180 m内的CO体积分数变化不大;在20~150 m内随深度增加CO体积分数先升高后降低,在70 m处达到最高;进、回风侧CO体积分数分别为71×10-6、142×10-6,说明采空区中部存在煤自燃危险区域。整体上回风侧CO体积分数约为进风侧的2倍,这是因为回风侧漏风速率小,煤氧化产生的热量便于积蓄,从而加快了煤的氧化反应。 通过ZF1801工作面两巷的上分层钻孔气体监测数据,得到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不同深度条件下O2与CO体积分数变化情况,如图10所示。 (a)O2体积分数 从图10(a)可以看出,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距工作面越近O2体积分数越大,由进风侧向回风侧靠近O2体积分数逐渐降低,进、回风侧O2体积分数最高分别为18%、12%,这是由于进风巷风量大,上下分层采空区沟通,ZF1801工作面顶板破碎,新鲜风流由进风巷流入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所致。 图10(b)则显示出上分层工作面采空区CO体积分数普遍高于下分层,最高可达450×10-6。在两巷上方,距工作面越近CO体积分数越高,工作面前60 m高于200×10-6,因此该区域应作为防灭火重点区域。未采实体煤上方采空区CO体积分数在工作面前20~60 m内较高,尤其是回风侧30 m处,其平均值达250×10-6,应加强防灭火措施。 通过O2体积分数测算法计算采空区漏风强度,计算公式如下[22]: (5)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4#煤层的煤在25 ℃的耗氧速率为4.832×103mol/(cm3·s),结合实测O2体积分数和埋深计算出上下分层进、回风侧采空区的漏风强度,其变化情况如图11所示。 (a)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 由图11(a)可知,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进风侧漏风强度大于回风侧,并随着深度增加漏风强度逐渐减小,进、回风侧漏风范围分别为0~80、0~40 m,因此应在进风侧前80 m范围内采取封堵措施,以减小采空区漏风强度。 由图11(b)可知,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强度较小,漏风强度随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工作面前方20 m范围内漏风强度最大,此范围内应力集中且煤体破碎,是主要的供氧通道。 由于ZF1801工作面上下分层会发生物质、能量的扩散和交换,故存在2个自燃危险区域。根据文献[6]的划分方法,对上下分层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进行划分,进而判定ZF1801工作面回采时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点。通过下沟矿4#煤层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和对遗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分析,得到不同遗煤厚度h、下限氧体积分数Cmin和上限漏风强度Qmax,结果见表2。 表2 采空区遗煤自燃极限参数 现场实测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平均厚度为1.4 m,两巷侧为2.0 m;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平均厚度为1.0 m。根据遗煤厚度、氧气体积分数和漏风强度,结合4#煤层在不同遗煤厚度条件下的下限氧体积分数和上限漏风强度,计算出ZF1801工作面采空区危险区域的关键点,从而确定遗煤自燃危险区域。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如图12所示。 图12 上下分层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 从图12可以看出,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进风侧43~145 m,宽102 m;回风侧20~125 m,宽105 m;采空区中部43~122 m,宽79 m。表明自燃危险区域在进风侧的范围广,在回风侧距工作面最近,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多,更有利于遗煤氧化蓄热。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中部最广,范围为20~80 m,宽60 m;在两巷侧距工作面最近,范围为0~40 m,宽40 m,一旦出现遗煤二次自燃现象,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隐蔽火源可能落入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不利于工作面安全生产。 由图12可知,上下分层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Lmax为105 m。采空区O2体积分数平均值为13.09%,则实验值与实测值相似系数τ为1.6,4#煤层在25 ℃时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τmin为 28 d,ZF1801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6) 因此,当ZF1801工作面推进速度低于2.34 m/d且停采28 d以上时,采空区遗煤可能发生氧化升温,存在自燃危险性,应严格控制ZF1801工作面的推进速度。 1)4#煤层煤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随温度的变化符合高斯型函数。随遗煤厚度增加,下限氧体积分数逐渐降低,而上限漏风强度逐渐升高;当遗煤厚度一定时,极限参数在遗煤温度达到90 ℃最低。综合各极限参数变化特征,采空区遗煤厚度小于0.08 m时遗煤不会发生自燃。 2)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在回风侧20~125 m,宽105 m,距工作面最近;上分层C1801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在两巷侧距工作面最近,范围为0~40 m,宽40 m,当遗煤发生二次自燃时,隐蔽火源可能落入下分层ZF1801工作面采空区,从而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 3)当ZF1801工作面推进速度低于2.34 m/d且停采28 d以上时,采空区遗煤可能发生氧化升温,存在自燃危险性,因此,应严格控制ZF1801工作面的推进速度。3 上下分层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观测
3.1 气体监测点布置
3.2 采空区气体分布规律
3.3 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 上下分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