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葳蕤
2020-09-09
一、种豆得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起种豆,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五柳先生种豆技术着实不敢恭维,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其实,他种的是归隐田园的意趣,寄诸山水的情怀。
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我的老家,大豆并不算粮食品种,而是作为油料和蔬菜。一年四季,人们在规划布局好水稻、小麦、红薯等主粮和油菜种植后,利用一些空闲地块或边边角角种植大豆、花生、芝麻之类。大豆不讲求土壤条件,村前的池塘边,屋后的山坡上,到处都可以种植,拉几条地垄,施点农家肥,大豆便扎根生长。
有趣的是,乡亲们为了不浪费每一寸土地,还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田埂上种起了大豆。当早稻秧田犁耕平整以后,人们将田埂修理得结结实实,在田埂一侧顺着边沿挖一排小坑,撒上肥料,埋上大豆种子。大约一周后,豆苗就开始悄悄地出土,张开嫩嫩的芽叶。等到水田里栽满了秧,豆苗和秧苗,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岸上,齐头并进,共同成长。经风历雨,豆苗长成一棵棵小树,像一排排卫士,矗立在田埂上,守护着稻秧,从春到夏,由青变黄,那是田野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豆生长期间需要经常锄地,去除苗间杂草,使土质疏松,保证豆苗整齐,茁壮成长。当茎粗秆壮、枝繁叶茂、挂起一枚枚毛茸茸的豆荚时,乡亲们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探视大豆的长势,看看秸秆挂豆的层次,瞧瞧豆荚饱满的程度。每一串豆荚都饱含几多辛劳的付出,每一粒果实都是一份丰收的喜悦。大豆葳蕤,为夏日的庄稼地带来无限的生机,为大地绿野增添蓬勃的力量。
七月流火,经过了百日的阳光照耀和雨露滋润,大豆成熟了,一个个饱满结实的豆荚,鼓起圆滚滚的肚皮,等待分娩。乡亲们将大豆秸秆连根拔起,背回家摊在院子里,全家人围成圈,一起动手剥豆子。先将豆荚从秸秆上摘下来,再将一个个豆荚剥开,两片绿色的豆荚,好似两叶轻盈的小舟,满载累累硕果。那一粒粒青青的大豆,迫不及待从豆荚中跳出来,盛得盆丰钵满。
刚从秸秆上摘下来的大豆清新鲜嫩,或在米饭锅里清蒸,用油盐调拌,原汁原味,清香可口;或用猪肉烧煮,放些青椒红椒,色泽艳丽,味道鲜美。新鲜的大豆不宜保存,人们将大豆晒干变黄,收藏在大大的瓷缸中,平日里如有亲戚朋友上门,泡一碗黄豆,或蒸腊肉或烧猪蹄,那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逢年过节,制作豆腐和制品,改善生活,丰富餐桌。
二、豆腐沁心
过年做豆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也是乡亲们种植大豆的主要目的和用途。每当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豆腐。将晒干的黄豆用清水泡上一天,再用石磨磨碎。石磨上有一个木把手,把手上有个孔,用一根长长粗壮的木杆连接在把手上,用来推磨。小时候,父亲推磨,母亲在一旁将豆子往石磨中间的圆孔里添加。我有时帮助父亲推磨,有时替换母亲添磨。添磨虽然轻松,但要掌握每次添加的量,豆子少了磨得慢,豆子多了推不动磨,还得瞅准磨把手转动的空隙添加豆子,避免磕碰磨杆,使推磨和添磨协调配合,和谐一致。
将磨好的豆沫装在特制的布袋里,摇晃挤压,用开水冲浆稀释,使豆浆与豆渣分离干净。把分离后的豆浆倒入锅里,用大火加热,直到豆浆沸腾,这时候到了制作豆腐的关键步骤。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煮好的豆浆需要倒入卤水或石膏水,产生化学反应,一边点化,一边用瓢勺轻轻搅匀。少顷,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花。制作豆腐的水平主要看点化的功夫。父亲是点豆腐的高手,村子里做豆腐的人家经常到了这个环节都要请父亲去指导,父亲也常常为此而感到自豪。
根据食用需要,人们将豆腐花挤水压实成豆腐块或豆腐干,豆腐块细软白嫩,豆腐干结实筋道。寒冬腊月,将这些豆制品放在凉水中浸泡,隔一天换一次水,食用时取出几块,从大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青菜豆腐保平安。有了年豆腐,农家的生活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农家的日子方方正正、平平安安。
安徽是豆腐的发源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64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求道炼丹,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了豆腐,成为豆腐的祖师爷。如今,淮南豆腐名扬天下,不仅色白质密、口感细腻、色佳味美、营养丰富,而且渗透着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美食林中的一朵奇葩。淮南豆腐宴更是吸引了无数来自天南地北的食客心驰神往、络绎不绝。
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就席上珍。当你面对满桌五彩缤纷的豆腐佳肴,一定会被大师傅们精彩绝妙的厨艺所折服。无论荤素,每一道菜都离不开豆腐,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想象丰富好听的名字,什么“百鸟归巢” “爆竹声声”“刘安点丹”“淮王献宝”“千丝万缕”……就连主食也是由豆腐(拌淀粉)擀制饺皮做成的“白玉水饺”。这些以豆腐为原料,造型奇特创意新颖的美味佳肴,不仅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享受,而且让食客领略视觉上的美。
为了弘扬豆腐文化,上世纪90年代起,安徽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于每年9月15日(淮南王刘安诞辰日)在淮南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海内外客商云集淮南,文化搭桥,经济唱戏。小小的豆腐,不仅是人们广泛青睐的养生美食,还成为传播经济文化交流的名片和媒介。
三、百变豆品
大豆,带着田野的芬芳和大地的精华,以千姿百态,走上百姓的餐桌,丰富居民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健康。
早晨起来,冲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放置于餐桌或案头,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似玉露琼浆。饮一口,润喉开胃,沁心爽神,开启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精神抖擞,信心倍增。豆浆,被誉为“植物奶”,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春天,提振精神,调和阴阳;夏天,防暑消热,生津解渴;秋天,滋阴润燥,促进循环;冬天,祛寒暖胃,滋养身心。一年四季,几乎家家户户每天都离不开它。
与豆浆一样受到老百姓喜爱的还有豆腐脑。“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卓然《故都食物百咏》)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豆腐脑在京城受欢迎的程度。其实,从南到北,豆腐脑这一传统特色小吃,遍布大街小巷的早餐店,有的摆上了沿街叫卖的小推车。只不过各地吃法和口味不同,北方人多爱咸食,在豆腐脑上浇卤汁,加蒜泥、辣椒油、葱和榨菜等调料,五颜六色,味道丰富;南方人则偏爱甜味,在豆腐脑里加砂糖或糖浆,有的放几棵红枣,清爽细嫩,香醇甜美。
日常生活中,我最喜爱吃豆制品,除豆浆、豆腐之外,豆干、豆丝、千张、腐竹,还有豆腐乳、豆瓣酱、豆汁等等,可以说情有独钟百食不厌。每次去菜市场,总要到豆制品摊点驻足购买;每次去餐馆点菜,都少不了豆制品,什么豆腐烧肉、韭菜香干、水煮干丝、青菜豆腐,都是我的最爱。
在我的家乡安徽,有一道以豆腐为原料的名菜——毛豆腐,这是徽菜菜系中一道具有代表性的菜品,一般叫做黄山毛豆腐或徽州毛豆腐。相传,朱元璋抗元期间,屯兵徽州绩溪,老百姓以豆腐犒劳将士,因送多了一时吃不了,豆腐长出了一层白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用油煎,再用葱姜糖盐及酱油等佐料烩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州籍谋士,使徽州毛豆腐名扬天下。
我刚来北京时,朋友带我品尝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豆汁,这是以绿豆残渣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饮品,据说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爱。汪曾祺先生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散文《豆汁儿》,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我第一次喝豆汁时,捂鼻抿嘴,实难下咽;再次品尝,感觉奇特,回味无穷,竟上瘾了。
四、豆氏家族
豆氏家族,种类繁多,豆丁兴旺。从品类分,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从颜色看,有青豆、黄豆、红豆、黑豆;还有豆氏家族的远亲,以豆冠名的蔬菜,如扁豆、刀豆、芸豆、豇豆、四季豆等等,不胜枚举。
小时候我生活在乡下,经常跟着母亲在菜园子里种瓜种豆。各种豆类是菜园里的常客。从春到秋,从种到收,我亲眼见证过它们的成长成熟,有的还学会了种植。然而这些豆氏家族的成员,生长在不同的季节,有的成员之间从来没有相互见面的机会。
我把这些豆子分成树生和藤生两类。所谓树生,是指果实结在树型的秸秆上,如蚕豆、绿豆、红豆,一次性开花、结豆,围着树腰长成一排排,整整齐齐,便于人们采摘;所谓藤生,是指它们在藤蔓上结果,如豌豆、扁豆、豆角,没有树一样的秸秆,只有细软的藤蔓,必须用竹杆和木棍支撑起来,它们次第开花,你方唱罢我登台,摘下一波又长一波,让你感觉到这些藤蔓上的豆子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季节都能吃到新鲜的豆子,它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秋天播种,来年春夏之交食用;有的在春季种植,秋后收获。后来,人们发明了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反季节的新鲜豆子。然而,这些大棚里种出的豆子,远不如顺季节大自然安排生长的有味道。
在豆氏家族中,我最喜爱的是豌豆和蚕豆。豌豆,圆圆的果实,圆圆的笑脸,像一颗颗翠绿的宝石,当你将它们从豆荚中剥开,一个个蹦蹦跳跳,汇聚在竹筛或蔑萝里,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像小时候爱吃的五彩糖豆中的绿色糖豆。关于蚕豆的记忆,是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常常将煮熟的带壳的蚕豆,用一根细细的线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就像佛珠一样,还相互比较谁的豆串又长又粗。饿了的时候,摘几颗塞到嘴里,细细咀嚼,津津有味。
母亲偏爱红豆,常常用红豆熬汤,拿泥瓦罐盛放,置于锅灶下面的碳灰中慢慢焖煮,煮熟后用红糖调食,说是补血。有时候熬粥时也要撒一把红豆。医生说,红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的功效。
北方人喜欢水煮毛豆,只需放点盐便可下酒,做法简便,经济实惠。一边剥壳,一边喝着,朋友来了,一盘毛豆也能唠上半天。
豇豆(又名豆角),是菜农普遍种植广受百姓欢迎的一种蔬菜。细细长长的豆角挂满藤蔓,像柳丝,又像流星雨,给菜园子带来灵动和活力。采摘豆角更是幸福的体验,充满喜悦和乐趣。豆角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生长期长的豆角晒干后烧肉,吸油,使肉品不至于油腻;鲜嫩的豆角,或炒食,或用瓷罐腌制,咸豆角是南方人极为喜爱的小菜。豆角的适应性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只要人们需要,它就源源不断地上市。
五、菽豆春秋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人们将大豆作为“五谷”之一。关于“五谷”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稻、黍、稷、麦、菽,二是麻、黍、稷、麦、菽。但不管哪种说法,都离不开“菽”,“菽”即豆类。
大豆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而且还经常走进诗人笔下的字里行间。“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子建先生用煮豆燃萁,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同室操戈,异常贴切,而“煮豆燃萁”则成为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苏轼《浣溪沙》)北宋元丰年间的乡村,春夏之交,大豆,成为青黄不接时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口粮。最有诗意的当然要数红豆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大豆家族遍及华夏神州,无论是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黄淮平原,还是土质瘠薄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无论是土壤干旱的大西北,还是雨水丰沛的长江流域,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种植大豆,只是种植和收获的季节不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歌里我们约略知道,松花江畔是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地,而黑龙江大豆产量就占全国1/3以上。我的家乡安徽,是仅次于黑龙江的全国大豆生产第二大省,不仅产量高而且品种齐全。
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土生土长的大豆,漂洋过海,远赴欧美,在那里扎根繁衍,尤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其大豆产量始终排在世界各国前列。而如今,有着悠久大豆种植历史的华夏大地,大豆生产远远不能满足14亿人的需求,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面对大豆这个影响国计民生的粮油品种,多少有识之士在思索它的前世今生,为我国大豆振兴出谋划策。近年来,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稳定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培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促进大豆产业发展。
大豆,植物蛋白丰富,被人们称为“田中之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广泛。除前文所述品类繁多的豆制品外,大豆加工生产的豆油是重要的食用油,榨油后剩余的饼粕是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十分喜爱的优质蛋白饲料,而以大豆油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更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造纸、橡胶、制革等领域。
大豆,以丰富的营养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健康,以高端的品质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期盼着,大豆,在这片古老而崭新的中华大地早日焕发青春,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