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向北转移

2020-09-09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稻谷水资源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布局也在发生变化,粮食生产逐渐北移,水资源贫乏的北方地区已成为推动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

一、粮食生产布局转移,北方地区生产了全国近六成的粮食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比重基本在60%左右波动,1982年最高时达到62.4%。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降低,2005年首次低于50%;2019年下降到40.8%,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方所占全国比重基本相当。70年来,南方地区累计增产粮食409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3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东北地区低产田地的开发利用,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北转移。2005年北方地区粮食产量首次超越南方,但仅比南方高2.8%;2006年后,随着农业税取消和玉米临储制度的实行,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南北粮食产量差距不断拉大;2019年北方地区粮食产量达7853亿斤,比南方地区高44.8%,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达59.2%,比1949年提高18.9个百分点。70年来,北方地区粮食累计增产6942亿斤,占全国总增产量的63.1%。其中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增产作用最为突出,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49年的13.9%提高到2019年的26.3%,累计增产粮食3177亿斤,占北方地区增产总量的45.8%,占全国增产总量的28.1%。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我国粮食增长的潜力还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将日益成为全国的“米袋子”。

二、单产提高是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1949年,北方地区粮食单产仅为51.5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9%,仅为南方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的58.3%。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和良种良法的大规模应用,北方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19年,北方地区平均粮食单产385公斤/亩,不仅比南方地区粮食单产水平高2.1%,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0年来,北方地区每亩粮食产量比1949年提高333公斤,年均增长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6801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61.8%。

2019年,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10.21亿亩,比1949年增加1.36亿亩,增长15.4%,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8.6%,仅比1949年提高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最多、增长最快。2019年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粮食播种面积4.54亿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6.1%,较1949年增加1.94亿亩,增长74.5%,是全国粮食面积增加总量的2.1倍。70年来,北方地区因播种面积增加增产粮食141亿斤,仅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1.3%。

三、稻谷生产布局优化,小麦、玉米进一步向北方集中

(一)北方地区稻谷产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稻谷生产非常薄弱。1949年,全国稻谷产量973亿斤,其中产量20亿斤以上的十二个省(区)全部位于南方,南方地区稻谷产量合计占全国的96.7%。北方地区排名最高的河南省稻谷产量仅有8亿斤,甚至还不如上海市高,仅位列全国第十四位。改革开放后,随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稻谷生产逐渐跨过长江向北拓展,北方地区稻谷产量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4243亿斤,其中北方地区产量957亿斤,占全国稻谷产量的比重从1949年的3.3%提高到22.8%。产量超过100亿斤的十二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2个,分别是第一位的黑龙江省与第十二位的河南省,尤其是黑龙江省稻谷生产经过多年发展,2013年一举超越湖南成为全国稻谷第一大省。70年来,我国稻谷增产3219亿斤,年均增长2.1%。其中北方地区增产量占全国的28.7%,年均增长5.0%;而南方地区年均仅增长1.8%,北方地区稻谷生产扩张速度明显高于南方。我国稻谷生产从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到南北两地开花、多地均有生产,稻谷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1949-2019年我国南北方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二)北方地区生产了全国七成以上小麦。小麦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河南、山东与河北更是我国小麦的优势产区。1949年,我国小麦产量仅有276亿斤,其中北方地区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39.5%。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南北各地小麦生产持续增加。2019年全国小麦产量2672亿斤,其中北方地区小麦产量占全国的71.6%,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58.1%,比1949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70年来,全国小麦产量增加了2396亿斤,其中北方地区增产1731亿斤,占全国增产总量的72.3%。

(三)全国八成以上玉米产自北方,形成了以东北—华北平原为主的玉米生产带。改革开放前,我国玉米生产总体规模小,东北、西南及华北均是我国玉米主产区。1949年我国玉米产量仅248亿斤,其中北方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64.9%,地处西南地区的四川和云南省玉米产量分列全国第2和第4位。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达5215亿斤,70年间增长了20倍。其中北方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83.4%,比1949年提高18.4个百分点。70年间北方地区玉米增产4188亿斤,增长25倍,占全国增产总量的84.3%。2019年,全国玉米产量最高的7个省(区)全部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和辽宁,7省(区)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的70.2%。

四、粮食生产北移带来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北转移、向主产区和功能区聚集是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自然禀赋等不尽相同,粮食生产适应市场调整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粮食生产北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本就干旱缺水的北方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粮食产地和销地分开使得交通物流压力巨大、成本增加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一)粮食生产北移使得北方生态压力进一步加大。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命脉,农业用水量占我国用水总量的六成以上。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2018年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19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此外,我国不仅水资源短缺,而且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生产了全国近六成粮食的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20.9%,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6%,同期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量达全国的47.5%。水资源短缺导致北方地区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以维持农业生产。水资源一旦被过度开发甚至超过承载能力,极易引发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如华北平原部分地区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年均亏损60亿吨至80亿吨。为了维持庞大的粮食产量,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这不利于粮食生产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生产北移使得产销距离进一步拉大,推升仓储交通和物流成本,影响国产粮食价格竞争力。南方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是我国粮食的主要消费区。2018年底,南方人口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8.3%,但南方地区粮食产量仅占全国的40.8%,为此不得不从北方大量调运粮食以满足消费需求。但粮食生产重心北移使得产地和销地距离进一步拉大,造成北方不得不修建大量仓储设施,交通和物流体系压力巨大、粮食运输成本增加,影响国产粮食价格竞争力。

(三)粮食生产北移和向少数地区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粮食向北转移尤其是向少数地区集中,使得粮食生产风险集中。近年来东北地区很少出现早霜天气,但不能保证相对偏暖的气候能长期持续,一旦主要产区发生大的区域性自然灾害,我国粮食生产将可能遭受巨大损失,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粮食供应区域性短缺,进而影响物价和社会稳定。此外,粮食集中生产和分布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统一防治,但也不利于发挥不同作物对不同病虫害的抵抗效应,造成对农药的过度依赖。

五、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北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适度规模种植;加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力度,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要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我国的贸易大国优势,适当增加对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使我国粮食生产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产大于需、库存较多,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需,这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为此,在不破坏耕地、保持粮食生产在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可采取加大休耕轮作规模、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力度、重金属污染地块和地下水超采地区逐步退出粮食生产等措施,进一步调减非优势区域稻谷和小麦生产,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使得我国粮食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二)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虽然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峻,但当前我国农田灌溉用水仍然较为粗放,大水漫灌在许多地方依然是最主要的灌溉方式,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相关数据测算,2016年有喷灌、滴灌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仅占能灌溉耕地面积的16.2%。水利部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54,远低于国际上0.7~0.8的先进水平。为此,必须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为我国粮食生产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适度规模种植。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成本较高,只有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才能降低其单位使用成本,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设施才能得到大规模应用。我国有2亿多农业经营户,户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0亩,囿于种植规模有限和成本限制,普通农户很难有较高的积极性采用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在普通户中,有喷灌、滴灌、渗灌等设施的耕地面积仅占能灌溉耕地面积的10.9%,而在规模户中,这一比例提高到33.7%。因此,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激励措施,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集约使用。

(四)加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力度,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要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为有效避免粮食生产集中和产销距离过大带来的相关问题,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应根据本地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储备,确保本地粮食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优先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供应。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力度,防止南方地区粮食生产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

(五)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我国贸易大国优势,适当增加对优质农产品的进口规模。粮食是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考虑到我国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上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的贸易大国优势,尤其是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适当扩大对国外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进口规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稻谷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谦卑的稻谷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上厕所为何称“解手”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