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作用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09-09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河南粮食企业

粮食安全作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关乎各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十分旺盛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粮食主产区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缓解全球粮食安全态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第二生产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粮食人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一、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河南粮食产量达1339.08亿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加工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以“四优四化”(“四优”即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四化”即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粮食生产“王牌”越来越响亮。河南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粮食单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小麦亩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0多斤,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河南省粮食产量先后跨越1000亿斤、1100亿斤、1200亿斤、1300亿斤4个大台阶,2019年达到1339.08亿斤,连续3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粮食及粮食制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探索出稳产与提质并重新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升价值链,发展食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供应链,推进“三链同构”,河南由“国人粮仓”成为“国人厨房”,不断迈向“世人餐桌”。2018年,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2033亿元,较上年增长8.6%。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96亿元,年处理小麦能力4973万吨,生产面粉1691万吨,居全国第一。粮油加工能力(含食品、饲料和深加工)超过1亿吨,主食产业化率48%。其中,小麦粉及其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均占全国近1/3,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以上。

(三)紧紧守好“三农”战略后院。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河南视察,对河南“三农”工作、粮食生产寄予深情厚望和殷殷嘱托。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锤响鼓、念兹在兹,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重视“三农”,越要重视粮食生产,守好“三农”战略后院。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河南粮优质粮,是河南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狠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5年来累计对104个产粮大县发放奖补资金173.8亿元,向农民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630多亿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90亿元,支持农民购置农机68万多台(套),有效调动了基层政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亿亩以上。2019年,河南省粮食增产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73%,这也意味着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方面,河南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二、艰难探索与发展,河南粮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受粮食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影响,农民种粮收益处于微利,甚至有时亏本,特别是小麦净利润连续多年下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18年,小麦亩均生产收益仅为371元,比上年降低68.1元,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部分农民反映,农民种粮一年的收益还没有一个月打工的收入多,宁愿外出打工。有的种粮大户反映,由于种粮效益低,想把流转的土地退回去。

(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价格起到支撑作用,促进了生产发展,但更多还是保护了普通品种,抑制了市场活力。调研发现,河南小麦、稻谷期货市场交易不活跃,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现货市场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的局面尚未改变。目前面粉加工企业毛利普遍只有2%左右,在启动最低收购价时甚至出现亏损,企业开工率不高。大米加工企业面临的矛盾更为突出,把主要力量用在了扩大最低收购价收储上,难以面向市场开展经营,增加了库存的压力和财政的负担。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虽然河南拥有较强的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但与河南粮食产业规模不相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主食加工装备研发不足,成果转化率提升空间较大。2018年度全省粮油加工企业投入的科研费用仅为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4%,远低于其他行业的科研投入比例(全国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以上),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现代化的装备和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调研发现,一些大的面粉企业和主食加工企业多从国外购买设备,驻马店、信阳等多家企业对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以及定制化设备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四)三产融合水平不够高。河南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1800多万户,小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仍任重道远。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有不少合作社有名无实。优质粮源基地发展不快,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源基地700多万亩,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5%,低于安徽、湖北、江苏等周边省份。优质粮食工程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建设效能不高,对生产和消费的反馈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高质量前行,展现河南新担当新作为

(一)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要求,正确处理“产能与产量、生产与生态、增产与增收”三大关系,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产能。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坚持政策和市场并重,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继续推进“四优四化”发展战略,做好优质小麦和优质花生“专收、专储、专管、专用”,帮助小农户和大市场有机衔接,优化品种结构,在满足省内粮食消费需求的同时,为全国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粮食供应。统筹考虑河南水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全国粮食供需变化趋势、宏观调控需要以及“去库存”等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粮食产量保持在1200亿斤以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中更好地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关键作用。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粮农户与粮食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多赢”局面。注重改革创新,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粮食生产者与市场对接、提供专业化市场化产后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同时,全力加强土壤保护,统筹推进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休耕轮作等相关工作,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强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持续提升粮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转化,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推进主食产业化,实现粮食和食品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二是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提升价值链。突出河南“粮食王牌”效应,促进“豫粮豫用”“豫粮全国用”,持续扩大河南优质粮油影响力。加大粮油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力度,在现有原粮地理标志品牌、粮油企业产品品牌的基础上,研究谋划若干粮油区域公共品牌,把不同区域农产品差异性体现出来,增强粮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粮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类粮食企业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大型企业集团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或推广应用关键性共性技术为支撑,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产业综合体等方式,促进粮食收储企业沿着产业链,与前向的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后向的加工销售企业,乃至粮油机械加工企业、涉粮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加快一体化进程,推动河南省粮食流通从侧重收储环节向统筹“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转变,构建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不断巩固河南“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地位。

(四)全面提升粮食质量监管水平。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检验检测,力争尽快实现粮食从田间收获、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全过程安全指标监测。推动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问题粮食召回制度,增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实现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覆盖,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适用、服务高效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网络,健全规范“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标识管理体系,推动粮食产业高质前行。理顺监管体制和机制,落实部门行政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基层粮食执法力量建设。优化监管流程,充分发挥12325监管热线作用,推进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做好政策性粮食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工作,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四、打破瓶颈,政策助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建立农民利益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鼓励引导保险机构根据农户需求,开发高保障或补充保障型农业保险产品,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产量、保收入转变,形成农业大灾有托底、农户收益有保障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二)建立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补偿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按照价补分离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政策弹性,让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实现优粮优价。建议建立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补偿机制,对粮食净调出量大的省份实现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产粮大县奖励之外,由中央财政按照粮食实际净调出量给予适当补贴,补贴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以缓解主产区地方政府的压力。

(三)继续支持河南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一是支持河南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金储工程等流通项目建设,在中央补助资金总体框架内,对河南等粮食核心产区予以倾斜。二是完善扩大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增加粮食产业发展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三是完善粮食运输支持政策措施。综合考虑公铁比价、实际运量、权重等因素,对河南省外运粮食及深加工产品给予运费补贴。探索把粮食作为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品种,切实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四是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将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适用9%增值税税率的政策范围扩大到主食品加工企业,明确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解决粮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议国家支持河南完善粮食收购金融担保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纳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业务范围。积极引导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扶持粮食产业发展,对重点粮食产业化建设项目实行贴息贷款。加大国债资金在粮食加工业项目中的投入力度,筛选一批条件良好的粮食加工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实现上市融资。

猜你喜欢

河南粮食企业
珍惜粮食
企业
企业
企业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