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

2020-09-09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侗族民居居民

□程 晴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民居舒适度,并通过建筑转型融入更优民居的建设技术、方法、理论、材料等元素,使传统民居得以与时俱进,与外界环境共同做出转变,提升侗族传统民居的功能性、安全性,在重建、扩建、改造的基础上探寻侗族传统民居发展的新出路。基于此,助推侗族传统民居的建设与发展,探析其转型与发展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侗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建筑特征

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材料。侗族聚居区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合建筑所需的木材生长,杉木等木材成为当地建筑的首选材料,用木材立架为屋、衔接扣合、凿木穿枋、作为支托,同时房屋周边用木板作为围护,因此木材的广泛应用成为侗族传统民居建筑一大特色。第二,建筑结构。侗族多为穿斗式干栏民居,起初在土地较为潮湿地带选址建设,为避免湿气伤体,侗族民居干栏建筑得到流传推广,其中底层主要储藏杂物,二层为生活功能区,顶层为孩子住所或杂物间。这样的建筑结构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应用于所有起伏地形,以确保居住空间平整,为室内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还能避免蛇虫猛禽侵扰民居,在雨水时期保障居民安全,使得民居环境得以优化(见图1)。第三,平面基本单元。侗族传统民居平面基本单元主要规设若干功能区,满足生活需求,如丁廊为家庭成员提供宽敞的手工劳作功能区;火塘间的主要功能是接待宾友、日常起居;楼梯空间负责串联各个建筑层,还设有休息空间及其他辅助空间,同时根据家庭成员数量及建筑平面的特点灵活组合基本单元,从而凸显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

图1 侗族传统民居环境图例

(二)空间缺陷

虽然侗族传统民居是先辈们历经多年流传下来的居住智慧的集中体现,但伴随时代发展其缺陷随之凸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空间功能。侗族传统民居厨卫功能不合理且不完备,通常情况下火塘间集厨房、餐厅功能于一体,其内侧有时设单独的厨房,处于建筑内部较为偏僻的地方。居住层内无厕所,厕所通常设在建筑底层,导致具有通风作用的底层空气质量随之降低,影响民居环境。第二,光环境。以往侗族民居未能关注采光给居住空间带来的影响,使居民视觉长期处于不舒适的状态。为了保温,房屋窗口面积较小,还设有木格窗棂,使透光性大打折扣,民居照明效果较差,室内空间较为昏暗,在光线较强时屋内明暗反差极大,容易出现眩光现象。基于侗族传统民居强调空间的私密性,套间、卧室内窗体较少,只能借助非自然光源来实现采光目的。第三,建材。侗族传统民居中木材是最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虽然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但受木材局限性的影响,容易出现清洁困难、受潮变形、发霉腐败等现象。有些居民未能有效地应用传统建筑工艺技术手段,加之周期性修葺不到位,存在木墙开裂问题。相较于混凝土结构,木材保温性能欠佳,继而影响居民冬季生活环境改善的成效。第四,构筑技术。侗族传统民居建筑技术多为口传心授,在实践中代代传承,未能形成专业性较强的著作或典籍,使得技术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加之有些地区地势不够平坦,当地居民为保障农业用地充足,不得不在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兴建房屋,使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继而出现传统侗族民居建筑选址不够科学的现象,存在隔音差、抗震性差、不通风、采光不足等问题[1]。

二、侗族传统民居转型需求

(一)多元化需求

侗族家庭成员都居住在一起,人口数量较多,加之受“就地转移”“异地转移”等谋生方式影响,对家庭功能多元化的期许随之增强。原有的建筑空间除需具备居住功能外,还需具备养殖、存储等功能,在侗族旅游业发展背景下部分民居还需具备“客栈”功能,为此原有民居的需求功能发生了改变,三楼堆放杂物的空间多数改建为客房。传统侗族民居建设在潮湿的山地,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近年来侗族民居多建设在道路两旁,原来作为养殖及储物的底层也改建为餐馆、商店,使建筑得以添加经营功能,助推侗族传统民居功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

(二)生活需求

在民居建筑功能丰富多元的基础上侗族传统民居生活需求有所转变,除将顶层改为卧室外,厨房功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将餐厅、火塘、厨房功能分开来,在建筑内设置独立厨房空间,使厨房面积得以扩展,建筑空间布局更为合理,提高了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度。在侗族民居改建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为改进室内环境,在保留木质建材的同时添加混凝土、玻璃、砖瓦等现代材料,使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在各楼层规设卫生间,以确保环境整洁卫生,使生活空间更为便利,能够为民居改建为客栈、餐厅、商铺创造有利条件,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建材需求

传统侗族民居以木材为主,木材应用得心应手,有助于其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为改进建筑环境,新材料的应用势在必行,如轻质铝材、涂料、砖瓦、瓷砖、不锈钢管材等。在当地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型建材的应用比率也在提高,加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广泛推行,侗族居民在改造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森林植被的意识增强,乐意使用更多低碳环保的建材来取代木材,使侗族建筑不易变形并且更加稳固,助推侗族居住环境朝着舒适化及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侗族传统民居发展趋势

(一)转型发展原则

为改善传统民居环境,满足传统民居功能丰富的需求,侗族传统民居朝着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提高民居改建质量,需践行如下几个原则:第一,依法改建原则。我国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需要有法可依,只有法治化建设才能助推侗族传统民居合理发展,从而规避发展阻力,以保障居民房屋改建权益;第二,传承改建原则。虽然侗族传统民居建设存在诸多缺陷,但其地域性、民族性、传统特色却无法被替代,因此需在传承民居建设优势及风格前提下妥善融入先进的建设技术手段,使当地民居可以在时代发展中保留独立风格,成为当地吸引游客、发展民宿的重要条件。第三,与时俱进原则。伴随建筑技术、理念、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需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使侗族传统民居发展后劲十足,为持续改进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建筑质量奠定基础。

(二)正向转型趋势

传统民居为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一方面要传承侗族民居精髓;另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建材建设新侗居,如改进厨卫空间,将汉族“客厅”概念引入其中,将其设置在顶层,用来招待亲友,将卫生间洗、浴、厕功能区分开,实现方便卫生、洁污分流的目的,用以支持当地旅游业,助推侗族传统民居转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装饰性,使侗居更为美观,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继而从外墙装饰、结构布局、功能等角度出发提高侗族传统民居转型发展质量。

(三)负向转型趋势

负向转型在侗族民居整体外立面改变上较为明显,主要采用砖瓦结构,超75%的面积贴上外墙砖,民居部分屋顶改为坡顶或平顶,使民居整体造型有别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在平面设计中极具特色的火塘间、宽廊消失,建筑风格汉化现象严重。伴随侗族居民与汉族居民生活空间不断融合,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回归侗族,将汉族建筑工艺技术带入侗族,传统村落中侗族典型民居的数量越来越少已是普遍现象,对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例如,鼓楼坪、侗寨在四层建筑外侧大体量运用白色瓷砖,给村落传统民居风格带来极大冲击。虽然高升侗寨使之通道、寨门、风雨桥、凉亭等空间布局更为完善,满足了居民生活需求,但传统建筑特色未能得到保留,具有原生性的木材应用率越来越小,民居空间风貌遭到破坏。这些“刺眼”的建筑并无法取代侗族传统民居,使传统民居转型发展进入误区。这就需要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做好统筹管理,有针对性地保留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民居,同时将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居民迁出民居,在城市化建设中加盖新居,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保留侗族民居建筑独立风格体系创造有利条件,使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需求与传统居民转型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以确保民居功能合理、节能环保、文化兼容,通过地方科学管理推动侗族传统民居科学转型,良性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侗族传统民居转型与发展是改进当地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侗族民居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创新、统筹管理等理念,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建材、新理论做好民居改建工作,同时保留当地民居特色,使侗族传统民居与当地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相适宜,继而助推侗族传统民居的转型与发展。

猜你喜欢

侗族民居居民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