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古诗教学效度的思考

2020-09-08殷俊祥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读诗古诗古诗词

殷俊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吟诵古诗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涵养文明和高雅的素质。每一首诗都是良师益友,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濡染其中,人的文化修养也会渐次提高。部编版教材选排古诗的内容比较丰富,古诗教学也就显得重要了。古诗教学的效果因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以下几点做法或对提高古诗教学的效度有所帮助。

1.享读,融诗入味

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教学中读古诗往往多了点功利,目的更多是背熟古诗和注释,使读诗成为了一种乏味的过程,迷失了学古诗的初心。其实,教学中改变一下读古诗的方式,不但可以让读古诗成为一种享受,而且能让孩子在吟诵古诗的同时,涵泳于美妙的古诗之中,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1.1于千机变中穆得清风

大多老师喜欢听书声琅琅式的读古诗,仔细辨察,你会发现,现在的读书声中缺乏了一点活力,多了一点墨守成规。如果能激活朗读,给读古诗增增氧,给读诗注入一点生机,那会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变读就是其中一种激活的方式。变读即改变原来读诗的方法,让孩子随性而读。可以是用方言读,喊读,悄悄话读,摇头读,晃脑读,渐渐加速读,缓缓刹车读,一字一顿读,回音壁法读等等。人总有猎奇心理,丰富多彩的变化能激发人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样去读诗更易读得入里,读得畅快。

1.2于吟踏玩中式遄其境

吟诗,是古诗文化的瑰宝,虽不能重见古人如何吟诗,但从一些文献资料上可见一斑。比如唐朝长安音韵中的“平仄”“见母”“四等”“重韵”“帮组”等,我们不妨做一点尝试,去贴近其中韵味。比如运用“平仄”的变化,平声读2拍,仄声读半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随之而来,读着读着,就能体会到“吟”的效果,所以,去尝试挖掘和运用吟诗的方式,既可使我们感受和体会古典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读来又文雅、有情调。

踏诗,即古人的踏诗而行,踏地以为节,歌以咏诗。古人如何踏诗无从考证,但现代的踏诗还是很多的,比如非常有韵味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听来旷古悠远,意境绵长,能一下恍如让人穿越到唐朝,成为依依惜别的友人。苏轼《水调歌头》经踏诗,让踏者和听者都包裹在浓郁的思乡离愁之中,去得明月,见得清影。踏诗不拘于形式,可借用熟悉的歌曲的旋律,可应和古曲的音韵,也可自由创作,踏得愉悦,踏得投入就行。踏诗的运用,能够悄然的将诵读者带入诗意内,融入诗情之中。

玩诗,即用游戏的形式来读诗,孩子爱玩游戏,把古诗诵读嵌入游戏之中不失是一种读诗的好方法。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古诗扑克牌,飞花令,古诗接龙等等,在玩中读,在玩中诵,激发孩子读诗的欲望,驱动孩子主动去读去体会去发现。

换一种读诗的方式吧,让孩子们徜徉在诗的海洋中,俯仰、潜藏、腾挪、伸展,与古诗同翕张,与古诗共呼吸,尽情享受读诗带来的快乐。

2.拓展,融诗入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熟读、理解诗意后并不是说就能“绝知”古诗了,纸上谈兵终究是不够的,要真正将诗歌融会贯通,还需知行合一。

2.1于手指上绎演诗情

将古诗纸上的知与现实中的行结合,运用“手指上的阅读”,可以说是释放天性,绎演诗情的恰当的方法之一。学生在书本上熟知诗意后,利用手工拼贴、泥塑、绘画、剪纸、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人物形象,创设特定场景,再现古诗情节,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成果展示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有刺激作用,同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把握也更深刻、全面,很好的营造了阅读氛围。孩子为了做出准确表达诗意的作品,也会催生孩子进行二次阅读,有力的促进孩子的阅读能力。几个孩子共同完成作品,也会促进孩子的交流,形成文本理解的互补。这样的阅读,使得孩子不再“圈养”在书本中,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同时,古诗也能学得通透。

2.2于行走中求得真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有遍访名山大川的经历,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宽泛的足迹息息相关。所以让孩子去寻境是学好古诗的一个好的途径,当课本上古诗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不妨去进行一番行走,比如学过有关春夏秋冬的诗,那就让孩子去踏春、寻夏、赏秋、历冬。初露眉眼的柳枝,会让他们见到什么是妆成的碧玉,夏日的荷塘,会让他们见到刚露尖尖角的小荷,飒飒秋风中,会感受到蕊寒香冷,雪后的树林,会让他们感叹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书本中古诗句成了活生生的景物,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事物产生了共振,这样的共振越多,那么孩子对古诗的理解就越深刻,对知识的掌握的越牢靠。

除了去拥抱大自然,行走的方式也可以是让孩子去演古诗的课本剧,通过写剧本,人物的扮演,场景的布置等去二次钻研古诗,撑大思维空间。或者开展开诗歌朗诵会,拍短视频等,同样都能有反哺文本的效果。

2.3于纵横处博敛开合

古诗是有时代的印记的,语言体系与现代不同,生活的氛围也与现代不同,且古诗感怀抒情的内容较多,孩子由于知识的储备和年龄特点,很难同频共振。此时不妨借鉴美国的教育学家加涅的分类法的思想,对古诗进行归类,然后联合起来赏析、记忆。比如学习了《望岳》,就可以将《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等写山的诗放在一起比较,赏析山的特点,分析表现手法的不同,然后加以赏读。当然不仅可以把同类的古诗放在一起,也可以把表达同样题材的宋词,以及现代诗、现代文放在一起赏析,比如学习《别董大》时,可以把《送孟浩然之广陵》之类的古诗放在一起,也可以将柳永《雨霖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放在一起赏析,这样纵横捭阖,对学习古诗应是大有益处的。

3.致用,融诗入知

古语云“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古诗学习最佳境界应是能运用自如。当然,这离不开老师去做有心人了。

3.1于载体中旁征博引

古诗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运用载体引导学生多多运用。比如,以现在的语文教材为载体,去鼓励练习古诗的运用。教学现代文《秋天的思念》时学生根据文意让学生努力去运用,学生會想到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等诗句。再比如,以习作为载体,尝试古诗的运用。学生习作,提出运用古诗句的要求,在评讲作文时,让学生评价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很有帮助。总之,老师善于寻找载体,利用载体,对古诗的教学大有裨益。

3.2于情境里运用经典

古诗的创作来自于生活,到生活的情景中去学习古诗那是再好不过了。语文老师要有随时随地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让孩子运用古诗的素养,看到空中的大雁,引导学生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看到夕阳,引导学生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生活中处处都是诗歌,学会运用则处处诗情画意。当然,有时老师用语言、多媒体、开设活动等创设了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也是不错的选择,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

4.结语

当我们面对古诗词,面对经典时,尤其如此。在古诗教学中,把吟诵作为最根本的教学策略,把意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文化渗透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定能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苏静.新教育的古诗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4]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猜你喜欢

读诗古诗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本期主题:莲
劳劳亭
读诗的窗口
猜诗词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