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派大家迟小秋:追梦路上的泪与痛

2020-09-08

北广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小秋戏校京剧团

迟小秋与张火丁,无疑是当下最好的两大京剧程派大青衣。之前,我们已介绍过张火丁,那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说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迟小秋。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迟小秋这一路走来,可说是每个脚印里都浸透着汗水和泪水。

农家姑娘赴上海拜名师

迟小秋,原名迟淑新,1965年出生在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农家,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她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迟小秋的父母都很爱文艺,每天在地里干活唱、回家做饭唱,睡觉前,还要唱,家里一天到晚,都飘荡着歌声和京剧唱腔。受家庭的熏陶,迟小秋自幼也是能歌善舞,是村里的小明星。11岁时,她考入了阜新戏校。当时,学唱戏在很多人眼里,是没有前途的,但迟小秋的父母却很支持女儿去学戏。迟小秋来到戏校以后,很快就成了师生们公认的金嗓子。学校将她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别的学员都是要么学文戏,要么学武戏,只有她,文戏武戏全学了。

每年暑假,别的孩子都回家了,老师却将她留在了学校,给她“开小灶”。戏校的学费不菲,父母靠养牛、放羊,拼了命地给她挣学费。家里的鸡下了蛋,父母也是一个都舍不得吃,全拿到集市上给她换生活费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将来有个好出路,迟小秋每天都要比别的同学早起半个小时练功。练习倒立时,她每次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坚持10分钟,结果弄得两眼全是血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成了迟小秋学艺生活的主旋律。1981年,迟小秋从戏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阜新市京剧团。因为她的个人条件实在是太突出了,上级领导便把她送到了上海,让她跟程砚秋的嫡传弟子王吟秋学戏。迟小秋去上海时,带的最贵重的一件物品,就是花124块钱买的一台砖头式录音机。因为时代的原因,京剧又开始走红了。当时,王吟秋在上海红的是一塌糊涂。手下已有4名弟子,根本没有时间教迟小秋学红。迟小秋就每天捧着一个大笔记本,坐在一旁,听王吟秋给别人说戏,一边听、一边记。晚上回到宿舍,她还要用录音机放老师的唱腔,一字一腔地模仿。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王吟秋突然对迟小秋说:“你走一遍戏给我看。”迟小秋走了《锁麟囊》中的一段“怕流水”。王吟秋听了,拍案叫绝:“你这个旁听的孩子,比我的正式弟子学得还好。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就这样,迟小秋便正式拜在了王吟秋的门下,恩师还特意将她的名字改为了“迟小秋”。程砚秋、王吟秋,迟小秋,这三个名字中都有一个“秋”字,这是不是预示着迟小秋将来,定能将程派艺术发扬光大?

为京剧含泪做人流

拜师后,为挤出时间教迟小秋学戏,王吟秋每天中午都会与5个弟子一起吃面条。迟小秋负责做饭,她将师傅买来的面条,用清水煮熟,然后分成6份,再拌点酱油,就是大家的一顿中餐了。因连吃了大半年的酱油拌面,迟小秋的胃吃伤了,至今都不吃面条。

1984年,19岁的迟小秋在北京演出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了梅花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回到沈阳,迟小秋又一口气连演了12场《锁麟囊》,场场爆满。观众排队买票的队伍,都把交通给堵塞了。1991年,迟小秋從阜新京剧团调入了沈阳京剧院。她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荒山泪》等,都成为了沈阳京剧院的保留节目……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剧的繁荣,京剧开始走下坡路了。很多京剧名家都没有演出,迟小秋也大半年没有一次演出,这让她一度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她的很多同学、同事都改行了,就连她的琴师也改行去唱流行歌曲了。有人劝她,不如你也改唱歌吧,还有劝她去拍武打片的。但迟小秋却割舍不下心爱的京剧事业,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这块阵地。当时,剧团的条件非常艰苦,晚上排练,连电都供不起,她就点着蜡烛排练……

在沈阳工作期间,迟小秋结婚了,丈夫姓洪。当时,团里正在排《文姬归汉》,她却意外地怀孕了。为了不影响演出,她说服了丈夫,去医院做掉孩子。那天,回家的路上,她哭了一路。直到2002年,迟小秋37岁了,才诞下儿子洪祺森。之后,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2005年,迟小秋离开了沈阳京剧院,调入北京京剧院工作。丈夫和儿子也跟着她一起来到了北京。

成名不改低调俭朴作风

经过多年的舞台锤炼,迟小秋已成长为最知名的程派青衣,深受圈里人和戏迷的尊重和喜爱。2007年,迟小秋被推举为了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团团长。当时,团里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迟小秋带着他们赴福州、沈阳等地巡回演出,为剧院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时,她的儿子只有5岁,正是最黏妈妈的时候。每次她离家时,儿子都会抱着她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她都狠心掰开儿子的手,边往外走,边流泪,不敢回头。

这几年间,迟小秋多次率团赴加拿大、美国、法国和日本演出,受到当地华人的广泛欢迎。程派艺术能在世界华人中产生巨大影响,与她这些年的传承弘扬分不开。2020年,迟小秋已经55岁了。作为程派的领军人物、剧团的主演、头牌,她不仅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舞台上,还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团里的青年演员成长,团的很多青年演员一说到迟老师,都会挑起大拇指。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在成名后依然保持着俭朴的作风。

据《名人的家事情事》

猜你喜欢

小秋戏校京剧团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花花草草带来的治愈
脸盲症室友小秋
从当今群众戏曲活动现状透视群众戏曲发展
张火丁:不能再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