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毕生的精力 倾情美丽家乡

2020-09-08

北广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黄大年邮路木里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郝振山:勇于创新的“海上铁人”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一线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30年扎根海上一线,既传承传统石油精神,又展现新时期海洋石油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时代风貌,被称为“海上铁人”。他就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郝振山。

郝振山1989年参加工作,进入中国海油南海六号钻井平台。南海六号是当时国家引进的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它设备多、技术高、操作难度大,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特别是海上钻井平台的刹把,这一核心技术岗位始终被外国人攥在手里。

凭着不甘人后、奋发图强的一股韧劲儿,郝振山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瞄准关键技术刻苦钻研。他一次次觀察、记录、总结、验证,琢磨设备功能和技术要领,很快就掌握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并逐步熟悉了大大小小300多台设备,掌握了海上钻井的关键技术。他用5年时间凭着一手真功夫从外国人手中“夺”过刹把,成为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

2005年,郝振山到另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担任平台经理。当年,郝振山率领南海二号出征缅甸,这是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首次在国外亮相。2006年2月,郝振山率领南海二号提前10多天高质量完成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紧接着打的两口井也获得高产油气流,改写了缅甸油气工业的历史。

2016年,郝振山指导下辖的南海八号斩获俄罗斯作业合同。南海八号首赴极地,攻坚克难,最终圆满完成北极作业,在叩开俄罗斯市场大门的同时,也使我国跻身全球第四个具备极地钻探能力的国家。

黄大年:开启国家深地时代

2009年12月24日,平安夜,大雪天气,一架民航班机缓缓降落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告别18年英伦生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祖国。

在此之前,黄大年是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有人问他为何回国、为何选择吉林大学,黄大年说:“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恋,而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那时,国内顶尖科研单位的许多橄榄枝,都向黄大年抛来,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母校。

回国7年,黄大年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只要不出差,屋内的灯光每天都要亮到凌晨。回国7年,他超过1/3的时间在出差;他不肯浪费宝贵的白天,总是订夜航;回到办公室,他把会议吊牌随手挂在衣柜的横杆上,7年下来,竟攒了满满一杆大小各异、五颜六色的会议吊牌。黄大年的秘书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黄大年的推动下,中国的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使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在黄大年的倡议下,2016年9月,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筹备初期工作宣告完成,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专业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

但人终究不是机器,黄大年病倒了。2016年12月14日,一向健壮的黄大年,被推上了手术台。手术前一晚,他在朋友圈里写道:“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很难说哪个最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没想到,这成了黄大年发在朋友圈的最后一条信息。

黄大年走了。2017年1月8日,他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对学生的无限惦念,永远地离开了。一颗强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至诚报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孟二冬:育人治学至最后一刻

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一块草坪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雕像;学校师生每每走过,总会放缓脚步,深深怀念起这位育人治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质朴师者……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优秀援疆教师孟二冬。

孟二冬于1957年出生,安徽宿州人,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在学术上,他勤勉踏实、孜孜以求,尤其是历时7年艰苦研究完成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旁征博引、文采飞扬,隽永的板书、浑厚的嗓音,是他留给学生们的第一印象。

可没过多久,孟二冬的嗓子开始沙哑,时常伴着剧烈咳嗽……在老师们的再三要求下,孟二冬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立即对他下达了“禁声”命令,但第二天,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2004年4月26日上午,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课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眼含热泪,聆听孟二冬教授的最后一课;此时,孟二冬说话已非常困难,额头上的汗珠一滴滴往下淌……“因为嗓子不好,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家多原谅。”当下课铃响起,孟二冬向学生们鞠了一躬:“同学们,虽然课……完了,但学习……没有……止境,做学问……要甘守……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两天后,孟二冬的诊断结果出来:食管恶性肿瘤。肿瘤直径达3.7厘米,乒乓球般大小。主治医生十分吃惊:“这么大的一个肿瘤卡在咽喉要道上,别说讲课了,就连出气儿都非常困难。”随后,他做了3次大手术,每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惦记的还是远在边疆的学生。他买了全套的《全唐文》《十三经注疏》等书籍,还让人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送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2006年4月22日,49岁的孟二冬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讲台和学生。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王顺友:“马班邮路”上的信使

王顺友曾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马班邮路”乡邮投递员。现在,他虽然不用再骑马送信了,但是心里依然记挂着乡亲们,牵挂着曾经的“马班邮路”。

“三桷桠乡是我们木里县最晚通公路的乡,乡里的鸡毛店村是我每次送信返程都会住一晚的地方。前段时间我又回去了一趟,以前的木房子都变成了亮堂的砖瓦房。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样的变化不仅是在三桷桠乡,而是在木里县的村村寨寨。”王顺友说。

王顺友曾说,“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正是这样一种为民服务的情怀,让他始终如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不惧山高沟险,不畏风霜雨雪,不计个人得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往返跋涉26万多公里。他把党的声音傳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搭起了一条藏区群众与外界沟通联系的通道。

1984年,19岁的王顺友接过父亲的班,当上了木里县邮政局的邮递员。他负责从木里县城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邮路。王顺友从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王顺友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5年10月19日,王顺友登上万国邮联在瑞士举行的行政理事会讲坛,向各国邮政代表们讲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王顺友是万国邮联自成立以来邀请来作报告的第一位普通邮递员,他也成了世界邮政人忠实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象征。

2017年,木里县三桷桠乡通了公路,王顺友愿望成真,而“马班邮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通乡公路。现在王顺友已经成为木里县邮政公司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家乡有了新发展、新变化,公路通了,我们的邮递员可以骑摩托车送邮件。日子好了,人们都用上了互联网、手机。但是我知道,全国还有很多乡镇邮递员依然行走在路上,为人民服务。”王顺友说。

猜你喜欢

黄大年邮路木里
科学家公益宣传
——黄大年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36万里山区邮路云和月——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明翠
生态木里 绿色未来
“跑”在一条“扶贫邮路”上
秋天在哪里
黄大年——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繁花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