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认知问题亟待重视
2020-09-08闻之
闻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5月13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3.1%。听音乐和玩游戏仍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娱乐活动。此《报告》是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661名學生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互联网已经普及未成年人沉醉网游不容忽视
《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这一趋势对家庭的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据该《报告》介绍,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正向积极,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认为互联网作用主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67.1%)、日常学习的助手(66.1%)、娱乐放松的途径(59.3%)、便利生活的工具(53.1%)、认识朋友的渠道(36.5%)、自我表达的空间(18.8%),从中可见,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自己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使用各类上网设备的比例,依次是手机(93.9%)、电视(56.7%)、台式电脑(45.0%)、笔记本电脑(31.5%)、平板电脑(28.9%),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达到74.0%,其中自己有手机上网的为63.6%,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
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上网活动的前三位。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89.6%)、听音乐(65.9%)、玩游戏(61.0%)。其他还包括:上网聊天(58.0%)、看短视频(46.2%)、搜索信息(44.9%)、看视频(37.5%)、看动画或漫画(33.2%)、使用社交网站(32.0%)等。未成年人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已经得到深度融合。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的网上学习,依次是:做作业(45.5%)、复习学过的知识(44.4%)、在线答疑(40.7%)、背单词(39.1%)、学习课外知识(33.4%)、在线教育辅导(18.3%)。在网上学习领域,成年人主要是搜索、获取信息,未成年人则更多表现为课堂教育的延伸。
再就是,未成年人网上娱乐和社交活动呈现新的特点。调查发现,听音乐和玩游戏仍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娱乐活动,玩游戏方面,手机游戏占56.3%,电脑游戏占 24.6%;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比例,分别比2018年提升5.7和6.4个百分点。上网聊天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调查发现,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小学生在网上从事聊天、使用社交网站、刷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段,初中开始则出现显著增长。如初中生上网聊天、使用社交网站查看或回复好友状态的比例,分别比小学生增长31.5和29.8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据调查,有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为25.7%。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体系,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自护意识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强。本次调研还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我国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7.7%和83.6%,存在网络使用技能偏低、手机游戏偏好明显、更易遭遇不法侵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社会关爱帮助、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报告》在总结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二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三是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身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已经十分普及的时代,对未成年人因沉迷网游而导致的种种危害决不容忽视。
有关案例令人痛心未成年人迷恋网游酿成悲剧
今年5月12日7时30分许,位于广西南宁市的某小区发生一起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年仅12岁的孩子这样做呢?小区卫生保洁阿姨说:“他是从30层楼顶跳下来的,据说是因为他晚上玩游戏玩得太晚了,早上他爸爸叫他去学校,他不愿意去,然后就上顶楼跳下来了。”这位保洁阿姨介绍,学生跳楼后当场已无生命体征,小区物业发现后随即报警,并把事发照片发到了业主群寻找死者家属。闻讯得知儿子出事后,父亲马上跑到楼下确认,情绪几近崩溃。
为进一步了解这起悲剧发生的原因,媒体记者找到了跳楼学生的父亲江先生。沟通后,江先生表示愿意接受采访,他想告诉所有家长朋友们要引以为戒,避免这种悲剧再发生。江先生说:“儿子这段时间就沉迷在游戏里面,因为我妻子有一部手机放在家里,他就偷来玩。”据江先生介绍说,儿子在附近的小学上六年级,他们平时父子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有时儿子还会撒娇要求和他睡在一个房间。5月12日早上7点的时候他去叫儿子起床上学,结果发现儿子精神萎靡、状态非常差,然后他从儿子床上翻到了妻子的手機,便说了孩子几句,结果他很不高兴。
江先生介绍说:“我问他是不是又玩游戏了,说话没有精神,后面我叫他起来要上学了,我说你这样子玩游戏会出问题,你不能玩游戏了,如果再沉迷在这个上面,你长大就要变成一个废物了。”据江先生回忆,他数落了几句之后儿子当时也特别生气,连零花钱也没拿便急匆匆出了门,没想到发生了后来的事情。江先生还对记者说:“请一定要把学生玩游戏的危害性通过新闻告诉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沉迷游戏的迹象后一定要正确引导,及时制止。”
无独有偶,同样是5月12日,开学仅有3天,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山东临沂费县的一名初三学生在家跳楼坠亡。通过报道可知,疑似是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收缴了该名学生携带到课堂的手机,学生在家心情抑郁,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虽然该学生的行为让人感到惋惜,家庭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希望这件事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与重视:一是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挫折教育;二是要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现在太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已经成瘾。这种现象和家长习惯“用手机看孩子、哄孩子”有关,很多家长过分骄纵孩子,任由孩子玩手机,结果越陷越深;三是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不要做一个颐指气使的封建式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而对于老师没收学生手机问题,也合乎有关规定,2018年,山东省便通过了关于严禁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的立法。《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24条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因此,学生带手机去学校,是学生有错在先,老师收缴学生的手机只是在履行作为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落实“青少年模式”监管部门应有更大作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疫情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进一步放大,过度消费等问题更加突出,有关消费纠纷与投诉也急剧增多。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家长发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游戏,而不少网络游戏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极易被贪玩的未成年人破解或绕过。气愤、无奈之余,一些家长也在追问: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该怎么办?游戏、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为何不管用?事实确是如此,目前,一些网络游戏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很容易被未成年人破解。其实,这既有家长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一些网络平台有意无意“放水”的原因。对此,监管部门理当积极作为,夯实网络平台的相关责任,让“青少年模式”不再被轻易钻空子。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成了“网游控”“手机控”“直播控”,甚至一些七八岁的小学生对手机、网络、电脑的熟练程度远超成年人。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不少父母疏于管教,让一些儿童身陷网游和直播中不能自拔,甚至耗费巨资购买装备,重金打赏网络主播。而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吸纳用户、增加活跃度、提高业绩的利益冲动下,一些平台有意设置“后门”,让未成年人有机可乘。所以,贪玩的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突破防线尽情玩耍、购买装备、打赏,平台则坐收渔利,未成年人父母的钱包和未成年人的未来都成了牺牲品。
我们知道,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对游戏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很难果断拒绝游戏的诱惑,因而造成过度挥霍父母钱财,误入歧途,荒废学业,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经常发生。对此,父母固然应尽到首要的监护责任,对孩子多些关心和陪伴,而非任其拿着手机沉迷于网游或直播,甚至将微信、QQ等账号交给其使用。从一些曝光的案例看,不少父母对青少年沉迷网游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信息时代,使用手机已是大势所趋,总不能苛求父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所以,拥有强大技术支撑的网络平台,显然不能将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而刻意推卸自己的监管责任,在面对未成年人迷恋网游这一问题上,网络平台和游戏制造商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掌握先进技术的网络平台和游戏制造商,更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要知道,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限额充值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任何一个网络平台都有能力做得更好。比如,针对青少年利用父母账号玩游戏的漏洞,网络平台完全可以定时启动人脸识别,对于大额充值问题,也可用人脸识别予以化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这些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关键是必须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对违规违法的平台严格问责惩处,否则再好的法律政策都会沦为一纸空文。
就网络平台和游戏制造商的责任而言,技术越强,责任越大,掌握强大技术手段的网络平台和游戏制造商,理当成为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首要责任人。此外,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担当起“家长”角色,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倾向性保护。应以下架、关停、处罚等措施惩戒违规平台,遏制网络平台的“放水”冲动,倒逼网络平台充分运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信息共享等技术,构建防范严密的监管机制。
为此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推动对于手机游戏的监管。对于游戏开发平台,应该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让防沉迷系统真正起作用。对于学校和社会,应该想方设法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快乐,而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虽然很多家长无法更多地陪伴和教育孩子,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们,还需要做得更多,多方齐心合力,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更阳光现实,更健康积极。
编辑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