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构筑全天候智慧防汛网

2020-09-08陈诺汪奥娜

科学导报 2020年48期
关键词:河长防汛水位

陈诺 汪奥娜

近日,安徽省防汛形势严峻。在这场汛情大考中,安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构筑起一张全天候、全方位的智慧防汛网,外防洪水,内防水涝,全面提升防汛硬实力。

水利信息化共享平台防汛装上“水利超脑”

陈志军是歙县水文勘测队队长。7月7日上午9时18分,他所在的练江渔梁站达到洪峰水位118.31米,超警戒水位3.81米,仅次于1969年和1996年洪水水位。

渔梁站是安徽最早入汛的水文站之一,是歙县的瞭望哨,不但要采集含沙量,还要测流速、流量、水位、雨量、水质等指标。陈志军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渔梁站同国内大多数水文站一样,在室外架线,用电台发送编码上报数据。现在,全部数据可以输入包括移动终端在内的信息化平台共享。“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更高了。全流域只要哪个地方降雨量超过40毫米,手机就会有提示。”

陈志军口中的“信息化平台”,就是安徽省水利信息化省级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这个前期由科大讯飞承建并已投入使用的平台,正迎来首次汛期大考。為协助做好防汛抗灾工作,科大讯飞联合省水科院等单位积极助力安徽省水利厅,整合了36类30多万个水利对象、60多万条空间关联关系数据,完成所有水利对象实体数据的整编上图。通过构筑一张全天候的智慧防汛网,为防汛工作装上“水利超脑”。

走入安徽省水利厅的指挥大厅,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电子地图格外醒目,全省闸坝、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标注着红黄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水位情况;这张电子地图集成着安徽省雨量、水位、墒情、水质等共计8000余个自动采集的信息,接入1300余个各类视频监控站点,可直接在共享平台上进行数据监控,哪怕是毫米级的雨量变化都能及时反馈,实时在一张图上清晰地显示出来,及时为防汛调度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一旦有监测对象超过阈值,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安徽省水利厅科技与信息化处副处长胡卫权说。

管道监测机器人“把脉”城市排水管网

“倒退一点,拉近镜头,仰角2°,破损处监测距离18米……”7月14日,在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绿洲东路的一处窨井旁,专业技术人员正对下水管道开展定期“体检”。此时,一个小型机器人正在地下雨水管道监测作业,并传回实时画面。工作人员根据画面操控,定位待修位置。

城市地下雨污管道犹如“毛细血管”,与沟渠河道、水利设备等共同构成城市的防汛排涝体系。一旦发生雨污混流、错漏接、管道破损、堵塞等问题,不仅会导致城市水涝,也影响河道水质。因此,系统“体检”下水道,及时“诊疗”症结,对于预防城市内涝意义重大。

管理地下管网却并不容易。“有的管径过细,人员无法进入,有的管道内存在有害气体,使用管道监测机器人就不存在这种顾虑了。”蜀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管道监测机器人只有巴掌大小,能在各种口径管道中轻松穿梭。控制人员在地面通过电脑屏幕,操控机器人工作,对管网检修全程录像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精准定位,避免大规模开挖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发现的问题都会记录,转交给市政部门,及时跟进后续处理。汛期前就指定监测方案,目前已对辖区50多条道路、3万多米雨水管线和2万多米污水管线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8处易涝点地下管网进行了改造。”蜀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掌上巡河App“疏通”河道“主动脉”

汛期来临,对于蜀山区300余名河长来说,日常巡河除了监测水质环境外,还肩负起防汛重任。

“发现河段有枯枝、水草,要及时清理疏浚。还要时刻关注水位上涨情况,拍照和记录,上传反映实况。”瞿贤宝是南岗镇鸡鸣村村委会副主任,同时也是南淝河、董铺水库以及大蜀山分干渠三条河流(水库)鸡鸣村段的村级副河长。

如今,他的手机里装有一款巡河智慧App,可实时上传图片、视频、数据,让后方控制人员及时了解水情。“‘掌上巡河方便许多,有效提高巡河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瞿贤宝每次巡河前打开手机App,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选中将要巡查的河段,点击“立即巡河”之后,巡查时间、巡查路程、巡查定位等信息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并且实时动态更新。

“反馈的数据,为防汛决策提供依据,一旦发现水位上涨或者河段堵塞等险情,可以实时反馈上级河长,集结人力、物力,迅速处理。遇到重大问题,区河长办将联合职能部门,迅速处置,守好防汛‘安全线。”蜀山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猜你喜欢

河长防汛水位
泗张镇:代表严督防汛工作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安徽天长:用防汛实践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