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天气稻壳作为辅料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
2020-09-08张媛丽
张媛丽
(国电东北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14)
1 引言
国内现有的污泥干化工艺技术主要有生物干化、热干化、热电厂混烧三类[1],此三类技术在国外也有较长时间应用,属于成熟工艺。生物干化技术与堆肥类似,主要是指通过一体化的机械特性改善自然的生物干化,使最终产品得到改善,达到要求的干化效果[2]。
在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含水率、通风系统、温度、pH、C/N、填料等因素均影响干化的进程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在诸多因素中,填料是生物干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选择直接影响堆体内微生物发酵过程。本次选定稻壳为项目启动原料,主要是考虑其无需粉碎,成本低,在东北地区易于收购,受季节影响相对较低。采用间歇通风方式对物料定时通风,以现有污泥处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工业化生产,既避免了小试在放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又可以直接辅助于未来的工业化生产,意义重大。本试验在沈阳的12 月份进行,天气寒冷,不易干化,考察恶劣天气下稻壳作为填料的工业化生产的可利用性和持续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初调试阶段,以沈阳市市政污泥作为干化基质,稻壳作为辅助填充料(均来自沈阳周边地区)。污泥和稻壳的各项参数见表1。
表1 污泥和稻壳的各项参数
2.2 试验方法
将城市污泥与稻壳按指定比例混合至含水率65%左右,pH 值在7~8 之间。以一条形堆垛中的3 个堆体为试验对象,每天用翻堆机翻堆1 次,向后翻抛约4 m,反应周期22 d。采用自动化间歇通风方式,分区域对堆体进行通风。每天分别对3 个堆体进行采样(把堆体分为3 层,在不同位置采样后混合),当天检测物料的含水率、有机质及堆密度(含水率的测定采用微波干燥法,有机质和堆密度采用国标法[3]),每天对堆体的核心温度和堆高进行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料含水率、有机质的变化
生物干化的周期为22 d,物料的含水率由最初的65.3%下降为47.4%,有机质由最初的74.6%下降为54.5%。在本反应周期内,升温段为2 d,高温段为7 d,降温段为13 d。物料含水率与有机质变化曲线见图1。
图1 物料含水率与有机质变化曲线
温度变化曲线见图2。
图2 温度变化曲线
研究表明,稻壳作为辅料的生物干化反应大体上分为3 个阶段:黏质期、干化期和风化期。物料在黏质期的时候,恶臭明显,触感较黏,含水率在63%~65%之间,有机质在71%~74%之间。黏质期为反应的前5 d,含水率和有机质先增大后减小,主要的原因是物料经铲车混合不均匀,在翻抛2 d 后,物料基本达到均匀的状态,此时为真正的初始物料的含水率。物料在干化期时,含水率明显下降,恶臭味道减弱,含水率在49%~57%之间,有机质在57%~65%之间。干化期一般在反应的6~14 d,此时为菌体的对数生长期和物料的高温段,在此过程中,物料的含水率和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反应剧烈,是生物干化反应的核心反应段。在此反应段,物料需要大量供氧,但是曝气量太大又会使物料的温度下降,导致菌体的活性降低,适宜的曝气量是此阶段反应的关键。随后进入到风化期,在此阶段物料的含水率和有机质基本不变,含水率在47%~48%之间,有机质在54%~55%之间,反应基本结束。在此过程中,主要靠通风曝气带走大量的水分,靠风化作用使物料进一步干化。
试验发现堆体的核心温度高于边墙温度,因为边墙受环境影响大,在高温段两者相差20 ℃左右。为了延长高温段,在此过程中要加大曝气量,还应辅助循环曝气使物料的温度保持在60 ℃左右。当堆体进入降温的第一阶段,核心温度直线下降,边墙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堆体的曝气应采取循环模式以期延长高温段。进入风化期后,堆体的核心温度和边墙温度基本一致,此阶段靠风化作用带走水分,要适量地加大尾部的曝气量,使堆体在出仓时有较好的干燥度。
3.2 物料堆体积及密度的变化
堆密度由原来的0.51 t/m3下降到0.31 t/m3,体积基本上保持不变。物料的堆密度在黏质期维持在0.5 t/m3左右,干化期和风化期降为0.31 t/m3。
4 结论
(1)在沈阳极寒的天气条件下,以稻壳为辅料的污泥生物干化反应良好,无需外源加热和添加菌剂,节约了生产成本。
(2)稻壳作为辅料的污泥干化过程,大体上分为黏质期、干化期和风化期。在黏质期物料含水率在63%~65%之间,有机质在71%~74%之间,堆密度在0.5 t/m3左右。干化期时,含水率下降为49%~57%,有机质为57%~65%,堆密度降为0.31 t/m3,直至反应结束基本保持不变。风化期时,物料的含水率、有机质和堆密度、堆体的核心温度和边墙温度基本不变,此过程主要靠通风曝气带走大量的水分,靠风化作用使物料进一步干化。在整个反应周期,堆体体积变化不大。
(3)干化反应的高温段共7 d,是生物干化反应的核心反应段,需要大量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