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务院力推三维土地管理模式 实景三维从点到面正全面铺开等9则

2020-09-08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7期
关键词:标准化卫星工作

关注

国务院力推三维土地管理模式 实景三维从点到面正全面铺开

7 月7 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明确了37 项改革事项,要求相关单位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

其中,自然资源部负责推广“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三维地籍管理系统,将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纳入土地管理、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在土地立体化管理制度、政策、技术标准、信息平台、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三维方式设定立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据了解,国务院公开在全国范围内力推三维系统建设工作,在自然资源领域尚属首次。

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施行《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原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原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的《测绘标准化管理办法》等9 项管理制度同时废止。

《办法》共31 条,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标准计划、制修订和审批发布、标准实施监督与复审、标准化对外合作交流6 个板块,对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的全流程进行规范,明确了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和范围,理顺了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了标准制修订流程,厘清了标准化各参与方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强化了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监督责任,旨在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奖出炉

7 月11 日,2020 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审议通过了2020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支持超大规模时空数据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体系构建、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等4 个项目,“大数据在城市空间格局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 个项目,“地质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等90 个项目分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科技奖励的质量,突出地理信息科技奖励的创新价值导向,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鼓励原始创新;要突出培育创新人才导向,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要扩大和释放地理信息科技奖励的影响力,打牢筑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基础。

自然资源标准化组织体系架构建成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文,同意自然资源部关于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地理信息3 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15 个分技术委员会的调整方案。至此,统一的自然资源标准化组织体系架构正式建成,将为自然资源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搭建标准化平台,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据悉,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统筹标准化领域重要工作、协调重大分歧;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地理信息、珠宝玉石4 个技术委员会分工协作,对标准化任务开展总体规划和任务研究;其下15 个分技术委员会全面覆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评估、确权登记、保护、资产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海洋和地质防灾减灾等业务,包含了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科技

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卫星数据

7 月3 日至5 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实现高分多模卫星数据接收,均处理正常。

7 月3 日,高分多模卫星发射当天,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于22 点07 分至22 点16 分,按计划成功跟踪、接收到高分多模卫星首轨下行数据。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三亚站、北极站先后按计划成功完成高分多模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截至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总计完成高分多模卫星数据接收任务12 条轨道,接收数据量1012 GB,所有接收数据均处理正常。

高分多模卫星于7 月3 日中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的首发星,具备亚米级分辨率,可实现多种成像模式切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承担高分多模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未来还将为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中的其他后续卫星任务继续提供数据接收支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理信息和遥感关键国际标准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理信息和遥感关键国际标准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该课题面向地理信息与遥感领域的迫切需求,针对微波传感器的定标与验证、影像传感器地理定位模型的实现模式、影像与格网数据内容模型的编码规则、影像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的实现模式、地理信息服务本体框架与模式以及地表覆盖信息服务等问题,借助对比分析、模型建立、功能测试及实例验证等手段,按照ISO 工作导则和标准制定流程,开展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研究工作。

截至2019 年12 月,课题组累计制定国际标准5项(发布2 项),撰写专题研究报告2 份、科技报告3份和研究论文6篇,超额完成了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提升了我国在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是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来取得的实质性巨大突破。

我国成功发射亚太6D卫星 将为亚太区域提供全天候服务

7 月9 日20 时11 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亚太6D 通信卫星,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亚太6D 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是我国第一个Ku 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卫星,首次基于东四增强型平台研制,采用电推进完成全寿命周期南北位保,最终定点于东经134.5度,发射质量约5.55 吨,服务寿命15 年。

该卫星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数十倍,主要为亚太区域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全地域、全天候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航空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数字

全国建成31个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中心

日前,《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报告(2019 年)》发布,对2019 年度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

报告显示,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

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省级卫星中心由2018年的9 个增加到2019 年的31 个。其中,部支撑省级卫星应用从单一数据服务向数据、产品、软件、技术等全方位服务转变,通过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及时向各省级中心属地化推送卫星遥感数据。部省之间从单向数据连接到人员、机构、技术、培训联动。

据了解,2019 年5 月24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便印发通知,对2019 年省级中心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在前期9 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基础上,2019 年分两批优选了22 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形成了覆盖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30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全部进入长管模式

6 月30 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定点。至此,所有30 颗北斗三号卫星已全部转入长期管理模式,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重要一步。

该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距离地面约36000 公里,定位点位于地球赤道上空、东经110.5 度,可以很好地为特定区域提供持续的定位服务。

进入自己的工位是北斗卫星开始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卫星要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工作之后,才能开启工作模式,并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网络中。

猜你喜欢

标准化卫星工作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miniSAR遥感卫星
标准化简述
静止卫星派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不工作,爽飞了?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选工作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