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庭农场让“无人种地”不再难
2020-09-08于婷婷
喝着咖啡就能把地种了!或许你曾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但是在山东省淄博市禾丰种业生态无人家庭农场,农场主朱俊科已经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你看,这块地的玉米受台风影响,出现倒伏。通过无人机实时监控,我们就能及时分辨出哪个品种的玉米更抗倒伏!”最近,记者来到朱俊科的家庭农场,但见坐在指挥中心的朱俊科,在大屏幕前就能把各块地的作物长势情况尽收眼底。
生态无人农场的智能化水平远不止这些。指挥中心里,朱俊科通过发送不同的信号指令,田间的农机就按照规划路线自动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在无人农场,机器几乎已经将人力要素从土地耕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经营好农场要讲究一个‘度’,不能盲目追求‘垒大户’。”朱俊科告诉记者,“家庭农场是由我和哥嫂两家一起经营的,有多少人力资源,有多大的管理能耐,有什么样的机械装备,就揽多少活!”现在经营的农场面积约为500亩,朱俊科感觉略微有些施展不开手脚,等到各方面条件成熟了,他准备把农场的面积扩大至1000亩。
适度规模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
“‘谁来种地’的问题怎么解决?用科技来解决!”这是朱俊科建起生态无人家庭农场的初衷。和其他地方一样,朱俊科的农场周边所在地,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村庄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土地规模集约种植的条件完全具备。
土地要集中连片,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朱俊科流转了临淄区朱台镇北高西村、革新村两个村共500亩的土地,每亩地的流转费用约为700元钱。“这几块地连片成方,平整肥沃,适合农机耕作。若是坑坑洼洼、不方整的土地,会加大种地的成本。”
家庭农场占地500亩,算这个面积,朱俊科考虑了多重因素。“一是要结合自有机械装备的工作周期和维护成本,二是要考虑自己农场的管理水平。”朱俊科表示,如果野心太大,贪广贪多,反而会因为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入不敷出,不如在力所能及的能力范围内使得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的收益。
在农场,记者看到陆陆续续有消费者前来体验玉米采摘。农场是对外开放的,消费者可来现掰现买,既能采买到自己满意的农产品,又能体会田园乐趣。“我们在农场种植了约100亩的山农禾丰1号,这个玉米又甜又糯,口感很好,过来体验购买的消费者很多。”朱俊科认为,对准市场需求也是家庭农场持续健康经营的关键所在。
淄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荆延东认为,无人家庭农场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最大化和产品品质的最优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综合目的。这种用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是未来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无人农场上青贮玉米收割机正在收割青贮饲料玉米
全程智能一人管理千亩农场成为可能
朱俊科的无人农场建设是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农场整合了现代农艺和农机装备如绿色植保技术、无人机等,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系统,达到绿色生态农业的无人化、精准化操控,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循环生态农场新模式。
“农场实现了前期耕种阶段、中期管理阶段和后期收获阶段的全程智能化。”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彦斐告诉记者,比如在中期,水的管理尤为重要,而无人浇水也是整个无人农场建设的关键节点。农场的智能灌溉系统在实际运作中,能及时给作物解“渴”。
据了解,在无人农场的田间设有多处探头探测土壤中水的含量,根据大数据测算系统,获取作物在未来一段时间需水量,再根据田间的持水量,计算出需要补灌的用水量,完成作物的“补水”。
“智能化的农场,包括‘大脑中枢’‘传感系统’和‘操作系统’,能够完整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张彦斐补充道。
云平台监控系统,是无人农场的“大脑”。系统对农场进行整体调控,监控农场内作物生长环境、土壤状态以及所有机具的作业状态,并进行智能实时调控。
天地空智能农业传输系统,是无人农场的“传感器”。采用北斗GPS系统姿态传感器提供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分析和决策……
结合GIS系统,操作人员可以在办公室里对农机进行精准操控,真正实现农机的无人应用,让一个人管理上千亩田地成为可能。
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院士表示,通过小麦(玉米)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全程智能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劳动用工费用减少25%,节约灌溉用水20%,减少农药投入30%,显著改善农田面源污染,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农业实现原料高效利用、生态平衡
记者跟随农场主来到牛场,体态肥硕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吃着新鲜的秸秆饲料。这些秸秆饲料,正是利用刚刚收获的小麦秸秆制作的。“牛场占地30亩,主要养殖了西门塔尔牛和比利时蓝两个肉牛品种,饲养量达到1000余头,一年可出栏300头,产出效益近千万。”朱俊科介绍道。
禾丰生态无人农场不仅实现了全场智能化,也同时追求着绿色生态循环的价值目标。牛粪通过生物菌发酵技术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和异味,又能实现粪便还田,以肥养地。牛的尿液富含氮,经过生物菌技术处理后可以生成球藻,共生养藕,再经养鱼净化过的水,既可以浇地,又能当作牲畜的饮用水,一个立体种养、闭合式生态循环农业的雏形清晰可见。
记者在农场还看到了金叶接骨木、矢车菊、蛇床草等植物,这些植物可以涵养害虫天敌,给害虫天敌一个栖息地,从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农场里还采用杀虫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绿色防控手段来减少农药施用,采用水肥一体化喷施系统实现减肥节水,采用生态沃土技术来保护土壤,尽可能地保护农场生态平衡。
“我们最近正在建设‘鱼菜共生’项目,项目建成后,生态循环农业的闭环将进一步扣紧,生产环节每一步所使用的原材料都能够高效循环利用。”朱俊科表示。这样,生态无人农场将实现秸秆饲料制备、畜牧养殖、养殖场固液废弃物处置、中水回用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
兰玉彬认为,生态无人农场探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人农场”的可复制、可推广,让智能化机器深度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逐步替代人力,参与决议计划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升级换代和推广应用,它们将逐步替代农民手工劳动,破解农村劳动力不足难题。